一、比喻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运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它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型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它可以说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种辞格运用范围很广,在演讲中恰当运用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例如,《攀枝花的金字塔》这篇演讲,演讲者在列举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以“金字塔”暗喻攀枝花的伟大成就,以“十块丰碑”来比喻攀枝花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作为抒情的落脚点,显得很有气势。结尾处进一步点明“……攀枝花也犹如一座金字塔崛起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永恒而神秘的金字塔属于过去,属于未来,更属于我们年轻的攀枝花!”这种比喻恰当自然,语言恳切有力,给人印象深刻。

又如,《我的理想之路》这篇演讲,热情地歌颂了人民教师。结尾处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的雨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类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

这里把传授知识比喻为用“雨露去浇灌幼苗”,把“教师”比喻为“红烛”“春蚕”,比喻贴切,赞美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奉献精神,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无比崇敬的情怀。

再如,在《我的思考与奋起》这篇演讲中,演讲者将曾经缠绕自己的苦闷比喻为“就像一个圆点,四处延伸着的是大小不等的问号……”当苦闷解脱时,他“顿时觉得眼前的问号渐渐地被拉直了,变成有力的惊叹号。我第一次感到我对马克思主义是那么无知,可真有点‘相识恨晚’之感”。这样一前一后的比喻,形成了一种动态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铺垫,后者为前者的引申和扩展,两者配合,生动地展示出思想转变的过程。

运用比喻要贴切得体。要根据对不同本体的爱憎感情,恰当选择具有不同褒贬色彩的喻体,决不能用假恶丑的事物来比喻真善美的事物。当然,也不能用真善美的事物去比喻假恶丑的事物。比喻要有生命力,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在于推陈出新。比喻要新鲜、奇特,切忌陈词滥调。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只有那些新颖绝妙的比喻,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