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言语的含义与特点
(一)模糊言语的含义
模糊言语是由模糊词语和模糊言辞构成的。模糊词语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模糊性,其意义的模糊具有客观性。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首次提出模糊集理论。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如细菌是否属于动物类,划分是模糊的),可以叫作fuzzy sets(译为模糊集,即由模糊概念所组成的集)。查德甚至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集的名称,而不是非模糊集的名称。”这个观点说明,语言中不仅有模糊词语存在,而且它们在表达中也被大量运用。模糊词语,即词语意义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第一,界限不确定。如轻重、高矮和美丑,贫穷与富裕,发达与不发达,满意与不满意等现象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第二,语义较笼统。如“你去弄点吃的来”中“吃的”意义就十分笼统。什么样的“吃的”?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馒头;可以是鸡鸭鱼肉,也可是蔬菜水果,如此等等,并不具体明确。第三,义可多解,即交际中有些话语可以作两种以上的理解。如“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既可理解为“没有做坏事”,也可理解为“什么事情都做得好”。又如“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是好是差,均可称印象“十分深刻”。模糊言辞是人们使用语言时故意造成语义模糊所形成的话语。这种意义的模糊具有主观性,是人们在言语表达活动中为适应某种需要而刻意为之的。例如,指控某国外交官“进行不符合外交身份的活动”,就是故意造成的模糊。反映客观实际的模糊词语和表现主观意图的模糊言辞构成模糊言语。为了适应交际的特别需要或出于表达策略的考虑,表达者可采用模糊言语来表达。所谓模糊表达,就是为了适应特定情景或交际意图的需要,运用那些概念上没有明确外延、语义上比较含糊笼统的言语来表达的一种方法。
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能也不需要在任何场合、任何语境中都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不过,人们交流的信息应该是准确的。这准确的信息,既包含精确的信息,也包含模糊的信息。特定情景中的表达,精确反而并不准确,模糊才能恰如其分地准确。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模糊言语来表达。
(二)模糊言语的特性
现代模糊语言学理论认为,模糊性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它与语言的明确性一样,都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一种表现。具体地说,模糊言语有以下特性。
1.语义范围的宽泛性
模糊言语的语义范围,从表层看是明确的,而从深层看则是模糊的。例如“漂亮”,似乎是明确的,但“漂亮”的范围起码可分为“比较漂亮”“漂亮”“很漂亮”三级。因此,从深层语义上看,这个“漂亮”又是模糊的。不仅如此,评判者在评判时,还往往带着个人的审美情趣、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判定往往存在着差异。上举“漂亮”一例还可以证明,在“是”与“非”的定性表述上,模糊言语是明确的;但在“如何”或“多少”的定量表述上,则是模糊的。可见模糊言语的语义范围是宽泛的。
2.描述对象的适应性
模糊言语的语义比较宽泛,与精确言语相比,它更适应所描述的对象。例如“高高的个子”就比“1米8的个子”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3.言语表达的灵活性
在口语交际中,有时因不能从容周密地思考,有时因不能精确地掌握某些数据,有时因特殊理由不愿、不能或不便精确地表述,就需要采用模糊言语。模糊言语可使口头表达随机应变,灵活主动,具有暗示性和策略性,使交际生动活泼,不僵化呆板。例如,有些领导在讲问题时常常这样说:“绝大多数同志是好的,少数同志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同志相当差。”使用这些模糊判断语言,一方面可以起到警醒作用,促使有问题者改正错误;另一方面则避免了直呼其名的刺激性,维护了较差同志的自尊心。
4.表达效果的严密性
模糊言语具有语义的宽泛性和描述对象的适应性,由此可以取得准确、严密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外交活动中,如果不是预先已有的安排,那么,对于别国元首提出的访问邀请,可以愉快地回答:“将在方便的时候到贵国访问。”这个“方便的时候”,宾主并不确切地知道。定下日期很快进行访问,说明“方便的时候”已到;此后很久才访问甚至不能成行,也不算食言,说明“方便的时候”姗姗来迟甚至是还未到。还有什么样的回答比“方便的时候”更准确、更严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