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目的的实现
口语表达目的的实现,主要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形,做好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只有目的明确,才会话由旨遣,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用哪些技巧和方法,表现何种语言风格,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临场从容,机智应变。如:在“以事告人”的表述中,要精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明了、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要有条有理地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影响和征服对方,使之强化已有的观念,或建立起新的观点;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要能够抒发出深有体验的丰富情感,从而极大地感染听众,使之得到情感升华,灵犀相通。如果目的不明,就会无的放矢,乱说一通,造成言语失控、交际失误。例如: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小说畅销世界。一次,意大利一家书店老板获悉大仲马即将光临,便立刻把别的作者的书统统从书架上取下,全部换上大仲马的著作,想讨好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大仲马到书店一看,便询问别人的书哪里去了。老板急不择言,应声答道:“都卖完了。”大仲马莫名惊诧,怏怏地离开了这家书店。
在上例中这家书店老板言语失控,弄巧成拙,完全与自己的目的相矛盾。这说明他头脑中缺乏清醒的目的。因此,每次开口之前,不妨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要我说”或“我为什么要说”,预先设计一下可能产生的效果。这样,就会采取正确的言语行为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2.善于把握时机,恰当应对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坚定的信念,就会准确地把握时机,采取恰当的言语策略来贯彻自己的表达意图,就会在口语表达时神态自若,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处于最佳状态,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
1994年3月,中国星华实业集团公司状告美国威勒公司诈骗案在美国开庭审理。开庭后一连三天,双方唇枪舌剑,难分高下。面对大量人证、物证,狡猾的威勒等人百般狡辩、抵赖,无中生有,甚至还想将显而易见的商业诈骗案涂抹上一层政治色彩,以混淆视听。然而,第四天,当被告律师询问原告之一的中国星华实业集团公司国际部经理龚永强先生“你为什么今天坐在这里”时,他把握住时机,作了一段精彩的答辩,巧妙地争取了陪审团的支持,为我方胜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的答辩过程和答辩词如下。
猛一听到这一询问,龚永强一愣,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有立即作答。稍作思考后,他面对鸦雀无声的法庭,面对全场的目光从容作答:“我为什么坐在这里?威勒夫妇、特里丝夫妇是我们两年前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他们是那么信任,像朋友一样,像亲戚一样。不幸的是,今天我们竟相会在这样一个场合,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这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法庭,面对陌生的面孔,就是为了寻求正义!两个美国人偷走了我们310万美元,欺骗了我们的真诚情感。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屈辱!而我们今天还要坐在这里,花钱、花精力和时间来证明我们是怎样被欺骗的。这就如同在我们流血的伤口上撒盐。此时此刻,我的母亲还在住院,李总离开他五岁的女儿……”(说到这儿,龚永强先生硬咽了,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接着说:“在中国,我们最崇敬的有两种人:一是教师,他教人怎样读书,怎样做人;一是律师,他教人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然而我们被骗了。欺骗我们的,正是贵国很有名的两位律师!对此,我们不敢相信,所有善良的人,都不愿相信。然而,这却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美国人民是伟大的,这样的人不属于这个伟大的民族;西雅图是美丽的,这样的人不属于这座美丽的城市!”(龚先生的语调变得异常激愤)“请想一想,310万美元相当于3000万人民币。这对一些月薪只有50至100美元的普通中国人来说,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被这几个黑心人轻而易举地骗走了!我为什么坐在这里?我只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我不明白,人类之间为什么会存在着欺骗?”当龚永强的答辩结束时,陪审团的12名成员中有10名禁不住热泪滚滚,另外两位和法官们虽没有落泪,但眼里也都含着泪,法庭上很多旁听者也情不自禁地低声抽泣。这一切都显示着善良将战胜卑鄙,正义将战胜邪恶!
在上例中,龚永强答辩伊始,便紧紧围绕“争取陪审团的支持”这一明确目的展开,不是着重法律条文的引用、阐述,而是注重唤起在场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用饱含情感的话语道出了自己的诸多感慨:有因对朋友的信任而被朋友欺骗的怨恨和屈辱,有花费时间、精力、财力来陌生国度寻求伸张正义的辛劳与艰难,还列举自己的母亲住院、李总离开幼女而不能照护的事实。这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陪审团成员的心。接着,龚先生运用对比来进一步揭露被告人格的低下、行径的卑鄙:将理想的职业律师之高尚与威勒、特里丝诈骗行为的卑劣对比;以美国人民的伟大、西雅图的美丽与威勒、特里丝心灵的渺小、丑陋对比。这种对比将被告置于星华公司、陪审团等代表正义一边的对立面,把他们钉在道义的耻辱柱上,从而捍卫了正义,赢得了祖国的和本企业的尊严与权益。这说明,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善于把握时机,贯彻交际意图,就会取得成功。
3.能够机智灵活,顺势调控
口语交际过程相当复杂,当表达的一方按预期的目的发出言语信息,或因措辞不当,或因对交际对象缺乏了解而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时,就得机智灵活地加以控制、调节,换一种说法,使对方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或者,在交谈开始阶段是按原定目的进行的,可是说到中途,或因对方及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因兴之所至,谈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目的,这同样需要自觉调整言语行为,采取恰当措施回到原定话题上。例如:
一位农村大娘去买布料,售货员迎上前去热情地打招呼:“大娘,买布呀?您看这布多结实,颜色又好。”谁知那位老大娘听了颇不高兴,嘴上冷冷地说:“要这么结实的布有啥用,穿不坏就该进火葬场了。”
售货员一听,略一沉思,笑眯眯地说:“大娘,看您说到哪儿去了,您身子骨这么结实,再穿几件也没问题。”一句话说得大娘高兴起来,爽爽快快地买了布,还直夸售货员心眼好。
在上例中,就售货员而言,目的是将布卖出去,但开头的话中有急于推销之嫌,反而使大娘感到不快,面对大娘冷冷的话茬,售货员迅速调控了话语展开方向,顺势得体地恭维大娘身子骨结实,“再穿几件也没问题”——健康长寿的表现,从而赢得了大娘的心理认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机智灵活,善于调控,可以圆满地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