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听解的特点

二、听解的特点

(一)受制性

听解是在接收表达者的话语信息基础上进行的。对方说什么,就接收什么,然后才能加以理解,这个行动的本身就体现出受制性。具体地说,听解的受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受制于表达者的说话特点

口语接受者面对的表达者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身份、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性格爱好、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等自身或主观因素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言语表达特点。这不同的言语表达特点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口语表达者,有的口齿伶俐,语音清晰,悦耳动听;有的则口吃结巴,字音不清,模糊难懂。有的言语畅达,生动形象,富有魅力;有的则表意不明,晦涩深奥,令人生厌。有的爽直明快,直言不讳;有的则含蓄委婉,言此意彼。有的温文尔雅,情趣高尚;有的则粗野鄙俗,趣味低级。有的审慎谦恭;有的则口出狂言,或者故意挖苦讽刺。有的简洁精练,干脆利落;有的则啰里啰嗦,喋喋繁冗。这种种形色各异的特点,都对口语接受者的听解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性。

2.受制于特定语境

口语交际是一种说与听双方参与的言语活动,这种活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特定语境中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等主要因素,会对言语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说话起干预、制约作用;二是为表达者主动地和自觉地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促使信道更为畅通、增加信息传递量提供有利条件。听解是在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说话的语境或表达者所利用和创造的语境因素的制约。例如,同样是答记者问,在记者招待会上和接受个别采访就具有不同的场合特征。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正式场合,气氛庄重,记者众多,提问话题带有突发性和跳跃性,甚至会有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在这样的场合,口语接受者(同时也是表达者)思想比较紧张,因而常常采用复述归纳对方问题的方式当场予以核实。接受记者个别采访,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气氛一般较为轻松,听解也就不那么紧张了。听解受语境制约的特点,要求口语接受者必须排除语境中的不利因素,注意准确地接受信息,领悟话语的真正含义。

3.受制于表达者与接受者的交际地位

言语交往中双方交际地位的不同所显示的人际关系,可分为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也可称为一致关系)两种。在权势关系中,一方居于优势,另一方居于劣势,如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双方在不平等的关系中交往;同等关系是指双方具有某一共同点,如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同辈关系等,双方在平等的关系中交往。美国语言学家卡罗尔·司珂腾和威廉·尤利指出:“权势差异可能有两个来源。①交谈者之间身份的不同。身份差别或产生于交谈者所属的集团不同,或产生于交谈者在同一集团内所处的地位不同。②交谈本身,这有两种情形:(a)权势差异是某些交谈场合中固有的,如买者与卖者之间通常都存在权势差异,买者处于优势。(b)差异是在交谈中产生的。举例说,一个说话人求对方帮忙,求助的人就将自己置于一种缺少权势的地位,至少在交谈的进程中是这样。”因此,在具有权势差异的言语交往中,居于劣势的口语接受者往往比较紧张,常常用尽全力去捕捉每一个话语信息,以便正确地理解它;处于优势的口语接受者可能要随便一些,没听清或没听懂会要求再讲一遍。但优势者如果常常这样,会造成漫不经心、傲慢的印象而影响关系和形象。处于同等关系的言语交往,相对于权势关系交往而言,听解就显得融洽、轻松、随和一些。

(二)选择性

听解虽然具有受制性,但在口语交际中,它并非单纯是一种消极被动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能动地认知和合作的活动,这主要表现为聆听者对话语信息的接收具有选择性。美国学者雷蒙德·鲍尔在“顽固的受传者”理论中指出:“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内容中,受传者中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同他的兴趣有关、同他的立场一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且支持他的价值观念的信息。他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受到他的心理构成的制约……现在可以看到,传播媒介的效果在广大受传者中远不是一样的,而是千差万别的。”由此可见,选择性是听解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具体地说,听解者的选择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选择性接受

选择性接受主要表现为:乐意接受那些与自己已有观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和关心的信息,回避甚至抵制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龃龉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对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为接受者已有的观念、态度和信仰所制约,常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

3.选择性记忆

接受者往往选择那些希望得到的或愿意记住的信息来强化记忆,容易忘记自己不关心的或不喜欢的事情。

(三)补正性

在口语表达时,无论是交流思想、抒发感情,还是传递信息,都带有不尽其言的省略或者潜藏性质,即任何“说”都只是部分地展述内容。因此,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接受者必须利用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知识来加以补正,填充这省略的“缺口”或发掘那潜藏的信息。补正使听解得以延伸和扩展,从而更加周密、完整地接收信息,领悟内容。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总理在宴会祝酒词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的表述十分委婉,其中省略、潜藏的信息要靠听者根据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眼前酒会气氛去补充和想象,即既要体会到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侵略干涉的结果,又要认识到值此重大历史时刻,不可伤害美国客人的面子。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个全句修饰语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较强的听解能力同样建立在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接受者才能对表达者的疏漏、失误乃至谬误,予以敏锐的觉察,并且在经过机敏的辨析之后,进行适当的反馈。在这个意义上讲,听解还具有匡误正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