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训练
1.表述是有技巧的。常用的表述技巧有哪些?试选择两种表述技巧,说明其表述效应。
2.机变技巧运用有什么原则?常用的机变技巧有哪些?
3.《郭沫若与李真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郭老对一时想不开的年轻女孩李真真情真意切、关怀备至,感人至深。郭老的表述有何特点?
1962年10月,郭沫若在游览普陀山“梵音洞”时,拾到一本日记,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并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后很是焦急,急忙叫人去找。结果找到失主是一位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经过了解,姑娘姓名叫李真真,参加高考三次落榜,爱情上又遭挫折,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地开导她,十分关切地说:“这副对联说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给你改一改,好不好?”姑娘点点头。郭老改写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是:“春在心中。”
接着郭老又挥笔写了一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界可吞吴。”下面写着:“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后,感到这副对联正是对“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释,就请郭老题名。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姑娘惊喜万分,表示要永记教诲,并大胆地作诗谢郭老: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也欲付汪洋。
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4.周恩来总理巧改电影说明书这个故事,说明周总理站得高,看得远,又能考虑到外国人的欣赏习惯和情趣,作了画龙点睛式的改动,让人不得不佩服周总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想。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向国外人宣传中国人并不好战,决定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使放映达到理想的效果,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16页的说明书送给周恩来看。周恩来看后批评说:“这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说:“给洋人看这部电影,才是对牛弹琴呢!”周恩来说:“这就要看你怎么弹法,你要用上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换个弹法,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这一改赢得了外国人的赞赏。
5.节目主持人,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常常需要串联节目救场。倪萍更是救场的高手,《坏了,少了一封电报》就是一例。请具体分析倪萍的随机应变能力。
坏了,少了一封电报
倪萍
1990年春节晚会,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重要的节目。晚会中的许多电报、电话都是临时交给主持人的。你基本上连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就上场了。我记得,接近零点时,我刚下场又被导演推上了台:“快,这是四封电报,马上宣读,时间要占满1分20秒。”我接过电报一扭头就神采飞扬地走向了主持台,为了把即将到来的零点高潮推上去,我边走边用激昂的语调说:“亲爱的朋友们,我手里拿的是刚刚收到的四封电报,第一封是侨居马尼拉的……第二封是……第三封是……第……”当我要读第四封电报时,才发现我的手里已经空了。坏了,少了一封电报。我这时已经用余光看见了导演在台下拿着这封电报向我示意。此时我既不能下台拿,导演也没这个胆量给我送上来,但观众已经听得清清楚楚我说的是四封电报,瞬间,大概也就是两秒钟吧,我就作出了决定,我合起手中的电报说:“今天晚上,打到直播现场的电报不计其数,特别是海外华人,他们都想在这个阖家团聚的夜晚为祖国亲人送上他们的祝福,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宣读了。海外侨胞们,你们的问候,祖国人民都接受了,也请允许我代表祖国人民,向远离亲人的海外侨胞祝福,祝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万事如意!”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没有看出我的破绽。我走下舞台,看了一眼墙上的倒计时钟,一秒不差。台下的导演拥抱了我,她手里还举着那封忘了交给我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