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现的主要途径
口语表达中情感原则的展现,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尊重谅解
尊重谅解是口语表达者在人际交往中对待听众对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不仅表现出说话者文明礼貌有教养,更重要的是能够缩短情感距离,贴近乃至谐和双方的关系,营造出“亲如一家”的融洽氛围。
1.尊重
尊重就是重视并恭敬地对待听众对象。在人际交往中如同事同行尤其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平等待人,就一定能够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对方的人格;二是尊重对方的秘密;三是回避对方的忌讳。尊重对方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即不能歧视或者侮辱对方。如果自视高人一等,颐指气使,大呼小唤,就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一旦言语表达中含有歧视乃至侮辱性的内容,就会损害人际关系,甚至中断人际交往。有一则材料说,某位全国知名企业家有一次在与另一家厂的厂长洽谈业务时,竟耽误了约定的时间,还一本正经地向对方说:“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一点时间接见你。”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对方厂长心里不是滋味,讪讪告退,结果是送上门来的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告吹了。这个事例中的企业家,言和行都表现出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内心认为自己是名人、忙人,地位比对方高一等,语气生硬,措辞狂妄,如“不得了”“只能”“很少”“一点”“接见”等,这些既是对对方的心理伤害,也是对表达者自己形象的损害。
尊重对方的秘密,就是尊重对方的隐私权。一般说来,人们总是不愿意尤其是当众讲述自己那些不光彩的事、那些痛苦的事、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涉及这些事情时,尤其是表达者清楚地知道这些事的内幕情况时,不应该得意洋洋地大声嚷嚷,甚至作为新闻到处传播,而应该替对方保密,这样才能让对方也尊重你的人格。那些在背后议论打探别人私事的言语,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中把别人的私事抖出来的行为,不仅被认为是失礼的,而且很容易激怒他人,造成相互攻讦,从而恶化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尊重对方秘密的重要性。
回避对方的忌讳,就是不要说触犯对方禁忌的话语。忌讳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生理、不同的经历而不同。口语表达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口语表达之中,如果无意中触犯了忌讳,应及时表示歉意。例如,某人的孩子十分不成器,如果对他大谈自己的孩子如何有出息,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那他不仅不愿意听,而且还会认为是有意奚落他,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隔阂。可以说,尊重人的前提是了解人,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尊重人。运用委婉话语,可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例如在与有生理缺陷的人交谈时,就一定不能直言其事其名,而应用委婉的说法。对失聪的人,直呼“聋子”,就显得很刺耳,不如说“耳背”“耳朵背”“耳朵不灵便”。对失明的人叫“瞎子”就很不文明,不如说“您的眼睛不好使”。对跛脚的人,直言“跛子”就比较粗野,应该说“脚不方便”。身体胖虽然不是生理缺陷,但有的人忌讳说他“胖”“肥”或“肥胖”,一般称为“富态”或“发福”(中年以上的人)。换用委婉说法之后,既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又显示表达者自己的文化教养。
2.谅解
谅解是一种宽大为怀的表现。言语交往过程中的谅解,就是在体察对方心理、领悟对方用意的基础上,不去挑剔或指责对方的言语疏忽或错误。尊重是相对于对方的平等地位或自己的优势而言的,谅解则是相对于对方的言谈的过失而言的。言语交往过程中需要谅解的情形比较多。例如:所表达的意思对方一时半会儿领悟不了或者误解了原意;对方说起话来因水平所限或情绪激动等词不达意;在特定语境中对方说话因一时情急而言词激烈,甚至说了过头话而造成言语冲撞,等等。发生了这类情形,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所为、恶意相加,就应该予以体谅,心平气和地用言语加以疏导,促使交谈深入进行。
在交往过程中,谅解对方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判断问题
所谓从对方角度来思考、判断问题,就是分析弄清其说话的理由所在,即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够把握这一点,在回答对方问题、评价对方言语时,就会比较客观公正且能表现出克制谦让的态度。日本有一家专营化妆品的公司接待了一位女士,她怒气冲冲地投诉说她的女儿刚刚高中毕业,前不久在这儿买了一种面霜,涂抹后满脸红肿发痛,现在要求公司给予补偿。这家公司的经理亲自接待。经理没有就面霜的质量优劣同她辩解,而是采取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同情顾客的遭遇,说:“实在对不起,您女儿的脸是我们最担心的,不妨一起带她到医院去治疗吧。”结果医生证明说:“病者体质异常,并非面霜有毒,稍微治疗就会痊愈。”这时,家长已完全消除了对立的情绪,经理才给她解释面霜的质量是经过严格检验的。家长立即道歉说:“实在对不起,原来是女儿体质不好,反而让你们瞎忙了一阵,又这么关切,真对不起呀!”试想想,如果不谅解对方的言行,一味解释面霜的质量,对方会那么心悦诚服地认错吗?可见有时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解决起来还要顺利一些。
2)对对方的想法、说法、做法表示肯定
对对方的想法、说法、做法表示肯定,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对方表示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把自己等同于对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载尔·卡耐基说过,有一句处理人际关系最灵验的神奇的句子:“我一点也不怪您有这种感觉,如果我是您,很可能也会这么想的。”这句话的关键不仅表示对对方所作所为所见所言的谅解,而且表示了“心灵相通”的理解。例如,一对夫妻商量度假问题,妻子希望在家休息,丈夫却想去农村钓鱼,还想到大森林走一走,接近一下大自然。他看妻子不愿去,便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妻子听,然后请妻子解释一下不想出去的原因。原来妻子是不愿意在农村亲戚家的客堂里睡觉,因为那样不太自在,主人出入也不方便。听了这话,丈夫赶紧说:“我也有你这种想法,只不过没有十分在意罢了,那我们就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吧。”对妻子言和行的谅解乃至理解,使丈夫重新作出选择。谅解和理解沟通了夫妻俩的感情,从而能够心心相印、和睦相处。
(二)声中蕴情
口语是有声语言,有声语言的声音具有口语特有的传情性,所传递或表现出来的情感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几乎可以表现人的一切情感,而且是直接呈现在听众对象的面前,因此,利用口语语音的传情性,可以充分展示口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情感。
口语语音的情感表现是由语气语调和节奏形成的。关于这一点,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认识到了,他在《修辞学》中指出:“演说方法是否恰当,这一点关系演说的成功与否极大……实质上,它的问题是要把声调加以适当的安排,借以表达不同的情绪。——什么时候应该说得响亮,什么时候应该说得柔和,或者介于二者之间;什么时候说得高,什么时候说得低,或者不高不低;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节奏。”这说明,人们在说话、演讲等言语交际活动中,可以借助语音的种种技巧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果不注意运用各种语音技巧来展示内容和表现情感,或者只用一种声调讲话而缺少变化,不仅难以准确地表达思想,而且也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讲究口语表达的声中蕴情不能不首先考虑语气语调。恰当的语气语调不仅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而且也可以反映出表达者自己的身份、修养、情感、态度等。孙中山先生讲述他练习演讲时曾说:“演说如作文然,以气为主,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说到重要处,掷地作金石声。”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才气、气质、情感之类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语气语调不尽相同,但是从情感的角度看,它们也有一致之处。我们看到,口才艺术高的人十分注意语气语调的选择和运用。不论讲述什么样的话题,在什么样的场合,总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语气,吐纳自如,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紧紧地吸引听众。在庄重的场合或讲述庄重的内容,语气语调严肃郑重;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或讲述平和的内容,语调舒缓、轻慢;感情激烈,则语调高亢而短促;感情悲伤,则声音低沉而徐缓。
总而言之,讲话的语气语调应该多种多样而又准确恰当。只有对讲述内容非常熟悉又饱含感情,讲起话来才能抑扬有致:或如轻风习习,声声入耳,或如大河瀑布,震人耳鼓,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范曾演讲《扬起生命的风帆》时,他的听众是在校的大学生,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由于演讲者对青年深深的理解而无限的热爱,因此他的演讲充满了鼓励、赞扬的感情,洋溢着激越、欢快的语调,像最后几句:
回首顾,千秋青史;抬头望,无限关山。让我们吟哦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我们举起垂天之翼,作一番长空的逍遥游!
这样的语句,如果不饱含浓烈的感情,不运用激越、酣畅的语气,就难以真实地体现出它的意境,也很难感染听众的情绪。
简单地说,节奏是一种“有秩序的变化”,它关系到所谈内容结构的疏密、起伏,情感的浓淡、激缓,速度的快慢、行止,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手势等辅助动作的动静、间歇等。一席谈话或一篇演讲虽然要有一个总的、基本的节奏设想,但也不可能总是一种节奏,只有跌宕起伏、轻重缓急的错落有致的结合,才能收到表达准确、层次分明、优美动听的效果。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整个地看,其感情是激愤的、强烈的,因此它总的节奏就应该是较快的,声调也是高亢的、昂扬的。但是,在段落的转合之间,在每层意思的转换之间,其节奏和声调又应该有所变化,特别是里边有些感叹性的句子,像“无耻啊!无耻啊!”等,更应该用较慢的节奏和低沉的语调。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打动人心。
没有掌握好节奏,就会影响表达效果。有的人说话太快,紧锣密鼓,让人感到紧迫急促甚至喘不过气来;有的人说话又太慢,四平八稳,慢慢腾腾,让人烦躁不安甚至不忍卒听;还有的人快慢不分,当快时不快,当慢时不慢,这种不分节奏的讲话,从声调上看,必然是模糊的,混乱的,不优美的。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包括那些心直口快的人的讲话。实际上,真正口才艺术高的人,不论哪种情况,都能恰到好处地掌握说话的节奏,洋洋洒洒,快慢得体。
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为了特殊的表达效果或调动听话人的情绪,也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节奏形式和声调技巧。例如,在正常的或不该变换的地方忽然加快或放慢了节奏,或者一句话当中前半句说得很快很响,后半句突然变得很慢很轻,或者在讲话过程中忽然出现停顿,以手势或其他辅助动作来代替语言,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等等。
(三)话语真诚
话语真诚就是言语内容饱含真情实感。在口语表达中,只有真诚的心灵与情感,才能发出磁石般的吸引力,才能唤起听众的热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著名演说家李燕杰所言:“在演讲和一切艺术活动中,唯真情,才能够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听众信服。”可以说,只有真情实感的话语,才能产生更大更强烈的激情和魅力。
话语真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词选用情感分明,内容表述情真意切。
1.语词选用情感分明
语汇系统中的词语,有些本来就已经具有感情色彩,选用时就应该准确地把握。如同样是表示“生命终结”的意义,对崇敬、尊重的人用“逝世”,对革命烈士用“牺牲”,对一般人可用“去世”,而对坏人则可说“见阎王去了”“翘辫子了”,等等。当然,特定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特殊的感情,也可以反用表示感情色彩的词语,如称最亲密的人为“冤家”等。
有些词语具有明确的否定或贬斥的感情色彩,直接运用可能会产生较强的刺激性,从而影响表达效果,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应注意不使用或尽量避免使用,以增加感情的交融性,促使心灵的沟通。例如,1983年,曲啸应邀去某市向犯人演讲,一开始就遇到了怎样称呼对方的问题。他想:“叫同志吧,不行,对方不够资格;叫罪犯吧,也不行,因为犯罪的人讨厌‘罪犯’这个词。”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个称呼,结果话一脱口,立即引起了全体罪犯热烈的掌声,有的还当场就掉下了眼泪。“罪犯”一词,具有明显的贬斥意味,给人以强烈的精神刺激,极易产生抵触、对抗情绪;而“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个称呼,既指明了对方的身份,又说明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富有情感,富有人情味,从而感动了听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内容表述情真意切
内容表述情真意切,是指表达者所抒发、倾泻的情感符合所表述的内容本身,符合表达者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言语形象本色,不矫揉造作,不言辞虚浮。例如,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有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时候,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从德摩斯梯尼这句崇尚自由、充溢着爱国热情的话语中,可以看到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作一声道别也认为是耗费了时光。而他的敌人,马其顿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后,也不由感慨地说:“如果我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的领袖。”由此可见,富有情感的内容表述具有多么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情真意切的内容表述,往往可以运用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走进对方的心灵,促使心相通、意相融,产生认同感乃至精神共鸣。请看某监狱一位民警对罪犯所作的一次成功的演说:
……在座的各位,你们大概不会相信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你们早日离开监狱,早日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吧?早日离开这铁网、高墙,离开我们这些被你们称之为“盖世太保”的吧?离开这儿,早回家,这是你们的心愿。不是吗?谁愿在这里度日如年呢?别说十年八年,就是十天八天也难熬啊!再说年轻人都是活泼自由的小鸟,谁愿整天待在这笼子里,谁个不是恨不得插翅高飞,飞出去!飞出这牢笼呢!然而我也要耐心地告诉你们,我们的任务和你们的愿望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让你们早日离开,早日离开这个被你们称之为的这“鬼地方”!(犯人们沉默,有的落泪)
你们对我们的任务还持怀疑态度吗?太不该了,实在是不应该!你们中减刑或提前释放的愈多,说明我们的工作愈实在,愈出色,愈好,我们就要得表扬、立功、受奖;反之,说明我们的工作不妙,没有做好!你们说,哪个人不愿得表扬、立功、受奖,而愿挨批评受罪呢!没有,我们戴大盖帽的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婆娘崽女啊!
各位,社会上若抢劫的多了,你们的父兄就可能被抢;强奸的多了,你们的母亲、妻子、姐妹就可能同样受害;撬门砸锁的多了,你们的东西就不安全……所以对这些人打击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这些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其出发点,就是早日离开这里!(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一般说来,罪犯对于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往往怀有一种敌对情绪,他们甚至认为不管是公检法的,还是监管劳改劳教的,都是“盖世太保”,都是整人的,因此,要使他们从心底信服,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通理达的滚烫话语自然会消解抵触、对抗情绪,融化冰冷的心。这位民警的演讲,开始“在座各位”这一不无尊重的称呼,便大大缩短了彼此双方的心理距离;然后一针见血地挑明监狱这个“鬼地方”难熬和失去自由的痛苦,更能引起罪犯们的心理共鸣;进而反复强调自己的任务与罪犯的心愿的一致性,使其心理由逆反变为相容;接着从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社会治安、惩治犯罪的目的两个方面晓以大义,表露出一腔热血,一片真情,使罪犯发出一阵阵掌声,流下一行行热泪。这是为真言所感,为真情所动的结果。这是以心换心,用准确的措辞触发听众的关注焦点,从而产生信服感。可以说,这一番演说具有“充满激情的逻辑条理”,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征服力。由此可见,情真意切的内容表述,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和有效的沟通作用,可以缩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融通彼此的心灵,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图和情绪,欣然接受理智思维的成果,做到言相通、心相印、行相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