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言语表达的方式与技巧

二、幽默言语表达的方式与技巧

幽默可以展现出表达者高雅的气质、良好的教养和睿智的头脑,可以博得听众会心的一笑,这是因为幽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是突破常理,从常规思维、定式思维中跳出来,将两种原来互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顺势用生动简练的语言贯穿起来,高屋建瓴、从容客观地作“趣味思想”而产生的。所谓“趣味思想”,就是“抓住一个情况,把它由里往外翻,或从下到上颠倒过来。站在新的角度去看它,看到它趣味的一面——即使情况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指望”。([美]赫伯·特鲁《幽默的秘诀》)例如把“屠夫”说成是“搞动物解剖的”,就是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思维,“抓住一个情况”“翻”,将“杀猪宰牛的”翻出趣味来,使人产生惊异而顿悟的感觉,得到智慧的享受。幽默的创造要适合特定的语境和对象,往往是先创设悬念,并加以夸张渲染,然后巧妙转换,突然“抖开包袱”——这时,就产生出智慧的闪现——幽默和风趣了。幽默的表达是在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和逻辑方式的基础上,辅之以语调、表情和体态等手段,将内容以诙谐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常见的幽默表达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一)运用修辞方式构成的幽默表达法

利用修辞方式构成的幽默表达法常见的有夸张、比喻、婉曲、拟人、反语、对比、双关、降用、仿拟、倒引、讽喻、歇后、换义、移时等。下面以借代、拟人、仿拟、讽喻、移时、夸张、对比、反射为例予以说明。

1.借代

例如:

“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有人建议:对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这个意见是好的。‘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上例是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时说的一段话。他风趣地把“老九”借代为“知识分子”,并引用毛泽东“老九不能走”这句话,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拟人

例如:

南唐时,课税繁重,民不聊生。恰逢京师大旱,烈祖问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轻赋税。

在上例中,申渐高巧借话题,把“雨”拟作有知觉且聪慧的人:惧怕进京城后要纳税,从而委婉地道出了“税收繁重,令人生畏”的意思,机智地讽谏烈祖减税,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仿拟

仿拟是指根据一定语言环境的需要或提示,临时故意模仿套用已有且固定的言语形式来叙说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套用现成的词、句、篇等言语形式来揭示所说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创造出全新的意境,使话语风趣生动,对比强烈,新颖明快。仿拟大致可分为仿词、仿句、仿篇三种。下面分别举一个仿词和仿句的例子。

1)仿词

例如:

“当我说到蒋介石这个人不学无术时,毛主席摆了摆手,说:不,不,蒋介石是不学有术哩,不过这个术是权术的术!”

在上例中,毛泽东仿照“不学无术”这个成语,造出一个与此意义相对的“不学有术”来,并对“术”加以诠释,很深刻地揭露了蒋介石的为人,表达了一种幽默的嘲讽。

2)仿句

例如:

刘攽(bān)晚年苦患风病,鬓发、眉毛尽皆脱落,鼻梁也快要断了。一天,与苏轼等数人一起饮酒,令各引古人语相戏。苏轼对刘攽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满座大笑。(宋·王群之《渑水燕谈录》)

在上例中,苏轼仿的是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首尾两句,两相对照,谐谑自然,趣味盎然,令人粲然。

口语表达中的仿拟,最常见的是上面举例说明的仿词和仿句。仿词是利用交谈中出现的词中某个语素的对义或反义临时仿造出一个变形体的新词,并且变形体的新词与被仿造的原形词形成对照,可增强话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不学无术”与“不学有术”。仿句是仿拟名言、名诗的句式造出新句,以表现新的内容。除上例类仿外,还有反仿,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反仿“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造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之句,就很幽默地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两条准则。

4.讽喻

例如:

单位组织一些退休老干部乘大客车外出旅游,上车时你谦我让,耽误了不少时间。开车后,一位老同志朗声对大家说道:“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助兴:从前有一位妇女,怀孕10年才生下一对双胞胎。问这对双胞胎为何迟迟不肯面世,他们说,根据礼节,年长位尊者应该先行,但他们两个不知谁是兄长,就这样互相推让了10年,把妈妈生孩子的事给耽搁了。”这番话引得车上的老干部们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

这位老同志是运用讽喻手法来讲故事的。所谓讽喻,是用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的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上例就是借讲述一个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规劝大家不要过分谦让,以免浪费时间。友善的调侃,平添了一份诙谐情趣。

5.移时

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章,讲到许行穿的、戴的、用的都是“以粟易之”时,说:“许行忙碌得很啊,今天去超市,明天到百货批发公司,后天又到工厂加工订货……”讲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在上例中这位老师运用的就是移时手法。所谓移时,就是在表达过程中,故意将发生于不同时代的事物拢在一起,以明显的时空错位来显示特殊的语言情趣。将“超市”“百货批发公司”“工厂加工订货”等现代事物,移到古代事情的解说之中,不仅学生听得入神,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充分表现了讲述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情趣。

6.夸张

例如:

里根在与布朗竞选加州州长时,对物价上涨加以猛烈抨击,他说:“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些。”还有一次,他说:“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在上例中,里根说“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说“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显然言过其实,但这是运用夸张手法来攻击布朗的“政绩”,话语诙谐有趣,讽刺深刻有力。

7.对比

例如:

一美国人同一法国人在谈论爱情。“在我们国家,”法国人说,“年轻人向姑娘求爱都是彬彬有礼、温情脉脉的。以后,两人相爱了。最初,年轻人开始吻姑娘的指尖,而后是手,耳朵,脖子……”

“我的上帝,”美国人叹着气说,“这要在我们美国,在这段时间,他们早已度蜜月归来。”

在上例中,法国人的爱情可说是古典式的,而美国人的则是现代式的,随着这个美国人的一声叹气且和盘托出爱情巅峰状态,不仅形成鲜明对照,而且相映成趣,令人忍俊不禁。

8.反射

例如:

小帕蒂把成绩单交给爸爸,爸爸一看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就冲着帕蒂怒气冲冲地喊道:“你知道吗?华盛顿像你这个年龄时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帕蒂不慌不忙地回答:“你知道吗?爸爸,像你这个年龄时华盛顿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在上例中,小帕蒂是运用反射的方式来反戏他爸爸的。所谓反射,就是在言语交际中,利用或套用对方的话来反驳、戏谑对方,使对话富有情趣,机智而诙谐。反射的主要特点是抓住对方话语的主要意义或个别概念来反戏对方。如小帕蒂成绩不怎么行,却能套用他爸爸训斥他的“你知道吗?”“像你这个年龄时”反唇相戏,成功地为自己进行了辩护。

反射与仿拟不同,仿拟是仿照众所周知的既成的词语、句子、篇章和韵调,改变其中语素或内容,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成品,而反射则是现场套用对方的话语来戏谑、反驳对方,是一种语言回归,目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运用逻辑方式构成的幽默表达法

运用逻辑方式构成的幽默表达法常用的有暗换概念、暗换论题、揭示矛盾、语词定义、隐含判断、运用推理等。下面分别介绍之。

1.暗换概念

例如:

清代有个县令,十分贪婪,但偏要假装廉洁,他赴某地上任伊始,便在大堂上高悬一副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娼但是,凡有人送钱送物,他照单全收,贪赃枉法的事层出不穷。

有人愤然指责说:“什么‘得一文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全是假话,全是表面文章!”

一位老人听了,笑了笑说:“不!县官大老爷的对联一点不假,绝不是表面文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旁人疑惑不解,老人继续说道:“大家想想,大老爷说‘得一文’,现在人家送的不是一文,而是几千文,几万文,他说‘听一情’,现在人家不是一人说情,而是成百人,上千人说情。这就不受‘得一文’‘听一情’的限制了嘛!”

在上例中,对联中“得一文”“听一情”联系下文其意为一文钱也不能收,一次情也不能徇,要秉公办事,否则便天诛地灭,男盗女娼。老者则根据贪官的作为,从字面上来据实解释“得一文”和“听一情”的意思,从而运用暗换概念的手法,很幽默地嘲讽了县官为天地所不容的行为。

2.暗换论题

例如:

一名年轻的美国记者,要里根谈谈对联邦政府预算赤字问题的看法。里根总统回答道:“我并不担心,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说完,两人会心地笑了。

在上例中,记者所问的是一个严肃的国家宏观经济问题,里根却转移了这个论题,以微观的个体经济问题来回答,既回避了实质性的回答,又大大增添了谈话的幽默情趣。

3.揭示矛盾

例如:

有一个地主,半夜催长工起床:“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抓完了虱子就去。”地主说:“笑话,天还没亮,你怎么能看见虱子呢?”长工回答:“既然天还没亮,又怎么能干活呢?”

在上例中,长工正是抓住了地主一会儿说“天亮了”,一会儿又说“天还没亮”的自相矛盾之处来反驳的,不仅突出了其言行的可笑性,而且揭示了地主抠门却愚笨的本质。

4.语词定义

对词语进行解释是类似定义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词语解释,也叫语词定义。在言语交际中,对自己提出的某些词语根据言语交际环境和表达的需要作出符合词语字面意思的解释,使之与词语实际意思等明显地不协调,就会取得绝妙有趣的喜剧效果。例如:

胡适晚年定居台湾,曾讲过一个笑话,说现今的男人,也有“三从四得(德)”。“三从”即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四得(德)”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在上例中胡适提到的“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要求,即“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胡适先生根据现代社会的情况编出了新“三从四得(德)”,且作了夸张式的解释,巧妙委婉地讽刺了一些家庭中的妇女“当权者”。

运用语词定义法要注意两点:第一必须是语词所能包容的含义,若超出范围,则为扯歪理了;第二解释的内容要有事实或事理做依据,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方可服人。又如:

父亲教育儿子说:“聪明和守信用是你成功的关键。假如你答应了别人,哪怕是你倾家荡产,也应该实践你的诺言。这就叫守信用。”

“什么是聪明呢?”儿子问。

“聪明就是你别许这样的诺言。”

5.隐含判断例如:

有一天,苏格兰诗人贝恩斯在泰晤士河畔散步,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中救起。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这个富翁一个铜元的报酬。围观的行人被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道:“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在上例中,贝恩斯是运用隐含判断的方式嘲讽这个卑鄙悭吝的富翁的。所谓隐含判断,是指潜存在某一判断(思想观点)之中的判断。“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这个判断中隐含着“他知道自己价值很低,就值一个铜元”的判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这个富翁卑下的人格。

6.运用推理

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类比推理等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中,都可以用于幽默表达。下面以假言推理、二难推理和类比推理予以说明。

1)运用假言推理

例如:

有位阔太太牵着一条哈巴狗上街,见了三毛想开心取乐,就对三毛说:“只要你对我的狗叫一声爸,我就赏你一块大洋。”

三毛想了想说:“喊一声给一块,喊十声呢?”

“给十块。”

三毛躬下身去,顺着狗毛轻轻抚摸,亲亲热热地喊了一声“爸爸”,阔太太妖里妖气地笑了一阵,赏给三毛一块大洋。三毛连叫了十声,阔太太真的赏了十块大洋。这时,周围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三毛笑眯眯地给阔太太点点头,提高嗓音,长长地喊了一声:“谢谢你,妈——!”人们立刻爆笑起来。

在上例中,三毛出其不意地喊一声“妈”,简直妙不可言!其中包含着一个肯定式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如果爸爸是狗,那么妈妈也是狗;爸爸是狗,所以妈妈也是狗。一句“谢谢你,妈——”,使那阔太太自取其辱,落为笑柄。

2)运用二难推理

例如:

十年浩劫中,有一个造反派想把花园里的一盆花“拿”回家去,但不知道好不好,就去问那些被监督劳动的“黑作家”们。作家们都不想理他,推说不知道。这个造反派火了,指着赵树理说:“你也不知道?”

赵树理说:“我不是不知道,是不好说。我是‘黑帮’,我说是香花,你们说是毒草;我说是毒草,你们说是香花……我说什么好呢?”

在上例中,赵树理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二难”情况回答这个造反派的责问,十分巧妙,使他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3)运用类比推理

(1)运用正确的类比推理。例如:

列车车厢内,一位年纪大的旅客对另一名年轻的旅客说:“伙计,你不要吸烟了,车厢内不准吸烟。”“难道我在吸烟吗?”“你嘴上不是叼着烟斗吗?”“这能说明什么呢?我的鞋穿在脚上,可我走路了没有?”

在上例中,年轻的旅客把叼在嘴上的烟斗与穿在脚上的鞋进行类比,虽然诙谐地反驳了对方的判断,具有较强的幽默感,但这种类比推理毕竟有扯歪理之嫌。

(2)运用机械类比。例如:

诗界泰斗郭沫若先生,为人风趣,喜开玩笑。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人物杂志》社的田海燕宴请郭沫若、宋云彬、王琦、廖冰兄。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古怪,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道:“其妹为冰,故用此名。”郭沫若听后,笑着说:“啊!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在上例中,郭沫若抓住郁达夫、邵力子与廖冰兄姓名结构相同这一点,故意作机械类比,虽然违反了类比推理的规则,但极为幽默风趣,不仅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宴席气氛轻松活泼,而且表现了其联想丰富、喜谑善言的乐观个性。

利用逻辑手段进行幽默表达,总的原则是“有理而巧”“无理而妙”。所谓“有理而巧”,是指幽默的对象——事物或现象本身是荒谬滑稽的,利用逻辑规律巧妙而得体地去揭示它,凸现它的本来面目,从而引起善意的嘲讽、风趣的笑声。所谓“无理而妙”的“无理”,是指言语表达违反常情、常理和逻辑规律,因而它是缺乏客观普遍性的,不能脱离幽默语言交际环境去推而广之;而“无理而妙”的“妙”,“妙”在作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切合特定的语境,贯通听、读者的逻辑思维,使这种“无理”成为合理的艺术表达,使这种“无理”的逻辑语言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引起理智的认同、感情的共鸣,造成谐趣横生的艺术效果。“理儿不歪,笑话不来”,通常就是指这种情形。反而推之,“理儿一歪,笑话就来”。让我们既能做到“有理而巧”,又能做到“无理而妙”,为生活多增添几回富于谐趣的笑声吧。

(三)运用其他方式构成的幽默表达法

1.佯作天真

例如:

古时候,某君到朋友家赴宴,朋友仅给他喝几滴米酒。临走时,他恳求主人在他左右两腮上各打一巴掌,他说:“这样一来,我老婆见我两腮通红,一定会以为我酒足饭饱了……”

在上例中,此君佯作天真的言行,令人叫绝,在引人发笑的同时,辛辣地嘲讽了对方谩怠朋友的行为。

2.模声拟态

例如:

有位教师在讲到运用体态语要克服“五气”时,有这样一段话:

一要防止怪里怪气——比方鼻子向上翘,脸上的肌肉乱抽动,手心向上去抓脸,等等;

二要防止流里流气——比方边讲边把粉笔扔到半空中,头发过长不停地向后甩动,等等;

三要防止土里土气——比方往身上乱抓搔,用教鞭蹭痒,不时地提裤子,等等;

四要防止洋里洋气——比方不停地耸耸肩膀,两手摊开,扭动腰部,等等;

五要防止小里小气——比方卷袖子,用脚搓东西,等等。

上面这段话,眼看、口读均无幽默可言,但这位教师每次讲到这里时,总是笑声满堂,总能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体态语的“是非”与“正误”。这是因为这位教师能准确地进行模声拟态,再现出运用体态语的各种不正确行为、动作和不正确的表情与声音。由此可见,模声拟态就是把那个事物的原声、原形、原态形象地再现出来,去综合作用于听众的感官,从而创设出某种特定的情景、特定的气氛,让听众置身于这种情景和气氛造成的幽默氛围中理解所讲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