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解能力的构成

四、听解能力的构成

(一)听解能力的基本要素

听解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智力品质,其基本要素是语音的辨析力、话语的理解力和语意的品评力。

1.语音辨析力

口头语言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说话人发音器官的运动产生言语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听话人的耳朵并作用于听觉器官,从而产生神经运动,沿着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通过对这些语音的辨析来理解语音符号的含义。每一种语言的语音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规则和组合序列,使它同另一种语音相互区别并传递意义。所以,听解必须首先具备对语音系列的辨识能力,否则无法理解其含义。

具有语音辨析力的前提是听力良好,而保持听力良好就应注意听觉保健,避免损害听力的情形发生。做好听觉保健应注意做到:①避开强声;②慎重使用易使听力减退的药物;③防止耳膜外伤;④不嗜烟酒。这里着重谈一下“避开强声”的问题。实践证明,声强高于90分贝,听力就会受到损害。在现实生活中,喧闹的音响声、鞭炮声、强雷声等的声强都超过90分贝,如果不注意,都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就是手机等,如果戴上耳机后不注意控制音量或长时间戴着耳机,也会使听力受损。美国听觉学家米勒说:“我发现不少18~20岁的青年听力日减,原因是他们常用耳机。”因此,要使听力灵敏,具有较强的语音分辨力,就应该避免有损听力的强声等。

2.话语理解力

听解能力的关键是对话语的理解,它包括逐层推进且联系紧密的两个环节:首先是对语词、语句、语段乃至整个话语(即语篇)意义的理解,其次是对话语的中心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意图的领悟理解。话语理解强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重点词语、语句,对方表述的语调语气,理解其含意,逐步分清层次,理出头绪,领悟和把握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如事件的来龙去脉、关键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态度,说理的依据与主要观点,评论的角度与中心等;

第二,在听取事情的叙说中,能领悟理解推论出说话人的主要意图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对言语信息中的妙用比喻、巧说反话、委婉含蓄、寓意深刻的语句,能善于通过句子的表面意思迅速探求、揣摩,理解出“言外之意”。

例如,理解下面五段话的含义。

①为人立传,我希望多写些真人、凡人,少写些假人、仙人,特别是不要把这个人写得连他自己都不敢相认,那可就太滑稽了!

②每块木头都是一座佛,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善的,只要是自己除掉缺点和瑕疵。

③世界上若没有了女人,真不知道这世界要变成什么样子……我所能想象的是:世界上若没有了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④只要有虚荣心在,奉承话就永远不会消失。

⑤尽管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不幸和遗憾,但生活毕竟是美好的。要乐观、热爱、全心全意地做每一件事,并且用歌声来表达这份对人生的狂热。

这几段话所表明的意思分别如下。

①写人物传记要真实,不能虚构。那种把笔下的人物写得虚假不实或像“仙人”一样,是非常可笑的,而且起不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②人的性格、品德修养,是可以完善的,只要是下定决心改掉那些毛病、缺点就一定能做到。

③揭示了女性的真善美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④许多奉承话是讲给那些虚荣心强的人听的。不要虚荣,也不要去听去说那些奉承话,做一个正直的人。

⑤要热爱生活,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对话语的理解需要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语言修养,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既勤于思考,又善于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听解领悟力,做到正确理解,正确应对。

3.语意品评力

在听解的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之外,还应能对话语进行品评、辨析和鉴赏,从而表现出较高的语言修养。其主要内容是:辨析语音、语气、语调的正误;辨析观点材料、语义内容的是与非;品评说话人在话语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真与假;评价说话方式、言语策略的正与误;品评说话效果的好与差,说话风度的优与劣。例如: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说:“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了。

对年轻人宣称“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的话语,爱迪生一下子就捕捉到其自相矛盾之处:“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从而揭示了这名年轻人想法的荒谬可笑。辨析正确,指出问题婉转而恰当。

(二)听解能力的具体表现

1.听清话语意图

在交谈时,聆听是一个思维过程,要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抓住对方话语的要点,弄清其话语意图。这主要表现为:善于将零乱的话语理清头绪,善于将平述的话语分清主次,善于从整个话语中悟出要旨。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对方说话的目的,才能明确对方话语的含义。没有听明甚至听错了对方话语的含义,很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形。从前有个故事,说的是有间画铺出售一幅《引马过桥图》,画面上画着一个人吃力地牵着一匹马在桥上行走。一位顾客看了,非常欣赏,立即付了一百两银子订购,临走时,他盯着那张图说了一句:“马缰,好!”店老板不知其意,一看才发现画上的马竟没有马缰,连忙添上一笔。第二天买主来取画时,见画上了马缰,便要求退款。他说:“我买的正是这根看不见的马缰呢。人和马已笔笔传神,此中有缰,牵之欲出,加上一笔,韵味全无了。”这位店老板就因为没有听明买主的话意而丢了一笔生意。

口头表达的话语,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信息性语言、评价性语言和指令性语言三类。所谓信息性语言,就是简洁、精确、清晰地指明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等。对于这类信息性语言,应注意听清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并由此分析出讲说者的思想倾向和话语意图。所谓评价性语言,就是对人或事物的好坏、优劣、正误、是非等作出的评判。评价虽然不是直接陈述事实,但它应建立在确凿的事实基础之上。因此,对于评价性语言,应注意听清其事实根据,弄清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判明说话者的意图所在。所谓指令性语言,就是指有关指示、命令的内容。指令性语言必须准确、明了、简洁。对于接受者来说,必须听清楚,弄明白,以便于执行。必要时,最好采取重复一遍或询问一下的方式来加以核实。如对方说:“请你买3张明天去北京的火车票。”“还是买晚上发车的38次那一趟吗?”这样一问,对方就会把意思说得更加清楚明白。

在交谈过程中,信息性语言、评价性语言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往往交织组合在一起表述讲说者的意图,这就尤其需要分辨其话语的真实意图所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某大学校长马老访问西欧,有位资产阶级政客曾这样问道:“听说你们国家青年男女结婚之前没有见过面,是吗?”马老听了,觉察出是别有用心,于是回答说:“是的,我们国家青年男女结婚之前大多未见过面(当时,农村还有包办婚姻),可是结婚后是天天见面;你们国家呢?结婚前是天天见面,结婚后却是天天不见面,是不是呀?”马老的回答既巧妙,又准确,简直是无懈可击。因为那个政客的问话,表面上是信息性语言——核实这条消息是否准确,而实际上包含着评价性语言——多么愚昧可悲的婚恋状况啊。而这评价性语言则是其问话的真实意图,因此,马老不卑不亢,反唇相讥。这说明,听解应注意辨析话语的真实意图。

2.听明言外之意

言语表达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言语表达,直言不讳,言明意显,一听就懂;隐性言语表达,本意并不从话语表面直接显露出来,而是将本意隐含在言词里面,话中有话,言外有意,让听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去揣摩推测。例如:

1961年4月,刘少奇到湖南一个生产队调查,向社员群众征求对农村公共食堂的意见。由于当时“抓辫子”“戴帽子”的风气很严重,社员们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一个劲地夸1957年的时候,生活如何如何好,猪喂得多,鸡鸭喂得多,自留地种的东西多,油水吃得重,肚子吃得饱。刘少奇同志从那样的“赞扬”声中听出了群众的心声:他们正是在批评农村公共食堂办糟了。

在人际交往中,显性和隐性两种口语表达行为经常交替甚至交织、交融在一起,因而接受者要特别注意分辨,尤其要注意听明隐性表达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主要是运用委婉说法表达的,诸如双关、反语、婉曲、讽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这类话语“辞面子和辞里子之间……常常有相当的离异”,因此,一定要根据对方的话语信息特点、语调和神态等作出合理的分析。当然,在言谈过程中,也不可疑心太重,杯弓蛇影,自相惊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的领悟是一种高智力的表现,具有这种高智力,才能在个人生活、工作乃至商贸、外交、政治活动中取得成功。有位房地产公司的经纪人在向一位顾客介绍某幢房子的状况及价格后,顾客却说道:“哪怕是座琼楼玉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语气有些犹豫,笑容也有些勉强。善听的经纪人立即意识到对方嫌贵了,马上转口说:“在您决定之前,不妨多看几幢房子。”结果,那位顾客经过再看、对比、协商,终于买到了他能买得起的房子,生意成交。由此可见,细心地聆听顾客讲的话,特别是能听出没有明确讲出来的语意,可以促使生意兴隆。1957年,各国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毛泽东向南共领导人卡德尔说:“你们和我们的区别只在于你们长胡子,我们不长胡子。”卡德尔把这番话理解为:“以某种方式表明,愿意使两国关系正常化。”卡德尔这个理解不错,但有更重要的疏漏。毛泽东的话语不仅希望消除误解,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而且表明两党在立场、观点等方面的接近与一致。这说明,弄清言外之意,可以正确把握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及其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从而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