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修辞技巧

二、常用修辞技巧

在口语表达中,常用修辞技巧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锤炼语音,使之增强表情性和感染力;二是恰当地选择句式和词语,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增强表现力;三是灵活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把话说得娓娓动听,既深刻有力,又诙谐形象。前两类技巧在本书相关的内容中有相应的介绍,因而这里只对常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的说明。

(一)比喻与借代

1.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口语表达中的比喻,通常是根据所要讲述的事理与另外的形象的或通俗的事理的相似点,采用这种形象的或通俗的事理作比方予以说明的修辞技巧。运用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生僻为通俗,化繁杂为简明,使所讲述的事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实现的,运用时应注意两点:①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作比喻的事物(喻体)必须有可比性,即具有适当的“相似点”,否则,比喻就是不确切的,甚至是盲目的;②喻体要能正确地传达思想感情,不可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林肯在题为《家庭纠纷》的演讲中说道: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在演讲的题目上,林肯将美国比喻为一个大家庭,以此说明美国南北闹矛盾、搞分裂就像家庭闹纠纷一样,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节选的这一段,用“房子”比喻国家政府,用“裂开的房子”比喻国家处于半自由半奴隶的状况,用“房子崩塌”比喻联邦解散、政府垮台,而“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既预示了发展趋势,又敲响了警钟,十分有力地说明了停止分裂、维护联邦统一迫在眉睫的道理。整个比喻环环相扣,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2.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该人或该事物,而借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称说的修辞技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运用这种技巧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富于变化。运用借代要注意借体有代表性,注意交代特定的言语环境,做到明确无误。例如:

1949年在这个地方(指北京,引者注)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

这段话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全会上讲的,加点的两处“酸菜”,是一种表面性的个别事物,但实质上代表艰苦的生活,引申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用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方式讲述,不仅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还可以产生强化激励、深入人心的效果。如果不用借代的方式,作一番解释,说吃酸菜虽然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但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明确是明确,但缺少自然风趣的生动意蕴,也低估了听者的领悟能力。

(二)双关与夸张

1.双关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个言语环境中兼有两重意思:表面上是说这件事,实际上是指另一件事。一语双关,能使话语含蓄、幽默,饶有风趣,还能加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双关应注意切不可弄得迷离闪烁,使人弄不清含意;同时应注意防止庸俗化。例如:

毛泽东住在延安窑洞时曾患过慢性肩关节炎(俗称“漏肩风”)。在查找原因时其保健医生朱仲丽发现是洞里的“防空洞吹进来的过堂风害人”。毛泽东接口说道:“好,这个原因寻着了。看起来,不正之风可以使人生病的哩!今天我从你这里学到了学问。我看,凡是从防空洞里吹出来的风,总是逆风和歪风,那就非堵住它不可。要不然,真会像你讲的那样,害死人的!我们要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一定得提防从防空洞里钻出来的歪风,不能有半点大意啊!”

毛泽东所谈的“不正之风可以使人生病”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防空洞里吹出来的风使他得了“漏肩风”,实际上是说从阴暗角落里吹出来的资产阶级歪风邪气,会腐蚀毒害革命队伍的一些人,使他们思想患病。一语双关,十分自然地阐明了要警惕资产阶级歪风邪气的重要性。

2.夸张

夸张是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或者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让听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一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三是能启发听者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应做到言过其实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例如:

宋赵益王赵元杰在王府中造假山,花费银子几百万两,造成之后,便邀请宾客同僚尽兴饮酒,一起观赏假山。大家酒酣耳热,兴致勃勃,唯独姚坦低头沉思,对假山连看也不看。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强迫他看,他这才抬起头来,说:“我只看见血山,哪来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惊,连忙问其原因,姚坦说:“我在乡村时,亲见州县衙门催逼赋税,抓捕人家父兄子弟,送到县里鞭打。此假山皆是用民众的赋税造起来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

这时宋太宗也在兴造假山,听到了姚坦的话之后,便把假山拆掉了。

姚坦说假山是“血山”,耸人听闻,实在是言过其实了,但这句话把官宦富豪的快乐建立在穷人的血汗之上的事实一针见血地揭露出来了。因为有耳闻目睹的事实做根据,所以产生了极强烈的效果——连宋太宗也把正在兴造的假山拆掉了,这说明运用夸张手法来揭示事实的本质,可以产生警世钟的作用。

(三)对照与排比

1.对照

对照,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以揭示或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立场观点的修辞手法。对照的主要效果是使形象或观点更加鲜明突出,两物对照,能更容易鉴别好坏、善恶、美丑;一物两面对照,能更容易认识某种事物正反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把事理说得更透彻、更全面。例如: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镯。

齐王对颜镯说:“镯,你过来!”

颜镯以同样的语气对齐王说:“王,你过来!”

齐王很不高兴。齐王左右的人指责颜镯说:“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你这样跟齐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镯不慌不忙地说:“我到国君面前是趋炎附势;国君到我面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士。”

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镯说:“士高贵,国王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布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死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军又发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地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军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

齐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颜镯用同样的语气呼“王,你过来!”这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气魄的。“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的对照,说明他胸有成竹,同时把说话的基点放在国王身上,即为国王考虑,重视士人,兴国利民,可惜齐王仍不能体察其良苦用心,竟还要提出国王与士相比谁高贵的问题。“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与“活着的国君的脑袋”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有力论证了他的“士高贵,国王不高贵”的观点。

2.排比

排比就是连用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成串来从多方面深入表意的修辞手法。排比整齐匀称,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语言的力度。运用排比说理,可以使论述条理清楚,周密深刻;用它来叙事,可以使事物得到集中完美的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以使强烈或深沉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运用排比,应注意内容的代表性,不可生拼硬凑。例如:

1968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美国华盛顿黑人集会上发表了演说,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一百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

节选的这两段演讲词中,第一段中的“一百年后的今天”领起的排比句,从黑人没有自由,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过着贫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驱逐的政治、经济、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面,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惨严酷的生活现状,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第二段中以“怀着这个信念”领起的排比句群,表述了所要进行的不懈努力、斗争原则和奋斗目标。排比句式的运用,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修辞效果。由此可见,排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使表达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

(四)设问与反问

1.设问

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修辞方式。设问可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启发听者的思考,从而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运用设问时应注意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听众深入地理解讲述的内容;不可不分轻重巨细,滥用设问。例如:

所谓文艺的提高,是从什么基础上去提高呢?从封建阶级的基础吗?从资产阶级的基础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础吗?都不是,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

这段话共四问两答,开头一句与最后一答是首尾呼应语意贯通的一问一答,中间三问是排除的内容,并作了相应的回答。这种总提设问与排除设问相结合的表达技巧很值得借鉴。

2.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亦然。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因此,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鼓动的力量。例如:

在“文革”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胡说“百团大战”招惹日本鬼子扩大侵略,借以打倒彭德怀同志。在批斗会上,彭德怀义正词严地反驳道:“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东北是谁招致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是谁惹恼了侵略者?我再请问:日本鬼子对我国同胞惨无人道的烧杀淫掠,难道只是在百团大战以后才开始的吗?”

彭德怀同志这三问都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既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事实,又有力地反驳了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无知妄说。

(五)仿拟与引用

1.仿拟

仿拟就是根据一定言语环境的提示或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或套用对方的句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的修辞方式。仿拟可以表示辛辣的讽刺,形成深刻的对比,展示幽默的情趣,给人以明快犀利、生动活泼的语言艺术感受。运用仿拟应注意表意的明确性,不可脱离与之相应的格式或说法,不然会成为不伦不类的难悟其意的东西。例如: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子经过大街。有游手好闲之徒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玩意儿,能算顶帽子吗?”

安徒生应声回敬道:“你帽子底下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玩意儿,能算个脑袋吗?”

安徒生在回击对方讥讽时,模仿对方的语句形式,巧妙地将“脑袋”和“帽子”调换了一下位置,这样不仅一扫对方的污辱,而且揭示了对方的贫乏无知,不动声色却反击有力,足见仿拟的妙处。

2.引用

引用就是在表达时引用名人的言论、公认的史料、数据以及群众中流行的俗语、谚语、格言来说明问题,或在驳论中引进对方的话语作靶子加以驳斥的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引用手法,可使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富于启发性,提高表现力;可使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形式,运用时应注意两点:①保持引文的完整性,切忌断章取义;②务必将引文与所要表达的意思融为一体,成为论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生拼硬凑,甚至“贴标签”。例如: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这句话中引用鲁迅的两句诗作为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说明对敌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简洁凝练,令人回味。又如:

我记得杜勒斯临死前曾说过,他要用管乐吹垮共产党的第三代,改变我们前进的路标。我说,杜勒斯先生,你的预言落空了。

这段话引用杜勒斯的话作为批判的靶子,作为阐发议论的起点,成为演讲的有机构成部分。没有这样的引用,就很难形成乃至阐明自己的观点或组成一篇讲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引用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而且也是一种启发思考、丰富谈资的手段。

(六)易色和降用

1.易色

易色,就是在言语表达中,临时特意改变词语的使用范围、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一种新兴的修辞方式。易色的运用可以强化语意,增加言语别致而又风趣的表现力,加深听者的印象。运用易色应注意场合和对象,不可弄巧成拙,让人不解其意。例如: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顽固”,贬义词,意为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此处作为褒义词用,很风趣地表达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定信念。又如:

孔子当鲁国司寇时,要根治鲁国的淫风。鲁国有一个人叫贡圣民,有妻而淫。孔子很愤怒,说你要改正。但是这个人改正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出其妻”,离婚了。也就是一种歪风没有治好,离婚率又上升了。

这是1988年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中的一段辩辞。辩辞中用现代语词“离婚”“离婚率”来解释、分析“出其妻”及所造成的影响,变异了词语的时代色彩,使表达诙谐生动,语言大为增色。

2.降用

降用是将语意重要或范围大的词语来描述或称说一般性的事物。这种降级使用的方式,有助于突出事物的特点,可以使话语新鲜活泼、生动幽默。运用降用应对所谈内容十分熟悉,全面把握而又要富于想象和联想,同时,又要让对方即时应景地明白,否则,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例如: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调查研究”使用范围大,指为了了解情况到现场进行考察,相对于重要严肃的事情而言的,这里降用在“照镜子看洗脸”这样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上,通俗亲切,幽默风趣,且使人深受启发。对需要严肃对待并自觉做好的事情,才能说是否有“责任心”,然而毛泽东把洗脸照镜子一类的生活琐事提到了“责任心”的高度,就是大词小用或重词轻用了。“调查研究”与“责任心”的降用,对比地批评了党八股的“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揭示了其恶劣本质。

(七)拆词与释词

1.拆词

拆词就是在言语表达中把多音节词语临时拆开加以运用的修辞手法。多音词的词义,一般来说不等于其内部各语素义的简单叠加,因此,不可随便拆开运用。不过,为了取得特定的表达效果,为了加强语势,造成轻松活泼、幽默诙谐的情调,往往可以将其中的某个语素或将整个词拆开来独立运用。运用拆词应注意场合性和语意的贯通。例如:

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

“大众化”是一个词,词形有固定性,词义有完整性,通常情况下是不可分割开来甚至择其某一个语素去独立运用的。毛泽东在这里拆取“化”来独立运用,刻画了“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的难堪处境,揭示了实行大众化的根本途径,表达得非常风趣、活泼而生动。

2.释词

释词就是根据特定交际目的对具有固定词义的词语作出别有见地借题发挥的解释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所解释的词义与特定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前言后语)不相协调,因而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并产生艺术的享受。例如:

某地举办作文竞赛,一名获一等奖的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宣读作文。正当他满怀激情地朗读时,下面有人嚷道:“哼,那作文是抄的!”

顿时,同学们一阵交头接耳。对此,这位学生大声应道:“是的,是‘抄’的!”

全场哗然,老师一惊,“作文比赛是一项严肃的活动,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假如你的文章是抄的,核实后将取消评奖资格。”

全场又是一阵骚动。但是这位学生却坦然地说:“请允许我把话说完,文章是抄出来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我说的抄,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打好腹稿之后,再抄到草稿纸上加工润色,最后把定稿抄到规定的稿纸上。我抄的是我独特的思想,难道这种‘抄’不对吗?”

一阵静默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学生接受了老师颁发的奖品。

指责作文是“抄”的,意思是“抄袭”,而抄袭起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对此,如果不置一词,就会形成疑问甚至影响声誉;如果正面声明,恐怕人们也不会轻易相信。于是,这位学生机智地接过“抄”这个词,借词发挥,作出了实事求是且跌宕婉转的解释,不仅平息了一场风波,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而且充分显示了临机应变的急智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