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表达的方式与技巧

三、模糊表达的方式与技巧

我们已经知道,模糊言语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主要有模糊时限、模糊处所、模糊数量、模糊目标、模糊条件、模糊主观评判、模糊方式方法和模糊程度等类型。在言语交际之中,这些类型的模糊言语的运用,适宜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是没有必要运用精确言语,只需使用模糊言语;二是不便或不允许使用精确言语,只能使用模糊言语;三是不可能使用精确言语,只能使用模糊言语。由此可见,模糊表达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艺术。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所言:“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式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们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遭到了损害。”这段话说明了模糊言语的重要性,说明了模糊表达的必要性。模糊表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伸缩式模糊法

伸缩式模糊法是为了适应特定交际的需要,用含义宽泛、富有伸缩性的言语来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

1978年黄文欢同志于出国途中辗转来到北京,并于8月9日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一名英国记者问他是什么时候到达北京的,黄文欢说:“我记得不很清楚是什么时候到北京的,只记得我到北京的时间距离今天不久。”

在上例中,黄文欢说的“记得不很清楚”“我到北京的时间距离今天不久”等话语,表达了模糊程度和模糊时限,具有较强的伸缩性。这样的回答不仅无懈可击,而且增添了传奇色彩。

(二)两可式模糊法

两可式模糊法是运用模棱两可的言语来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

楚灭秦时,项羽自尊为王,封刘邦为汉王,打算让刘邦去南郑。项羽的谋士范增反对,说:“南郑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去,岂不是放虎归山吗?”项羽问:“有什么办法杀他吗?”范增说:“有办法,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去南郑,愿不愿意去?如果他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愿意去,那里是养兵练将、聚草屯粮的好地方,养足了锐气好跟我争天下,对不对?这就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去杀了!如果他说不愿去南郑,你就说:我知道你不愿意去,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王,你先入了关,你应为关中之王,叫你上南郑去,你怎么会愿意呢?既然不愿意去,就是要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这时刘邦上殿,参见项羽。项羽说:“寡人封你到南郑去,愿不愿意去?”项羽问得很急,刘邦听后,心中纳闷,虽然愿意去,却不敢表白,于是说:“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你要听我的就不要去南郑了。”刘邦说:“是,臣遵旨。”

在此次交际活动中,项羽的谋士范增的目的十分明确,让刘邦在两种可能之中作出选择,无论如何都要置刘邦于死地。刘邦的确为政治斗争和政治谈判的老手,他跳出了对方的话语控制,既没有说愿去南郑,也没有说不愿去南郑,而是请对方为他决定——不置可否不表明态度,使得项羽无法给他定罪。也许刘邦并不知道项羽在设计杀他,但他在特定条件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环境中运用模糊语言成功地保全了性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模糊表达的必要性。

(三)闪避式模糊法

闪避式模糊法是根据特定场合和交际目的的需要,机智地避开确指性内容而用泛指性的话语来表达的一种方式。

闪避式模糊表达的特点是话语中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似说非说,但表现出巧妙的言语机智。例如: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庄伯与其父亲的这样一则答辩:那时没有钟表,便以太阳的方位来定时间的早晚。楚国的柱国庄伯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便对父亲说:

“你去外面看看太阳。”

“太阳在天上。”父亲说。

“你看看太阳怎么样了?”

“太阳正圆着呢!”

“你去看看是什么时辰?”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尽管儿子庄伯是柱国,也即是全国最高武官,地位显赫,但父亲毕竟是父亲,儿子随意支使父亲,父亲当然不高兴了。因而对于儿子庄伯的要求不愿答复,便用闪避模糊法来应对。

闪避模糊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防御而不在于进攻,但也往往能表现出论辩者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它与其他表达技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形成许多变式。

1.借代闪避

在言语交际中,当碰到一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提问时,我们不妨用借代的方法,借用其他事物来代替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这样便可以达到回避对对方问题作实质性回答的目的。比如:

据说,有人曾向耶稣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应当向恺撒大帝纳税吗?”

耶稣一听,马上明白了提问者的诡诈。因为如果说“没有纳税的必要”,这个人即可以叛国罪告发耶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说“应该纳税”,就会使他的弟子失望,表明他是屈从皇家权力的人,而当时的民众都在重压下挣扎呻吟,痛苦万状。

这时,耶稣向旁边的人借了一枚罗马金币,然后问发问者:

“金币上面的画像是谁?”

“是恺撒大帝。”

“那么属于恺撒的东西就应该给恺撒,属于神的东西就还给神吧!”

耶稣面对对方暗藏杀机的发问,机智地使用借代闪避法来回答。他借用一枚罗马金币来代表对问题的答复,而对问题的实质则不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的目的。

2.返还闪避

返还闪避术就是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而自己则达到回避论敌提问的目的。例如:

一次,《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

万:“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蔡将军的政见。”

蔡:“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

万:“孙中山在海外宣传讨袁,将军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万:“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情吧?”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万:“是啊,该服从谁呢?”

蔡锷一次又一次地巧妙地把问题推回给了对方,回避了对方的问题,这就是返还闪避法。使用返还闪避就像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抓起来反投过去一样,结果是在敌人的头顶开了花。使用这种方法必须当机立断,不可拖延,稍有迟疑,就有失败的可能。

3.转意闪避

转意闪避就是故意歪曲对方问话的原意,然后进行回答,借以达到回避对方问话目的的答辩方法。

小仲马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作家。有一次,一个爱缠人的家伙想知道小仲马最近在做什么。小仲马回答道:“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对方问话的原意显然不是在于打听小仲马是不是蓄络腮胡子,但是小仲马巧转话意,一句变答,便轻而易举地摆脱了对方的纠缠。

使用转意闪避术必须注意,语言表达必须委婉含蓄,隐蔽自然,不留斧削痕迹。又如,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但他日常开支方面很节俭。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馆去投宿,要求住一间最便宜的房间。旅馆经理巧言相劝道:

“先生,您为何要住便宜的小房间呢?您儿子住宿时,总是挑最豪华的房间呀!”

洛克菲勒答道:

“不错。我儿子有个百万富翁的父亲,可我没有呀!”

经理的问话中,略有微词,似乎洛克菲勒是小气、吝啬的人。可是洛克菲勒从容作答,将自己是否有钱的问题巧妙地改换成了父亲是否有钱的问题来回答,这样既道出了创业者的真实性格,又没留下刻意省钱的痕迹,从而顺利地摆脱了困境。

4.转类闪避

有的概念是以事物的个体为反映对象的,比如,“我班有40名学生”,这里的“学生”是以学生的个体为反映对象的。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类别,比如,“我班的学生有两类:男学生和女学生”,这里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的类别。反映事物个体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类别的概念是不相同的,不容混淆。但是,在某些特定的交际场合,为了回避对方提问,不妨故意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来达到目的,这就是转类闪避法。例如:

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想难为大臣刘墉,问他:

“京师九门每天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

刘墉伸出两个指头:“俩人儿!”

“怎么只俩人儿?”

刘墉说:“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这不是俩人儿吗?”

乾隆又问:“你说一年生、死各多少人?”

刘墉答:“回奏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

“照此下去,岂不是没人了吗?”

刘墉说:“我是按属相来说的。比方说,今年是‘马年’,无论生一千、一万、十万、百万,都属‘马’,故此说一年只生一个。而一年当中,什么属相的人都有死的,不管死多少,总离不开十二属相,所以我说一年死十二个。”

京师九门每天进出多少人,没有统计,无法回答;全大清国一年生、死多少人,也没有统计,也无法回答。因此,刘墉机智地将以事物个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转换为以事物类别为反映对象的概念,用人的性别和属相作答,从而有效地达到了回避对方难题的目的。

5.条件闪避

条件闪避法就是通过设定某种条件来达到回避难题目的的一种答辩方法。

有些语句脱离一定的条件,单独地来看,它是假的;但是,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把它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来讨论,它又可以是真的。因而当我们要回答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设定条件来缩小我们语句的适应范围,从而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比如南齐王僧虔就曾用这种方法巧妙地回避齐太祖的提问。

南齐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下。一天,齐太祖提出,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的高下。君臣两人都认真地各写完一幅楷书后,齐太祖得意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从容答道:“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齐太祖听了,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要么回答“齐太祖第一”,要么回答“自己第一”。若回答齐太祖第一,既违背事实,又压抑了自己;若回答自己第一,这样又会得罪皇帝。对于这样棘手的问题,他巧妙地设定条件,把它分别放在“人臣”与“皇帝”的条件下来讨论。自己的书法在以人臣为对象的条件下来说,是第一;陛下的书法在以皇帝为对象的条件下来说,也是第一。这样便回避了尖锐的矛盾,既没贬低自己,又使君王得到满足。

6.循环闪避

有些语句,甲句需要乙句来解释,可是后来乙句又倒过来需要甲句来说明,这就是语句的循环。在论辩中,巧妙地利用这种语句的循环现象,可以有效地达到回避论“敌”提问的目的。例如: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个客人送给他们家一头小鹿和一头小獐,同关在一个笼子里。客人问王元泽:“你知道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吗?”

王元泽从未见过鹿和獐,沉思良久,答道:“獐边上的是鹿,鹿边上的是獐。”

客人对王元泽的答复大吃一惊。

王元泽回答哪头是鹿时要用獐来说明,而指出哪头是獐时又倒回来要用鹿来解释,这就构成了循环。王元泽对于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使用循环闪避法便巧妙地应付过去了。

7.重言闪避

重言命题又称为永真命题,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的。尽管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的,可是又不可能提供给对方所希望得到的知识,因而它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在交际中,当我们面对一时难以回答或不愿直接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时,不妨采用重言命题的形式。这样既不至于说假话,又可以巧妙地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这就是重言闪避术。例如:

①“你什么时候结婚?”

“我结婚的时候结婚。”

②“你去什么地方?”

“我去我将要去的地方。”

这种答话毫无意义,却又永远为真。

8.实话闪避

实话闪避法就是用叙说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常识和规律等的方式来回避难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说了等于没说,信息量为零。例如:

有人向瑞士著名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这样一个伤脑筋的问题:“您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能,”彼斯塔洛奇很干脆地答道,“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

小姑娘长大后是妇女,小男孩长大后是男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种话对一般人来说所提供的信息等于零,是一句废话,但它又是真的,提问者的用意显然不在于此。彼斯塔洛奇正是用这种大实话回避了对方提出的只有占卜先生才能回答的怪问。

9.假话闪避

假话闪避就是用说假话的方式来回避难题的一种言语技巧。例如: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使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对于这个涉及国防机密的问题,陈毅副总理并没有以“无可奉告”顶回去,而是风趣幽默地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有几分俏皮地说:

“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一句话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陈毅的答话妙就妙在用众所周知为假的话语,幽默而又风趣地达到了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假话产生的前提应为不得不说,而且应是积极的、合乎道德的、无可非议的,是适应特殊言语交际环境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技巧。如果为了谋求一己私利而讲假话,就是一种卑劣的应受到谴责、惩罚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模糊表达不等于含糊其词、语无伦次,模糊表达是服从特定表达的需要,是有意识地使用含义较灵活的语句,表达者的目的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而含糊其词、语无伦次则是思路杂乱、逻辑混乱、语言表述不清的表现。此外,模糊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切需要明确表达的言语环境中,它就失去了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