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表述技巧

二、常用表述技巧

(一)明确与模糊

1.明确

表达明确,是指内容表述准确、鲜明,不模棱两可。根据叙事与说理的不同,表述明确的具体含义是:陈述事实时,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人物、原因、结果表达得十分肯定、确切、清清楚楚;发表见解,讲述道理时,观点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一清二楚,不吞吞吐吐。

明确的表述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宏观上必须把握每一次表述的总体内容,目的要明确。不论内容多少,都应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倾向鲜明,逻辑严密,从整体上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第二,微观上运用词语要明确,即注意选择运用内涵具体准确清晰的词语来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对于涉及数量、方位的内容,应选择运用相应的数量短语、指代方位语词等,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确;对于有争议或界限模糊的内容,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词语使界限具体明确,不致产生歧义。例如: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咱们也立个章程。第一点,要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该交的交,该留的留,不能含糊,不能做缺德买卖。将心比心,我们哪位要是买了掺了假、爬了虫的点心,也会骂人家祖宗八代的!第二点,对顾客要热情,情暖三冬雪,诚招天下客。脸上少挂点霜,不善于笑的,多看几段相声,多听几句笑话,案头上摆个弥勒佛,还要讲点仪表美。济公心灵够美了,但请他老人家来站柜台恐怕不行。第三点,说出来有点不好听,大家在家不妨吃得饱一点,最好不要到店里来补充营养。咱们这个店去年有一个月损耗点心100多公斤,人人都说闹耗子,这也太损我们的形象了。

这是一位承包某食品店的青年就职演讲中的一段话。演讲者的目的明确,观点鲜明,话语层次清楚,要求具体细致,毫不含糊,从整体到局部,从目的到要求,都是十分明确的;再加上有些话语较风趣生动,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情况下,口语交际需要做到明确,不然就难以沟通。特别是在一切需要使对方尽快理解自己的意向,接受自己的观点或需要多方协同配合时,那就更应该和必须做到表达明确了。

2.模糊

在言语交际中运用模糊言语来表述,可以留下回旋余地,体现表达的“策略性”,表现交际的灵活性和机变性,产生严密、准确的表达效果。对于模糊表达,本书已有专节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二)简洁与繁复

1.简洁

简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较短的语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古人曰:“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语言大师们则认为“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口语表达时要学会做到从语言宝库中“筛选”“过滤”出最精辟的、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词句,尽可能地以俭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简洁表述的特征是:内容简约明了,集中概括;线索明晰,主干突出;语句简短,节奏明快,言简意赅。

简洁表述的要求如下。

(1)去掉或减少“口头禅”和多余的感叹词等信息价值不大的语言累赘。

(2)字斟句酌,精心辨别和选用最能准确反映事物本质、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做到以少胜多。

(3)抓住中心、紧扣话题表述,不枝不蔓,坚持说短话。

(4)养成缜密思维的习惯。语言精练是思维严密、概括力强的表现。要做到简洁,就要善于抓住思维中最主要的东西,表述思维的精品而非其过程,从而正确地处理好思维的具体性与表达的简明性的关系。

简洁表达几乎适用于一切口语交际场合。例如:

威廉·格里辛格是德国著名医学家。他看病时只想知道那些最重要的情况,不耐烦听病人的唠唠叨叨。

一天上午来了一位女病人,她一言不发地把手伸给了威廉医生

事故?”医生问。

“玻璃碎片。”患者答。

“何时?”

“昨天早晨。”

“已处理过?”

“碘酒。”

“还痛吗?”

“感到血液跳动。”

接着进行了简单的检查,伤口得到了包扎。

“费用?”病人问。

“真令人高兴,”格里辛格笑容可掬地回答,“不用付钱,夫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该感谢的是我。”

医生的询问和病人的回答都到了惜语如金的程度,对话十分简洁明了,表意十分准确具体,两者之间配合默契,难怪格里辛格认为是一种精神享受。简洁精练的话语不仅能有效地表情达意,而且节省了说话的时间,患者看病因话语简洁得实惠应该给我们诸多启迪。又如:

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这段话的句式简短,节奏紧凑,语意明确、显豁,具有雷霆般的力量。鲜明的观点,磅礴的气势,振聋发聩,回荡在天地之间,产生激励人心的巨大作用。

2.繁复

繁复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啰嗦,作为一种表述技巧,是由表达的语音易逝性和语义的连续性特点决定的。在书面表达中可以删除的多余的词语,在口语表达中往往必要而且有用,这种具有“冗余度”的恰当话语就是具有积极表达意义的繁复——啰嗦技巧。言语繁复主要表现在: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词和语气词;必不可少的解释、说明和细节描绘;连用必要的同义词、近义词语或句式,为某些需要多说的话语。

与特定语境和交际目的相吻合的繁复,是具有一定交际价值的,例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寒暄

在人际交往中,礼貌用语、服务性用语的冗余度一般较大,见面时也往往说些“今天的天气真好”之类的话。这种没话找话有利于沟通感情,密切关系,创造良好的心境和气氛,为双方实质性交谈提供契机。

2)用于填补思维空当儿

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同时要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这就会出现思维速度慢于说话速度的情形,如思维出现障碍或遗忘,或受到外界意外刺激而造成思维间歇等,为了填补这些空白,就必须运用啰嗦技巧,以赢得必要的思维时间,保证表达的连续性和维护说话者的形象。

3)用于表达复杂的感情

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使用繁复方式。如对朋友的突然来到会喜出望外,会连声说“你来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从而不自觉地表达出一种激动心情。

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更需要用繁复的方式来表述,例如:

学生:我拿50元钱,干50元钱的活,行不行?

朱伯儒:一个人假如24岁参加工作,他的工作时间是36年,假如他活到70岁,就有34年不工作。这不工作的34年中需入托、上学、结婚、生孩子、养老;这一切不需要钱吗?此外,国家要积累,要发展,你还得为后代留点什么,这些也离不开钱。照此算,如果在工作期间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是不行的。人存在的价值不仅要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更主要的还要有所贡献。

朱伯儒对于学生提出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这个涉及人生价值的问题,没有简单说“不行”,而是把人的一生能工作与不能工作的时间和费用很具体地算了几笔账,还提出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运用这样细致深入的语言,论证了“不行”的道理。如果不是用繁复的话语,是不容易将这个道理讲清楚的。

(三)直述与委婉

1.直述

直述就是直言表述自己的观点,介绍事情的原委。直述技巧在口语交际中的具体表现是,陈述事情直截了当,表示态度旗帜鲜明,表露感情真挚自然,说话语气恳切坦率,不拐弯抹角。

运用直述技巧表达,一般不加过多的修饰成分,语言质朴无华。直述能体现人的坦直性格,较易取信于人;直言快语,可以提高交际效率。在口语交际中,直述技巧运用的场合很多。会议发言、请示、汇报、研究讨论问题等,都需要开诚布公,直言不讳,以便迅速敏捷地进入话题和展开内容。例如:

1949年7月4日下午,黄炎培到毛泽东家里做客,感慨万分,他坦率地问毛泽东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之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这段对话中,黄炎培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中国历史所形成的“人亡政息”的周期率问题,表明了对中共执政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殷切希望,毛泽东则直截了当地告诉共产党的认识与作为——通过民主这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让人民监督,人人负责。直述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双方开门见山,深入了解并达成共识。

2.委婉

委婉就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借助各种言语方式将不宜直说、不能直说或不想直说但又必须说的意思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对此,本书有专节讨论,不再赘述。

(四)平实与奇崛

1.平实

平实表述,就是用语通俗,一听就懂;语义通俗,深入浅出。平实表述的特征是:言语质朴无华,洗练精到,不事渲染,不加雕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朴朴实实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用平实方式表述出来的话语,乍听平平常常,毫无新奇之处,深思则立意高远,很有力度,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平实表述,可以展现表达者坦诚直率的性格,给人一种心口如一、自然亲切、真实可信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言语内容的可信度。

平实质朴是一种匠心独运的语言运用技巧,决非单调乏味、浅薄呆板。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深厚的语言修养,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葛应方深谙其理,认为:“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烂中来,落其纷华,然后可造平淡之境……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可见平淡朴实的语言是“平中见巧,淡而有味”“落其纷华,返璞归真”。也就是说,平实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独具的情趣和文采。正如苏轼所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平实质朴的表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明快;二是简洁。明快就是有话直说,直截了当,爽快明朗,不拐弯抹角,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因此,应注意运用规范性词语,尽量少用文言词、方言词和生僻词语;应注意运用群众性语言,如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群众口头常用的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语言以及一些社会流行的带有生气和活力的新词语,尽量不用某些特殊专业或范畴的非常用语汇。简洁就是言简意赅,决不用多余的词句,尽可能以简约的言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需要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善用比较方式,通过比较差异变化来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例如:

马玉祥曾是一位志愿军战士,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战士就是他。他转业到地方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0年。有一次,他与大学生交谈,其中一段对话如下。

问:您回地方这些年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您从来没有想到过您是英雄吗?

答: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热烈鼓掌)

问:您是50年代的青年,我们是80年代的青年,两代青年在气质、品格等方面有许多差别,您喜欢哪一代青年?

答:50年代青年有点“傻”,80年代青年有点“尖”,还是两代掺和掺和好!(笑,鼓掌)

马玉祥在回答大学生的问话时,语气恳切,语意明确,平实质朴,真挚感人。所选用的词语如“兵”“老兵”“掂量掂量”“傻”“尖”“掺和掺和”等,是群众性的口头语词和社会流行的新词语,朴实无华,明白易懂;所表述的语句,如“我不是什么英雄”“我是个兵”“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傻”“尖”“掺和掺和好”等,没有丝毫的雕饰与夸张,简练精约,朴质明快,真诚生动,亲切可信。

2.奇崛

奇崛表述就是采用超常说法,以追求振聋发聩、境界全新的表达效果。奇崛表述不落俗套,具有求新、求异、求巧的特点,或在观点上,或在遣词造句上,或在内容安排上,或在言语策略上,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超常出新,从而启人心智,出奇制胜。

奇崛表述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只有克服“思维定式”,敢于和善于摆脱现成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惯,才能独辟蹊径,出言不凡,把话说得奇崛。奇崛说法是丰厚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底蕴积淀迸发的产物,是各种知识的融合、移植、嫁接与联系的生动表现,是知识巧用、活用的成果。常见的奇崛表述方式有以下四种。

(1)独到之语。即善于从新的角度来阐发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地说明道理,使人耳目一新,由衷叹服。

(2)点睛之语。即对错综复杂问题的本质特征、关键症结,或对事件发展的趋势、结局,能高瞻远瞩地用凝练概括的语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予以点明,从而使人产生豁然开朗的感悟。

(3)警策之语。即在发言或演讲中,引用或创造几句体现表达者思想、精神、情感或主张并切合所讲内容的蕴含哲理的名言隽语。这样,就可以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4)反常之语。即说话时故意别出心裁、“别有用心”地违反常规惯例所表述的语言。如在需作长篇大论演说的正式场合破例作简单的发言,需作正面阐述的偏偏使用反语方式,需要疏导慰藉的却用“激将法”等,往往能产生奇效。

在言语交际中,思路广、点子多,才能独辟蹊径,出言新奇。当然,新奇之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各种知识融会、移植、嫁接和联系在一起激活而成的,是知识的巧用和活用。例如:

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克,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克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不解地问道:“屡战屡胜是国家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

李克回答说:“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魏文侯信服地点点头,对李克的远见卓识极为赞赏。

魏文侯认为屡战屡胜是国家吉利的事情,而李克则认为是亡国的原因,这种见解已超出常理了。其后的分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作奇崛表述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辩证分析,这样才能高屋建瓴,独有所见。

(五)庄重与幽默

1.庄重

庄重表述就是使用规范、典雅、严肃的词语和句式来表述的一种言语方式。这种表述方式适用于歌颂伟大、崇高的人物和事件,表述重大的事件、问题,论证科学道理、法则等。

庄重表述的主要要求有以下三点。①少用或不用俚词俗语,多用正式规范词语(如书面词语、专用词语)和成语、文言词语等。②用全称来称谓事物,这样,便带有强烈的书卷气,形成庄严、郑重、古雅的氛围。③采取直叙、顺叙的方式讲述,不用或少用疑问句、感叹句,多用陈述句、判断句;不用或少用变式句,多用常式句;不用或少用短句,多用长句;注意运用同位语、排比成分、排比句、排比段和严整的句群来加重分量,以表明郑重其事,形成稳重的格调。例如: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当谈到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时,他说:“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七百多万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是一个很严肃且十分敏感的问题,因此周恩来采用庄重表述方式来表明态度,提出看法。他首先肯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国际原则,接着提出了“有”与“无”两者相互尊重原则和团结共处原则,为解决这个问题发表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转折句式、递进句式和“以……计”的文言格式的运用,不仅郑重其事,而且鲜明有力地说明了观点。

2.幽默

幽默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话语再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喜剧性特征的事物和现象以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表述技巧。美国人约翰·哈斯灵认为:“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地参与了思想过程。”可见幽默表达可以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使表达者的观点看法在轻松的气氛中深入人心,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关于幽默表达技巧,请参看本书有关章节。

(六)激昂与省略

1.激昂

激昂表述的特征是,词句遒劲,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在言语交际中,激昂表述的言语,感情炽热而外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促使听众胸襟开阔,精神昂奋,达到同悲同愤、同生同死的境界。

激昂雄浑的言语主要表现为:①运用动作性强的动词,色彩浓重的形容词,概括性强的数量词等分量重、力度强的词语以壮大声势;②高频率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③灵活或综合运用语意贯通的长句、明快跳跃的短句、铿锵奋发的整句、抑扬顿挫的散句来抒发激昂的情怀,表现壮阔的图景;④运用排比、夸张、比拟、引用、呼告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动态感、立体感和形象性,扩展意境,增强气氛;⑤构思宏伟,境界壮阔,内涵丰富。例如:

1946年8月,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至公堂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作了名垂千古的《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深切痛恨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黑暗和卑鄙无耻,他视死如归,拍案而起,怒斥凶顽,喊出了人民的吼声,道出了人民的意愿,像一头“雄狮”,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很典型地表现出激昂雄浑的口语风格。下面节选一段试作分析。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讲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闻先生开头的这段话和通篇演讲的基调一样,感情激愤,语调铿锵。从句式的角度讲,运用长句来说明事实,揭示真相,如“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这句话,既说明了李先生被害的原因,又揭露了反动派惧怕人民讲真话讲实话的丑恶嘴脸;大量运用短句来表达愤激的感情和显示正义的力量,如“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这叱咤风云的怒吼,厉声责问的表情,大义凛然的神威,如响耳畔,如现眼前。从修辞手法来讲,大量运用反问、反复和对比手法,表现了怒不可遏的情感和爱憎分明的立场,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这个反问句揭露了敌人的卑鄙无耻。“无耻啊!无耻啊!”反复手法的运用加强和开拓了揭露的力度和深度。“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无耻”“光荣”等词语的反复运用,更集中强烈地表现了激昂的情绪,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

激昂雄浑的言语,往往给人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带有鼓励性、号召性、呼吁性和论辩性的演说中,常常使用这种表述技巧。

2.省略

省略就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有意省去一些语言成分或略去某些内容的一种表述技巧。运用省略技巧,可以使交际过程更加简单明了,感情色彩更加丰富,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交际效率。

省略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成分省略,即单句中对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的有意省略;二是内容省略,对有些心照不宣的内容省略不说,或故意讲“半截子”话,以达到一种微妙的表达效果。

说“半截子”话是一种语用预设,在省略表述技巧中较为特殊,故作出较为具体的介绍。所谓说“半截子”话,就是只说出与本意相关的其余部分,让听众根据这半截话去理解、去领悟所预设的意义。例如:

“文革”期间,有个青年妇女被关进牛棚。后来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时讲道:“一天深夜,新上任的群专队长一个人提审我,他说可以放我出去,但要我答应一个条件……我死也不肯!”

在上例中,“条件”是什么,没有说出来,但听众根据人物性别“青年妇女”,具体情节“群专队长一个人提审”和妇女的态度“死也不肯”,可以领悟这个条件的含义。

说半截话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1)可以用交代特定语境的方式进行,如上例。

(2)用只说出彼此熟悉的成双成对使用的俗语、成语、歇后语乃至名言、诗句的一部分的方式进行,如评价某人没有什么作为或成果时只说“张飞卖豆腐”。

(3)用借助特定语境中某些具体细节来补充说明的方式进行。例如:“让你带伞,你偏不带,看你浇的!”浇成什么呢?“落汤鸡”。

(4)用表述说话人自己的感受或评价的方式进行。例如:“你这人真是!人命关天的事,还东瞒西瞒的!”“你呀,我不说你了。”“真是”什么,“你呀”怎么样,这些常用的口头禅,往往表现了说话人的感受或评价,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可以让对方体味出来。前例根据后语的补充,有“糊涂”之意;后例在不同的对象条件下,有“真不听话”“太淘气了”“真顽皮”等意思。

在言语交际中,省略技巧常用于下列特定情境中。

(1)当背景单一,说话者所处的环境、显示的意义比较清楚时,就可以省略一部分口语,省略掉的部分由环境替你说出。比如在入站口,检票员对乘客往往使用省略方式,只用“票!”一个字就把意思说清楚了。

(2)当交谈对象比较熟悉时,由于双方较熟悉,彼此间已形成很多默契语言或动作体态语言。他们在交际时可将心照不宣的内容省略,仅仅吐露片言只语,或辅以特定的手势或眼神、表情等,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这种省略方式常常用来表达多种特殊的感情,如责备、惋惜、亲密等。

(3)当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时,在口语表达中将某些次要问题或内容有意省略,可有效地强调突出主要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半截子话”。比如表达恨铁不成钢的感情时说:“你呀!真是……”省略的恰恰是要强调的。既可引起震撼,又可表现说话者的策略。

口语省略现象从本质上看并不是语言的省略,它不过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化或替换,即用其他非口语形式,如环境语言、默契语言、体态语言等辅助表达而已。

(七)先说与后说

口语表达的效果与内容本身关系密切,也与这些内容展开的次序和结构紧密联系,因此,表达过程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便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表述技巧。这种技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语序安排,主要是指语句的排列顺序;二是内容安排,即说话内容总体结构的合理设计、组合。

1.语序安排

汉语的语序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法手段,具体表现在言语交际中,语序不同,表达的含义往往不一样,侧重点往往就会不同。如“其情可悯,其罪当诛”,语意重心在该杀上;反之,说成“其罪当诛,其情可悯”,那就要刀下留人了。在言语交际的语流过程中,有一种接引规律,即一方的话语往往紧承另一方的话语而来。根据这个规律,安排好恰当的语序,就会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日本战后许多商店因人手不足而设法减少送货任务。有的商店就将选择疑问句“是您自己带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的语序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结果如愿以偿,要求送货的大大减少。

商店在无法完全满足顾客送货要求的时候,巧妙利用语流接引规律重新设计问话,调整了语序,既达到了目的,又不违背文明服务的原则。这说明语序选择的重要,也说明先说与后说的确是一种表述技巧。

2.内容安排

内容安排即表述的程序问题。口语交际是一种双边活动,表达效果的取得往往取决于表达对象的接受程序与心理状态。为追求最佳效果,有时应以交际对象和特定场合为着眼点,精心安排话语内容的先后顺序。

确定话语内容先后顺序的基本原则是:将对方容易接受的内容放在前面,从“共同点”入手,缩短距离,融洽感情;把分歧点(即对方难以接受的内容)置于后面,以便达成共识。需要精心安排话语内容先后顺序的口语表达最典型的是批评性谈话和劝导性谈话。批评性谈话如果以赞扬为先导,就能促成心理相容,建立沟通的桥梁,然后指出问题或不足、不妥之处,对方就较易接受;劝导性谈话如果安排一个便于澄清或提高对方认识的内容于前,然后再正面提出问题,也会取得积极的交际效果。例如:

在某宾馆的休息厅内,一名经济学家向八位同行介绍自己对企业深化改革的看法,以寻求支持和帮助。他确立的中心话题是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他没有一上来就谈这个问题,因为他怕如此一来,谈话太突兀,会失去社交应有的交流环境和气氛。于是他设计了这样几个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最近,报纸披露了某厂管理混乱,造成巨大浪费的新闻。

——今年国家统计局对部分工业产品质量抽样检查的结果。

——某厂长准备在上任后搞一套新的管理方案以及对此进行论证的情况。

这几个话题的不断提出使大家渐渐投入了谈话,思路活跃起来。于是,他适时转入自己设计的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方案的正话题。人们由于有前面的铺垫,思想相当投入,对此从多个角度热烈讨论起来,为他的设计方案甚至思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这位经济学家之所以取得交际交谈的成功,是因为他以主要话题为中心,同时设计好必要的具有间接兴趣点的话题,妥善处理了先说与后说的关系问题。间接话题是指那些与中心话题有一定逻辑联系,如因果、主次、反衬、解释、说明、背景、类比等关系的话题,它们能够起到必要的缓冲、铺垫作用,解释或说明主要话题的意义或重要性,使中心话题更容易令人接受,也能加深、拓宽谈话内容,使整个交谈更加丰满,增强谈话效果。又如:

战士小沈与房东的姑娘春梅在谈恋爱,这违反部队纪律规定。班长趁着月色把他带到了枣树边,闲聊了一会后对小沈说道:“你看,那棵树上的枣又大又鲜,已经熟透了,你去摘一把咱们吃。”

“什么?”小沈被弄得莫名其妙,反驳道:“你每天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难道就是这样做的吗?”

班长仍一本正经地说:“哎,说是说,做是做,现在摘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咱们悄悄吃了,只要你我不说谁知道?”

小沈态度严肃地说:“这可不行,有人没人要一个样。要不然,军队的纪律不就白订了吗?”

班长听后,微微一笑,说:“是啊,军队不许在驻地找对象,这可是总政规定的纪律啊!”

小沈一怔,恍然大悟,说:“班长,你放心,我一定改正。”

第二天,小沈便找到春梅,婉言谢绝了她的爱情。

在这次劝导性交谈中,班长的目的是教育战士小沈不要违反部队纪律,他没有直接提出批评并作硬性规定,而是利用聊天之机故意犯下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与小沈在驻地谈恋爱之事具有相同的性质。小沈自然要批评班长违反纪律,而班长则利用这一共识来戳尔之盾,小沈也就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正确意见。这生动地说明了批评劝导性交谈中言语内容安排的确具有技巧性,忠言顺耳,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