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的含义与作用

一、反馈的含义与作用

反馈,亦称“回授”,是无线电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后来,信息论原理贯穿了系统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把信宿对信源的回应表现称之为“反馈”。而在控制论中,反馈是指把施控系统的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恰好也形成这种相似的状态,如图8-1所示。

img

图8-1 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反馈

从图8-1可以看出,言语交际过程,尤其是口语交际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信息编码发送表达阶段、信息传输阶段、信息接受理解阶段和信息反馈阶段。信息反馈阶段的信息,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前三个阶段的信息了,其内容有较大的变化,而且,可视作是前三个阶段的反向运作,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言语链。反馈阶段的言语,既受制于表达者所传输的信息,又取决于接受者对内容和话语展开方向的主动选择。由此可见,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反馈,是接受者在领悟理解表达者所传输的信息之后,根据特定语境和交际目的所作出的一种言语表达行为,是对表达者话语的一种回应。不过,言语接受者的反馈,带有明显的交流主体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反馈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针对性。即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和需求,采取相应的积极的反馈方式,充分体现交流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创造作用。

反馈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反馈可以直接显示表达效果

口语表达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言语行为,表达者预期目的是否达到、达到的程度高低等,通过接受者的反馈可以直接显示出来。例如:

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在上例中,询问者的目的是核实所听说的情况,孩子家长的反馈则证实了这一点,话语效果便立刻显现出来了。又如:

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去丈夫后,看中了朝中品貌兼优的宋弘。一次,刘秀召来宋弘,以言相探:“俗话说,人地位高了,就改换自己结交的朋友;人富贵了,就改换自己的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人在生活贫困、地位低下时候的朋友不能忘记,最初的结发妻子不能让她离开身边’。”(“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在上例中,刘秀用俗语发问,目的是引导对方肯定之后再劝其易妻;宋弘理解了其交际意图,便引用古语“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表明态度,拒绝了刘秀的引诱。反馈表明刘秀不可能实现其言语目的。

(二)反馈可以充分体现交流主体的创造作用

反馈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接受者就已听清弄懂的话语信息向表达者作出适当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口语接受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观点、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心理情趣等评价这些话语信息,甚至因这些话语信息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合理的推断,在更高更新言语层面上作出反馈,促使言语交往活动的不断深入。由此可见,口语接受者作为交流活动的主体之一,不仅对表达者的表达活动、对话语信息的理解表现出主动的“参与”,而且对话语意思的拓展、发挥表现出主动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讲,口语接受者可以通过恰当准确的反馈来创造、参与并影响表达者的思维和表达活动。例如:

清人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录》一书中记有这么一件事: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一日某富商为附庸风雅在平心堂设宴请客,推金农首座。席间有人提议以“飞、红”二字作酒令。当轮到富商时,苦苦思索,也想不出一句诗来。众人正要罚他酒时,富商突然说:

“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哄堂大笑,认为违反生活情理。这时,金农站起来说:“这是元朝人咏平山堂的诗句,没什么可笑的。这首诗是:廿四桥边廿四凤,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柳絮飞来片片红”这句诗虽为赋酒令而作,但很有些令人浮想联翩的诗意,因此,金农根据这个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咏出了一首前烘后托、妙语天成的好诗。这是正向反馈的结果。而逆向反馈则是一种否定性反馈,表现出对说话人的言语意思如观点等持贬斥、推拒甚至批判的态度。例如: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外贸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这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造成你思维紊乱吧?”

中方代表立即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为你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为你的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头脑发昏。”

我方代表针对对方所作的人身攻击这一十分蛮横无理的言语行为,没有进行直接的反驳,而是否定性地反引对方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类比归谬,从而既针锋相对地反击了对方的挑衅,又机智巧妙地维护了我方人格的尊严。我方代表这一反馈使对方目瞪口呆,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严重失误

(三)反馈可以充分展开话语内容

在言语交际时,不仅表达者可以充分展开自己所要述说的内容,而且接受者也可以通过反馈来充分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看法,使双方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或基本一致的看法。例如:

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闯王李自成抓捕。闯王李自成目光一扫陈圆圆的芳容,心头不由一跳:果然是天生尤物,难怪吴三桂要为她拼命,刘宗敏也被她迷住了,这种祸水决不能留!李自成对卫兵示意说:“拉出去,勒死!”

陈圆圆不待卫士动手,自己站了起来,面对李自成,看了他一眼,微微冷笑一声,转身欲走。

李自成大喝一声:“回来!你冷笑什么?”

陈圆圆复又跪下,说:“小女子早闻大王威名,以为是位纵横天下、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想不到……”

“想不到什么?”

“想不到大王却畏惧一个弱女子!”

“孤怎么会畏你?”

“大王,小女子也出身良家,堕入烟花,饱尝风尘之苦,实属身不由己。初被皇亲田畹霸占,后被吴总兵夺去,大王手下刘将爷又围府将小女子抢来,皆非小女子本意。请问大王,小女子自身又有何罪过?大王仗剑起义,不是要解民于倒悬,救天下之无辜吗?小女子乃无辜之人,大王却要赐死,不是畏惧小女子又作何解释?”

李自成被陈圆圆的这一席话问住了,许久不能回答。他抬抬手:“你且起来说话。”

陈圆圆接着又陈述了杀她与不杀她之间的利害得失:杀她,大王毫无益处,却必定会激起吴三桂更大的仇心,日夜兼程,追袭不休;不杀她,她感念不杀之德,则可以保证让吴三桂滞留京师,不再追袭。最后,李自成被陈圆圆说服了。

陈圆圆面对下令被勒死的厄运,没有奴颜婢膝地叩头求饶,而是利用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见识挽救了自己的性命。首先,她用看李自成一眼和微微冷笑一声的体态语和副语言对其下令勒死自己的举动作了反馈:既表明了自己不惧死亡的傲骨精神,又显示出对李自成鄙薄的看法,从而一下子便刺伤了李自成的高傲心理,赢得说话的机会,而直言李自成“畏惧一个弱女子”,且进行充分的论证,不仅变被动为主动,反过来控制住了李自成的思维,而且为话题的进一步展开确定了方向。最后,她设身处地晓以利弊、动以诚信的表述,既卓有见地,又实事求是,迫使掌握生杀大权的李自成收回成命,而陈圆圆也就得以脱险。这说明反馈可以提高交际对方的思想认识,也可以控制话语展开的方向,充分表达接受者所要述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