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逻辑技巧
(一)合乎逻辑规则的表达技巧
1.正名法
正名指的是明确或重新确定表达内容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运用正名的方式讲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易于出奇制胜。正名可分定义正名、概括正名和限制正名等多种形式。例如:
一次,魏徵在与李世民廷辩时说道:“臣有幸侍奉陛下,但愿陛下叫臣当一个良臣,不要当一个忠臣。”
李世民觉得奇怪:“忠臣良臣有何区别?”
魏徵说:“所谓良臣,就是能够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所谓忠臣,虽然能向君主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规劝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忠臣自身受诛灭,还陷君主以极大的罪名,家与国都遭受损失,而他却享有忠臣之名。这就是忠臣与良臣的不同之处。”
李世民听了忠臣与良臣的辨析,觉得耳目一新,便希望魏徵“经常大胆地提出意见,努力作一个良臣”。
上例中,魏徵对忠臣与良臣是从概念的内涵上进行辨析的,揭示了“忠”“良”各自的特点及其区别。
运用剖析概念的方式论述,应注意两点:第一,语言要准确明晰,表述要条分缕析,丝丝入扣;第二,角度要新,要能抓住概念的关键来阐释。
2.科学归纳法
科学归纳法根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的同一属性,找出这些对象具有某属性的原因,再由对这部分现象的认识,概括同类每个对象。科学归纳所推出的结论通常都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必然规律,因此,在论证中具有雄辩性,是被经常运用的重要的有效方法。例如:
在一次关于“搞四个现代化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辩中,持肯定观点的一方是这样阐述的:“搞四个现代化依然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四化’要有资金,这只能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累;要有科学技术知识,这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有材料、燃料,这只能一吨一吨地开采,一斤一两地节约;还需要人们有高度的觉悟,这也只能一步一步地磨炼和提高。这一切都说明:在实现‘四化’的征途中,仍然需要有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段话在提出论点之后,从资金的积累,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材料、燃料的开采与节约、高度的思想觉悟需要不断地磨炼与提高等方面,科学地说明了艰苦奋斗与“搞四个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力地得出了结论。
运用科学归纳的方式,关键是能发现并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只有观点与所举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才能产生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演绎法
演绎法运用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名言,或者众所公认的科学原理、公理、定义、定理作为理论依据,来印证或推断出一个带有个别性、特殊性且真实可靠的结论。演绎法不着重列举事例,而是着重剖析事理。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进行论证,总的要求是必须符合逻辑规则,推理严密,环环相扣,方能产生强大的逻辑征服力。演绎式表达,可以运用直言推理、假言推理或选言推理等形式进行。例如:
有一次,日本新日铁公司给我国宝山钢铁公司寄来一箱技术资料。清单上写明有6份资料,但开箱一清点只有5份,双方发生了纠纷,日方说:“我方提供给贵方的资料,装箱时都要经过几次检查,不可能漏装。”对此,宝钢的代表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列举了资料缺少的三种可能性:一是日方漏装;二是运输途中散失;三是我方开箱后散失。然后就分析道:“如果是在运输途中散失,那么木箱肯定有破损,但木箱完好无损;如果资料是我方开箱后丢失,那么木箱上所印净重就会大于现有5份资料的重量,而现在木箱上所印的净重正好与现有5份资料的重量相等,可见资料既不可能是运输途中散失,也不可能是我方开箱后丢失的。这两种可能已被否定,就可以肯定仅有的一种可能:资料缺少是由于日方漏装。”日方听后无话可说,只得同意发电报回去核查,结果确是日方漏装,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我方代表这一番辩词,整体是一个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其中用两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否定了三种可能中的两种。否定了三种可能中的两种,肯定剩下的一种就具有充分的道理。论证严密,道理充分,使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4.类比法
根据同类或相似事物应有同样的基本属性和规律的道理,由已知事物具有某种特点、属性来论证同类或相似事物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属性,这种论证方法就是类比法。这种方法灵活机动、变幻无穷,运用恰当,能充分展现思辨之才。例如: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子贡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
子贡答道:“鲁国的仲尼。”
“仲尼是贤人吗?”
“是圣人啊!岂止是贤人呢!”
“他是什么样的圣人呢?”
“不知道。”
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子贡答道:“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齐景公无法再问了。
子贡应该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却因随口应对“不知道”而遭受责难。面对责问,子贡不愧为孔子的高徒,他用戴天不知天之高、践地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来类比就学于孔子而不知孔子是什么样的圣人,不仅作出了圆满的解释,而且极赞了孔子的伟大。
5.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将两种事物摆在一起,作出对照和比较的说明,以便得出明确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这段话说明了天下万事万物相比较而存在的道理。对比的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是把事物的不同点极其鲜明甚至尖锐对立地摆在一起,因而能使对方极明白地得出结论。例如: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巨人肯达亚说:“外国传教士来的时候,非洲人有土地,传教士有《圣经》。他们叫我们闭着眼睛祷告,等到我们张开眼睛的时候,变成他们有土地,我们有《圣经》了。”
肯达亚的这句话尖锐得如利刃一般,将外国传教士欺骗与掠夺的本来面目全剥开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眼睛的闭合与张开,土地与《圣经》的易主,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句话也就成为争取非洲民族解放正义的象征。由此可见对比表达之功效。
对比式阐述应特别注意所论道理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因为如果对比的着眼点不客观公正,就会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譬如,从保全自己生命的意义上来说“瓦全”要比“玉碎”更为高明,从能够吸取教训的意义上来说,犯错误要比立功更好。由此可见,正确的对比阐述应特别注意做到既公正又客观。例如:
宋《开颜集》记载了名相范仲淹的一件事:
一天,范仲淹同皇帝议事回来,就寝前,他仔细察看官员名册,把一些没有才干的监司一一勾销。副使富弼得知此事,对他说:“你这一笔勾下去,哪里会知道要造成‘一家哭’呢?”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勾去一名监司,他一家人会感到痛苦,但是他一家人的痛苦,怎比得上由于他的无能而造成一路兵马的痛苦呢?
在上例中,富弼用一名监司被罢官后他一家人的痛苦与封官的欢乐进行对比,说明罢官的不妥当,这就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因为他不是从整体和全局角度看问题的关键所在,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范仲淹则通过“一家哭”与“一路哭”的对比,说明了罢免庸人的必要与合理,这样对比才是立足全局,合乎情理。
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运用对比阐述手法的客观条件,讲述者凭借这一客观条件,以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并认识对比点,通过新与旧、同与异、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阐述,就可以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鲜明地表现出讲述意图和思想倾向。
对比是通过比较两个对象的不同属性来说明两个对象的不同点,它和类比一样,运用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来论证所持的观点。不过,类比是为了揭示两个对象的相同点,而对比则是为了揭示两个对象的不同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比论证是类比论证的一种特殊形式。
6.二难法
二难就是在述辩之时提出一个断定两种可能性的前提,并由这两种可能性都引申出对方难以接受的结论,使对方在这两种可能性的选择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二难法具有控制话语展开方向、控制对方思维的功能。运用时应注意三点:①前提中条件命题必须真实;②析取命题必须将某个方面的情况列举完全;③必须遵守条件命题、析取命题的有关推演规则。例如:
季米特洛夫在莱比锡审讯的最后发言中指出:“卢贝是什么东西?一个共产党员?绝对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不是!他是一个不齿于本阶级的工人,一个为非作歹的流氓无产者,他是一个被滥用的畜生,人们利用他来反对工人阶级。不,他不是共产党员!不,他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共产党员,或是无政府主义者在法庭上的作为会像卢贝那个样子。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常常做些无聊的事,但是当他们被拖到法庭时,他们终究会勇敢地站起来,说明他们的目的。倘若一个共产党员做了这类事,明知四个无辜者与他在被告席上并肩而立,他不会默默无言的。卢贝不是共产党员,他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是法西斯滥用的工具。”
在这个所谓的“国会纵火案”的最后审讯中,季米特洛夫及时准确地抓住敌人抛出伪证这个有利的战机,运用一个复杂破坏式的二难推理予以揭露。其推理过程如下。
如果卢贝是一个共产党员,那么他不会明知别人无辜受牵连而默默无言;
如果卢贝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那么他会站出来说明他的目的;
卢贝既明知别人完全无辜而默默无言,又不肯站出来说明他干无聊行为的目的。
所以,卢贝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也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由于小前提有力地否定了大前提的后件,结论也可以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因而反驳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在季米特洛夫的有力反击下,法官和卢贝反而成了真正的被告,他们妄图利用伪证得逞,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得不宣布季米特洛夫无罪释放。这生动地说明了掌握逻辑技巧的重要性。
7.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说明观点的一种阐述方法。例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归纳证明。事实胜于雄辩,生动具体的事例,可以有力地论证观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一物降一物,这是为战争的历史和武器发展的历史所千百次证明了的辩证法。在古代社会,长矛对于棍棒来说,曾一度是威力较大的武器。但是有矛就有盾。有一件武器发明出来,就有一件武器降它,没有一件武器是不能对付的。《水浒传》中呼延灼的铁甲马在当时曾是厉害的东西,铁甲马放出去,似乎势不可当。后来,还不是被徐宁的钩镰枪破了吗?在近代、现代社会,军事史上一物降一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水艇曾猖獗一时。德国海军头目口出狂言:如果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战,不出半年就可将英国人饿死而结束战争。当时,德国的潜水艇击沉协约国船舰及中立国商船、渔船共5000艘以上,然而不久就有潜艇探测器和深水炸弹发明出来,前者能侦查潜水艇的行踪,后者能将潜水艇击毁。潜水艇这个德帝国主义妄图赖以一举成功的“法宝”,还是被破了。
这是某军校《战争与武器》学术辩论会上的一段辩辞。在这段辩辞中,举了《水浒传》中徐宁的钩镰枪破了呼延灼的铁甲马,潜艇探测器和深水炸弹制服德国潜水艇的事实,直接证明了论题:“一物降一物,这是为战争的历史和武器发展的历史所千百次证明了的辩证法。”很有说服力。
8.喻证法
喻证法是通过打比方的形式,揭示两种事物的相似点,从而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使用喻证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易于理解和接受。东汉著名雄辩家王充说:“何以为辩?喻深以浅;何以为智?喻难以易。”英国杰出的领导人丘吉尔明确认为,论辩交际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喻证。因此,辩论中为能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常常运用喻证法。例如:
春秋时期,齐景公身边有一群阿谀拍马的大臣,景公感到很“相和”。晏子为了劝景公疏远他们,便说,那些人只是和你“相同”,怎么能是“相和”呢?
景公很奇怪。
晏子解释说:“‘相和’,好像做羹汤一样,用水、火、醋、肉酱、咸盐、酸梅等,来烹饪鱼肉,用柴去烧,厨师去调和,用五味去调剂,补充味道不够之处,或冲淡滋味过浓之处。而后吃它,才能可心。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应这样。君王认为适宜的政事,其中也会有不适当之处,为臣的提出来,就可使之完美,君王认为不当的事,也有适当之处,为臣的提出这适当之处,就可以改正不正之处。”他告诉景公,那班人不过“君以为可,他也说可;君认为不可,他也说不可。好像用水去调剂水,谁会爱喝这种淡而无味的羹汤呢?”
晏子以做羹喻“相和”,以兑水喻“相同”,别致新颖,以此类推君臣之道,针对性也极强。一个妥帖的比喻,不仅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而且别有神韵。
9.引证法
引证法又叫“引经据典”法,指在讲述中引用经典著作的言论,众所周知的真理及尽人皆知的古今中外的成语、格言、谚语、典故等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一种方法。引证法实际上是一种演绎证明。恰当准确地引用经典性的论据,能大大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
多练才能提高辩论能力。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唱戏的讲究“曲不离口”,打拳的讲究“拳不离手”。反复练习,才能巧得起来。中国还有句老话,叫作“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可见古今经验者,历来都十分强调“熟能生巧”。
综上所引,我们应该相信,辩论能力从来都不是单靠“听”出来或“看”出来的,而主要是靠“练”出来的。
这段话通过博引一些名言俗语来论证“多练才能提高辩论能力”的观点,十分有力,令人信服。
10.反推法
反推就是从同一件事情中推出与对方论点截然相反的意思。这种方法既能直接驳倒对方,又能直接确立观点,在论辩中往往能造成出乎意料的征服效果。例如:
管仲病危期间,齐桓公征询其身后的接班人选,在推荐他最为亲密的近臣易牙时说道:“易牙为了让我尝尝人肉的味道,连自己的儿子都杀了。这说明他尊敬我超过了爱他的儿子,这样忠心不二的人,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
管仲苦笑了一下,说道:“人们最疼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女,易牙对自己最心爱的幼儿,竟能残忍地宰杀,难道对国君还会有什么真心吗?连人情人性也没有的人,千万不可用。”
易牙烹子给齐桓公尝人肉味道,齐桓公据此认为他对自己忠心不二,而管仲则从此事推出其残忍至极,毫无人性,因而不可能对国君忠心不二,从道理上说服了齐桓公。这说明,反推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本质要素作合乎逻辑的推论,这样才能发人之所未能见,立论高妙。
11.反证法
反证法是指由确定与辩题互相矛盾的判断来确定论题之真的证明方法。具体说,是先假定一个论题,此论题与原论题是相互矛盾的。借证明假定的论题是假的,那么与之相对的原论题即是真的,从而证明原论题的真实性。例如:
晋文公吃烤肉时发现肉上有毛发。文公大怒,唤来烤肉的厨子质问。厨子稍加思索,连忙认罪,说:“臣该死!臣的罪有三条:其一,我切肉的刀锋利如宝剑干将一样,肉被切断,可是竟没有切断肉上的毛发;其二,我用铁锥串起肉来烧,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毛发;其三,肉被烤得赤红,最后被烤熟,可肉上的毛发却不焦。”文公听后,猛然醒悟,调查后发现是有人陷害厨子。
厨子运用的是反证法,先假定肉在烤前有毛发,那么,毛发或被刀切断,或被厨子发现,或被火烤焦。可现在肉已被烤熟,毛发居然还在,由此可见,不可能在烤肉前已有毛发,因而,肉上的毛发定是在肉烤好后被人放上去的。聪明的厨子,用了反证法,既没冲撞文公,又为自己辩护,可谓一举两得。
反证法在论辩中运用很广泛,原因在于它矛头直指对方的错误论点,具有强烈的抗争力,而自己的观点包含在对方论点的反面,把对方的论点驳倒了,自己论点的正确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正如王充所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论衡·案书篇》)
12.直驳法
直驳法,这里主要是指直接辩驳对方论点的方法。直接辩驳论点,就是抓住对方论点的虚假性、荒谬性或逻辑上的混乱直接进行揭露和反驳,使其不能成立。直接辩驳常用的方式有:
(1)用事实辩驳,即指出对方论点不符合事实,是一个假判断;
(2)直接指出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3)揭露对方论点本身的逻辑矛盾。
下面以第三种方式为例予以说明:
《世说新语·贤媛篇》说,许允和阮家女结婚,行礼后,观新妇奇丑。许允不肯进房,桓范劝他进了房,许允又想逃出来,新妇拦住了他。许允曰:“妇有四德,卿其有几?”妇曰:“新妇所无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允曰:“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愧,遂相敬重。
这个故事中的新妇暗用孔子所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责备许允所谓“士百行皆备”的自相矛盾。引语切当,出语中的,驳得许允顿感惭愧,不仅接受,而且敬重。
13.引申归谬
引申归谬通称归谬法,即在辩驳中,对对方论点的错误不作正面揭露,而是先假定对方论点真实正确,然后据此按照逻辑规则作出合理的推断,从而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最后从否定这个荒谬的结论到否定对方的论点,完成辩驳的任务。引申归谬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对方论点中本来不甚明显的错误与荒谬,得以“显微”“放大”,使人看清实质,从而有力地揭露其谬误。引申归谬在辩驳中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武器,它可以收到犀利、辛辣、幽默、风趣的效果。引申归谬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从对方论题中,推导出一个与其相矛盾的论题,再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式,推翻对方的论题;
(2)以对方的论题做大前提,推导出一个与其性质相同的分论点做小前提,然后根据矛盾律驳倒对方论题;
(3)根据对方论题的论证,提出一个相似的例子进行类比,以揭露其论题的荒谬性;
(4)从对方论题中同时推导出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再根据矛盾律驳倒对方。
下面试举一例予以说明: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观看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回到宾馆他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呢?”
陪同人员熊向晖应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对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蒙哥马利一怔,不再吭声了。
蒙哥马利认为女人不能当元帅,不知事出何因,而他认为军队中有女将军则有损军队声誉则实属荒谬之论。熊向晖没有直接揭露之,而是假定其观点正确,运用条件归谬的方式予以反驳:如果军队中有女将军就有损军队声誉,那么英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却是女的,该怎样解释呢?推论下去蒙哥马利就有诽谤之嫌了。论题的荒谬即刻显现,蒙哥马利不能自圆其说了。
引申归谬具有奇妙的机辩性,它的结论从对方的论题中顺势轻松“推导”而出,却又尖锐揭露了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过,要想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它,必须注意一点:据以推出结论的论点(前提)必须是对方确实持有的,千万不可曲解其本意,否则便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原理而流于诡辩。
14.仿拟显误
按照对方阐发错误理论的方式,仿拟一个相似的同样荒谬的理论回敬对方,去揭露、驳倒对方荒谬的理论,这种论证方法就是仿拟显误。这种辩驳方法不是根据对方论题作合乎逻辑的引申,而是用神情毕肖的仿似,揭示其谬误所在。例如有一则《告荒》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百姓推举一位老人到县令那里报告灾情,要求少征赋税。县令问道:“麦子收了几成?”老人答道:“三成。”“棉花呢?”“二成。”“稻谷呢?”“也是二成。”县令拍着桌子怒道:“有了七成年景,你们还敢捏报荒情,真是大胆!”老人道:“我活了150多岁,确实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灾荒!”县令道:“胡说!你怎么就活了150多岁呢?”老人扳着指头道:“我今年70多岁,大儿子40多岁,小儿子30多岁,加起来不是150多岁吗?”县令道:“哪有你这样算年龄的?”老人也道:“可是又哪有你这样算年成的呢?”
这个故事中的老人,没有直接指出县令算年成方法的错误,而是仿照对方的算法来算自己的年龄,从而使这个糊涂县官明白过来。
运用仿拟显误的方式辩驳,应注意两点:第一,仿拟提出的议论与所辩驳的错误议论必须相似、相容,有着对应的逻辑联系;第二,仿拟提出的议论,必须具有明显的荒谬性,否则难以收到显示谬误的功效。
(二)违反逻辑规则的表达技巧
违反逻辑规则的表达,总的要求是符合社会道德,服务于正当的交际目的,适应语言艺术审美的需要,具有高尚典雅的情趣。否则,就会流入诡辩,不可与表达的逻辑技巧相提并论了。这种逻辑技巧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暗换概念
暗换概念是指借助语词的多义性,将对方所使用的概念的甲意义故意换成乙意义,以便有利于自己的表达。运用这种手法往往能出其不意,再加上紧随其后的合乎事实事理的表达,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例如: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曾将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太少了,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支付不起,绝对不能再减了。
林文庆不管这些,很霸道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道:“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林文庆根本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力陈研究院经费不能减少、只能增加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只得收回自己的主张,灰溜溜地跑了。
林文庆的“有钱人”,是指提供办学经费的人,鲁迅当然明白这一点,但如果听之任之,则于教学和科研不利,所以,鲁迅把“有钱人”巧换成身上拿得出钱的人,给林文庆当头棒喝,敲散了他的如意算盘,形成了压倒论敌的威势,并乘机慷慨陈词,终于克敌制胜。这种巧换概念,用奇妙犀利的开场白制胜对方的技巧很值得借鉴。
2.转换论题
为了交际或特定目的的需要,采用一个与原论题有直接必然联系而又不同于原论题的新命题来代换原论题的技巧称之为转换论题。运用这种手法可以控制交际的主动权,控制话语内容的中心和展开方向,以便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以前一个驻法国使馆的随员,一次在宴会中与一位巴黎小姐跳舞。巴黎小姐突然发问道:“法国小姐和中国小姐两者之中,你喜欢哪一国的多一些?”
随员一愣,略思片刻,不慌不忙地答道:“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
无论是喜欢中国的多一点还是法国的多一点,都会造成有悖外交礼节或有损自身尊严的后果,均不妥。随员情急之中,将“我更喜欢谁”的论题转换成“谁喜欢我”的论题,有直接联系却性质不同,巧妙地回避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