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调技巧

三、语调技巧

(一)语调的作用

语调是语流中句子的停连、跌宕,声音的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表现形式,是口语特有的一种表达手段。在口语表达中,语调千变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表达感情,例如“啊”这个词,除表示惊疑或赞叹外,随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用不同的高低、长短、轻重语调说出,还可以表现出犹疑、坚定、悲哀、兴奋、轻松、沉重、冷漠、热情、向往、失望、愤恨等;二是区别意义,同一句话,由于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在口语表达时,重视并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即使是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娓娓动听,牢牢吸引住听众;如果不善于运用语调变化,呆板平淡得很,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单调平淡,使听众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驾驭语调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表达效果。

(二)常用语调技巧

1.语流的停连

停连,是指语流中声音的停顿与连接。它在口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①保证语意清晰明确,不使听者产生误会;②强调重点,加深印象;③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④造成转折呼应;⑤体现思考判断,给听众的领悟提供依据和时间;⑥造成意境,令人回味想象。

口语中的停连是为表达语句的意义和层次,表达思想和情感服务的,并不完全受标点符号的制约。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则要连接。

停顿除自然性停顿、生理性停顿外,在口语中起重要作用的有表意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

表意停顿是指为了使语意明确清晰、不致误会的停顿。例如下面的句子。

①最贵的|一件要两千元。(表明价值两千元的不止一件)

②最贵的一件|要两千元。(表明价值两千元的只有一件)

在言语交际时,运用停顿技巧可以将对方的话语为我所用,反戈一击,致对方于不可置辩的境地。例如:

有一次,周总理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谈判。对方理屈词穷,竟然恼羞成怒地指责说:“简直是对牛弹琴!”

周总理灵机一动,巧妙地回答道:“对!牛弹琴!”

周总理巧妙地将对方抛出的语句,中间略加停顿,拆成两句,返还给对方,言简意赅,给了对方有力的回击。

由此可见,一句话之间是否有停顿,在什么地方使用停顿,表达的意义往往就很不一样,这是需要注意并加以运用的一种特殊技巧。

强调停顿是指为了强调区别、重点、某种感情、某种观点或某种修辞效果的停顿。例如: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停顿强调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与观点)

心理停顿是以讲者与听者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停顿。这种停顿能够激发听者的好奇心,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一定的调整气氛和维持秩序的作用。运用时应注意适度,不可引发反感。

连接主要是为了表意完整严密,不割裂语意,因而往往在有点号的地方连说。连接主要分为直连和曲连两种。直连用于有点号而内容又联系紧密形成一体的语句中,其特点是顺势连带,不露接点;曲连用于点号两边既需要连接又需要有所区分的语句,其特点是连环相接、连续向前。例如下面的句子。

①人们通过自我教育,逐步培养起|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民主习惯。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

②在以上庭审调查中,通过宣读|被害人的陈述、证人证言、现场勘查笔录、医院诊断证明,说明了我院起诉书认定的犯罪嫌疑人的罪行,事实是清楚的,证据是确凿充分的。

例①中,“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个联合短语用直连方式一气说出,是避免造成听觉上的结构松散;联合短语前安排一个停顿,则是为了保证其完整性。例②中,所宣读的四份文件名之间既需要用停顿来加以区分,又必须一气呵成地读出以表明其整体性。这是用曲连方式表达的。曲连时,可以把接点前的那个字音拖一点儿悠向接点后的那个字。

2.重音

在口语表达时,强调或突出语句中能表明交际目的的词、短语甚至语素,便形成语句重音。语句重音具有强调语意重点、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如“我相信你愿意学好”这句话,重音位置不同,表意就不一样。

①我相信你愿意学好。(别人不相信,我信)

②我相信你愿意学好。(我没有怀疑过你)

③我相信你愿意学好。(我相信的是你)

④我相信你愿意学好。(你是自觉自愿,并非被逼)

⑤我相信你愿意学好。(你明白是非,不想学坏)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显示语句语法结构的,位置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规律。语句中常读的语法重音有谓语主要动词、名词前的定语、表示性状或程度的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和表示疑问或指示的代词。这种重音,只要熟悉并尊重汉语口语的表达习惯,就可以自然掌握。强调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逻辑重音是为了突出语意重点而用的,如前例“我相信你愿意学好”所作的分析。感情重音强调某种特殊的感情,如表露喜怒好恶等所使用的重音。在讲说时,逻辑重音一般落在所要突出的词或短语上,而感情重音更多的是落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上。例如:

这一“怒”是“大怒”,是为国忘私的怒,是义薄云天的怒,是一团正气,使强虏闻声丧胆的怒。这样的怒是“震怒”,是气吞山河、名垂千古的英雄之怒。

这段话中带点的词语重读,强调突出了“大”怒的意义,表达了对英雄之怒的深情赞美。

在口语表达中所选择的重音应该是能突出语句目的、体现逻辑关系、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其具体表现较为复杂,应根据内容予以区分并把握。重音需在非重音的环境中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突出,二者必须有机地衔接和过渡,做到和谐、统一。在表达时,重音一般是重读,但也可根据不同的言语环境选择相应的语音变化来突出重音,如压抑气息、用轻声或低声表达,用短促有力的声音表达,用拖长的声音表达等,都可以显示重音并实现言语目的。

在言语交锋中,有时可以利用重音技巧摆脱对方所设计的圈套,取得有利地位,同时也陷对方于尴尬境地。例如:

一天,有位外国外交官看见林肯总统低着头在擦自己的靴子,便问道:“喂,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是啊,”林肯答道,“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本来,这位外交官问话的语句重音是在“经常擦”上面,意思是说:你作为一个总统怎么经常擦靴子?林肯总统深谙其中的险恶用心,便故意将其重音放在“自己”一词上来理解,乘机反问一句,“你是擦谁的靴子呢?”这就表达了他对这位外交官的极大蔑视。

3.语速的快慢

语速的快慢指的是说话的速度变化。快和慢是相对的。

说话速度的快慢,与交际目的、表达内容、环境气氛、心境情绪有关。一般说来,说明叙述的内容,语速稍快;抒情议论的内容,语速稍慢。在紧张热烈、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语速稍快;在幽静庄重或沉闷凄凉的气氛中,语速稍慢。心情激动时,语速较快;心情平静或哀怨时,语速较慢。

说话速度的快慢还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有关。一般说来,年轻人说话语速快些,老年人则相对慢些;地位较低或身份一般的人说话要快些,职位较高或身份显赫的人则相对要慢些;活泼开朗、机智勇敢或鲁莽急躁、狡猾奸诈的人说话要快些,憨厚老成、沉着镇静或愚钝迟缓的人说话就慢些。

语速变化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速度快,会使人感到急促、紧张;速度慢,会使人感到安闲、平静。恰当地运用语速的变化并结合其他言语技巧,可以渲染场景,烘托气氛,增强言语的节奏和气势,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虚线慢读,实线快读):

同学们,我们应该牢记父辈的欣慰笑容和期待的目光。当我们埋怨祖国的贫穷和落后,羡慕舒适安逸的生活时,当我们逃避学习的艰苦,随便浪费大好时光时,当我们为个人的得失和苦恼迷失前进的方向和道路的时候,父辈们期望的目光将像皮鞭一样,狠狠地鞭挞我们的无知和糊涂、懒惰和轻浮、私欲的污染和灵魂的癌变。让我们在鞭挞中清醒,在鞭挞中立志,在鞭挞中不懈地追求和勇敢地攀登吧!

在这段话中,慢读部分给人以深思,使听众对照回想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快读部分给人以警醒,激励听众奋发向上。

4.语调的升降

语调的升降是指语调的高低抑扬变化。语调的高低抑扬是由声带的松紧变化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升高;声带放松,声音就降低。在口语表达时,同一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试体会一下“我怕你”这句话因高低升降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情与内容。

语调的升降变化贯穿于整个语句,但在句末表现得最明显。它可分为高升、降抑、平直和曲折四种类型。

高升调句子语势逐渐由低到高。一般表示惊讶、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例如:

①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反诘)②我们一定要把学习搞好!↗(表号召)

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句末低而短。一般表示肯定、恳求、感叹、自信、允许、祝愿等。例如:

①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img(表示肯定自信)②啊,多么美妙的境界啊!img(表赞叹)

平直调整个句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表示庄重、严肃、冷淡、迟疑、悼念等。例如: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3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叙述,表庄重、悼念)

②水具有浮力。→(说明)

曲折调全句语势曲折变化,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句末尾音特别加重、拖长并造成曲折。一般用来表示夸张、讽刺、幽默、嘲弄等。例如:

①他很可爱,连他的哭泣也招人爱。img(表嘲弄)②你学得好,比谁都学得好。img(表讽刺)

语调变化,不仅可以区别句子的语义,而且可以巧妙地传达出说话者的鲜明立场。

例如,明末重臣洪承畴颇受崇祯皇帝赏识,他特意在厅堂的正中,亲自撰书一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与清兵作战时被俘,屈膝投降,时人即将他的对联改为: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语调一变,意义便急转直下,蕴含着对民族叛徒的无限讥讽和鄙弃之意。

5.节奏

节奏是一段讲话或一篇讲话的语流中语句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停与连、虚与实等种种相互配合、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节奏在回环往复中表现出声音形式有规律的性质,不完全等于速度;而速度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根据话语内容与声音形式的表现特点,朗读或讲话的节奏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1)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多连少停,语流显得轻快。多运用于讲述有趣的内容,抒发愉快的情绪。

(2)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多停少连,语音坚实有力,语流沉稳凝重。多运用于语重心长的告诫与劝说。

(3)低沉型。语势抑闷,句尾落点低沉,停顿多而长,声音偏暗,语流沉缓。多用于悲痛伤心的诉说与痛定思痛的悔悟。

(4)高亢型。语势高扬,气朗声昂,多重少轻,多连少停,语速稍快,语流畅达而明朗。多用于讲述鼓励性号召性的内容,抒发壮烈的情怀。

(5)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气息急迫,声音短促,语流紧张。多用于说明紧急情况,发布命令,急切申辩澄清事实,抒发愤激的感情。

(6)舒缓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多停少连,气息深长,声音清亮,语流舒缓。多适用于融洽环境中心迹的表白,讲述赞颂性的内容,抒发热爱、怀念的感情。

口语表达时,节奏的运用和表现往往是以某一种类型为主并结合其他类型,有时甚至综合运用这些节奏类型。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紧急动员,下达任务时,节奏以紧张型为主;宣讲法律条文和进行法制教育时,节奏则取凝重型;在讲述个人不平凡的经历时,由于事件和心情的不同,需选用轻快、凝重、高亢或舒缓等不同的节奏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