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体的内涵

一、得体的内涵

口语表达的得体,笼而统之地说,是话说得适当、妥帖,恰到好处,即适时、适情、适势、适机、适人,一切都适度、恰当;若精细地分析,则“得”为“适合”,“体”为“语体”,即适合特定语体之意。语体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是语言运用时因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任务需要而形成的各种语体功能风格类型。具体表现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受到不同交际环境的制约或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言语特征(词汇、句法)的综合,是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如用词、造句、语音、辞格及章法等)的有机统一和语言表达方式与题旨情境完美适应的集中体现。不同的语体有着不同的语言运用上的总体要求和风格基调。如日常口语体、外交口语体和事务口语体就有着不同的总体要求和风格基调,它们制约或影响着相应语体中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的选择。所以说,得体是适合特定语体的总体要求和风格基调。因此,进行某种语体的口语表达,必须符合其程式与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得体。

口语交际是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因而王希杰先生认为:语言环境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得体性的多层次性;得体性可分为“微观得体性”和“宏观得体性”。

微观得体性是指语言或话语本身,即在特定上下文(前言后语)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同其他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搭配要得当,同整个话语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形成有机的组合。具体地说,在语音方面,得体性就是做到搭配之后和谐上口入耳;在语义方面,得体性就是做到搭配之后符合逻辑和情理;在语法方面,得体性就是做到搭配之后符合词语的语法功能和习惯;而就整个话语构成而言,则是要求符合特定的语体和风格,做到语言材料、话语内容与语体特征协调一致。

宏观的得体性则是话语“对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的适应度”,即“物理、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得体。物理所指的是时空关系,即场景。场景又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交际双方的心理态势。同文化氛围协调一致的,就是得体的;不协调、相违背的,就是不得体”。

由此可见,所谓得体,是适合特定的交际主体,适合特定的语体,适合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