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用机变技巧

三、常用机变技巧

根据不利因素的内容和意外情况出现的场合,根据机变技巧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常见机变技巧可分为三种类型:智答技巧、即兴技巧和脱窘技巧。

(一)智答技巧

发问应答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最基本的言语交往形式。应答,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满足发问者的要求,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然而,人际交往较为复杂,有时因交际对象别有用心,有时因条件不成熟、情形不利,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能回答、不该回答或不便回答而又不能不答的问题,这就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作出机智的回答,以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常见的智答技巧有以下十种。

1.设定条件

有的问题,直接或婉转都无法解答,这往往是因为发问者故意刁难答问者。对这类问题,可采取突破其问题的控制,假设一定的条件并给出相应的结论的方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反过来控制对方,而且可以表现出答问者的机敏。例如:

有一个外国旅游团举行答谢宴会。团长在致祝酒词之后向国旅北京分社欧洲导游吴泽恩说道:“请问,如果向您提出一些不客气的问题,您愿意回答吗?”愿意不愿意似乎都不妥,谁知道团长会提出些什么怪问题呢?吴泽恩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们是把您当作朋友看待的,如果您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我将不介意。”

在上例中,吴泽恩的回答,实际上是给外国旅游团团长的问题设定了一个条件:必须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这个答话作为诚挚的朋友来说,不卑不亢,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2.否定预设

否定预设是指针对对方问话本身中含有预设的前提这种情况,以否定问话本身的方式作答,从而打破发问者的圈套,变被动为主动。例如: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名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对在印度政治避难的达赖回到他自己的国家——西藏持何态度?”我外交部发言人义正词严地答道:“首先,我国政府从未对达赖实行过政治迫害,不存在什么政治避难问题。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始终欢迎达赖回到祖国来,他愿意的话,也可以在西藏自治区工作。”

在上例中,我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是对这名居心叵测的西方记者提问本身的否定。其问语中预设的前提是:达赖受到政治迫害,西藏是一个国家。如果不否定问话本身,便等于承认了它们。这种预设前提的问话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诱使人上当,因此,应敏锐地察觉并直接否定问话本身。

3.反思逆答

反思逆答是指不按照问话暗示的意思顺势作答,而是从话题的逆向去思考,作出出乎意料却意境全新的妙答。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紧张气氛,变尴尬为融洽,而且可以表现出应答者思维敏锐、应对迅捷的才华。例如: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一次,飞机准备起飞时,突然有一个引擎发动不起来。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应声答道:“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生故障总要比在空中好。”

在上例中,尼克松没有顺着勃列日涅夫“处分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反过来建议“提升他”,这答话与问话形成对照,妙趣顿生,既表现了大政治家的风度,又为东道主保全了面子。

4.仿话应对

仿话应对是指仿照对方问话的句式、语意作答。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回击发问者的刁难,它按照荒谬或诘难问题的结构如法炮制,再还给对方受用,从而陷发问者于为难的境地。仿话应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而可以充分显示出答问者的机敏、诙谐。例如:

英国某电视台一位40多岁的老练的记者,现场拍摄采访作家梁晓声的电视节目。在谈了一段时间之后,记者问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梁晓声略微一怔,沉思片刻,立即灵机一动地以问代答:“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老练的记者也不由一怔,无言以对,摄影机反倒拍下了英国记者的尴尬相。

在上例中,记者的问题是如此刁钻,以至于无法用“好”与“坏”来做简单判定。所以,梁晓声仿话应对,既有礼有节,又相映成趣。

仿话应对也可用于赞美。例如: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喜爱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一次,他禁不住写信赞美卓别林说:“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你的幽默、含蓄,你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卓别林回信说:“世界上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你的‘相对论’,可你仍然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科学家。”

5.模糊应对

模糊应对是指运用伸缩性较大、不很明确的话语作答。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作实质性的回答。例如: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时率一个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下榻的旅馆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道:“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一个英语单词回答:“足够!”

在上例中,“足够”是一个模糊概念:是足够拥有研制原子弹的能力,还是足够对付原子弹的威胁?莫洛托夫的模糊应对,既可以保守国家机密,又表现出苏联人民的自尊与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6.补正条件

有些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量变关系,当双方对某个具体的数量都偏于一端、各执一词且请你当评判人时,你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补出双方说法的相关条件,使双方的说法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样既可以化解争执,又能够融洽气氛。例如:

张之洞新任湖北总督时,抚军谭继洵特地在黄鹤楼设宴接风庆贺,并请了鄂东诸县的县官作陪。席间,张、谭二人为长江究竟有多宽争执起来。谭说五里三,张说七里三,争得面红耳赤。于是张、谭命江夏知县陈树屏回答。陈略作思考,便朗声答道:“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二位说的都对。”张、谭大笑,赏了陈树屏20锭大银。

在上例中,陈树屏无论肯定哪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而且会使宴会不欢而散。于是,他补出了“水涨”与“水落”两个条件,变对立为共存,睿智的回答产生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7.俗问俗答

这里的“俗”,是庸俗、粗俗之意。遇到“俗”的问题,可采用“俗问俗答”的方式予以回击。在俗问俗答时,最好是在对方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推演、发挥,不宜另起炉灶,否则,就会有失身份,甚至成为泼妇骂街。例如:

1957年,尼克松副总统前往苏联出席一个由美国举办的展览会开幕式,同赫鲁晓夫作了一次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美国国会刚通过的那个有关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屙下来的马粪。尼克松先生,还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吗?”尼克松知道赫鲁晓夫青少年时期当过猪倌,就反唇相讥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更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顿时面红耳赤,赶紧转换了话题。

在上例中,赫鲁晓夫在庄重的外交场合,竟提出一个俗不可耐的“还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吗?”的问题,粗鲁无礼,侮辱人格。尼克松则接过“更臭”的话题,直答“猪粪”,以影射其短,不仅自然有力,而且维护了自己的人格。

8.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即分析对方问话的依据,以揭穿其混淆视听的荒诞不经之言。在此基础上,再重申对相关事情的立场、观点,应答便十分明确有力。例如:

中国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李连庆,是位颇有声望的外交官。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印度记者突然向他发问:“据说,中国在新疆帮助巴基斯坦试验核武器。对此,大使先生有何感想?”

中、印、巴三国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李连庆严肃地答道:“‘据说’是一个推测用语,而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使用这样的词语是不够慎重的。据谁而说?证据何在?中国一贯主张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是众所周知的,她自己制造核武器,也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以至最终销毁核武器,怎么会再去帮助另外一个国家去试制核武器呢?”

在上例中,李连庆先指出对方发问用语的不合理与不严肃,并趁势追问“证据何在”,以正视听;然后正面阐明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立场,言之有理,论之成据,达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

9.自嘲应对

对一些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有损自己形象的问题,干脆采取自嘲的方式来取笑自己。这样不仅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具有较强的反击力量。例如:

美国前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的傲慢与刚愎是出了名的。一次,在与杜鲁门总统会见时,他竟然漫不经心地掏出大烟斗,装满烟丝,叼在嘴上,然后问杜鲁门:“我抽袋烟,您不至于介意吧?”周围的人静下来,都看着杜鲁门。杜鲁门狠狠地盯了麦克阿瑟一眼,却甜蜜地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在上例中,麦克阿瑟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征求杜鲁门的意见,他已做好了抽烟的准备,如果总统说自己介意,那就显得太霸道了。于是,杜鲁门采用嘲笑自己的方式,答应麦克阿瑟的请求,既表现了内心的不满,又显示出豁达大度。

10.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是指适情应景地设计一定的动作行为让对方自己体会出所提问题的答案。采用这种方式应答的前提是,答问人必须具有权威性。例如:

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就此请他谈谈这次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回答,而是很热情地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记者吃第一块时觉得是享受殊遇,吃第二块时感到情不可却,吃第三块时就很勉强了。哪知罗斯福总统还微笑着端起第四块请他吃。记者一听啼笑皆非,连连摇头,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罗斯福笑着对他说道:“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感觉到了。”

在上例中,罗斯福总统用让对方连吃四块三明治的方式,让对方体会第四次连任的感觉,其情形让人忍俊不禁,但的确是巧妙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用转移话题、无效回答、诱导否定、推诿他人、装聋作哑等方式来机智地做出应对。上述的种种方式技巧说明,智答的关键是能够掌握交际的主动权,反控交际对象的思维和话语展开方向,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智答技巧了。

(二)即兴技巧

口语表达中的即兴,有两种情形:一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作现场演说;二是身处某一言语交际环境中,临时被要求作现场演说。这两种情形的共同特点是事前毫无准备,全靠临场发挥。即兴演说是口语表达艺术中的最高级形式。它既无讲稿,又无提纲,更无背熟的“台词”,全凭迅速组合头脑中的可用资料,当场捕捉信息,展开联想,边想边说,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有理有据,情趣高雅,可见即兴演说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

即兴演说的关键是能在现场选好“点”。选准了“点”,就能把看似孤立的人、事、物,通过联想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作整体的把握,运用并联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式等连缀方式进行严密的构思,创造性的阐发,从而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言语成品,同时树立表达者良好的社会形象。即兴演说的“选点”,就是选好能沟通演讲者与听众心灵的人、事、物。即兴演讲事先无法精心构思演讲稿,因而必须临场选择听众所熟悉的、易于理解的人、事、物作为媒介物,传递信息,激发听众的共鸣。选点的要求是:所选的人、事、物必须与演讲的主题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演讲者符合此情此景的特有的思想感情。常见的选点方法有以下四种。

1.以“物”为点

以“物”为点,即抓住某物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下的象征意义,借题发挥。例如:

上海市“钻石表杯”业余书评授奖会上,《书讯报》主编贲伟同志作的即兴演讲是:

今天,我参加“钻石表杯”业余书评授奖会,我想说的一句话是:钻石代表坚韧,手表意味时间,时间显示效率。坚韧与效率的结合,这是一个人读书的成功所在,一个人的希望所在。谢谢大家。

贲伟同志选取“钻石表”为点而生发,由“钻石”联想到“坚韧”,最后揭示“坚韧与效率”的结合的现实意义。选点准确,话语含义深远。

2.以“事”为点

以“事”为点,即选择现场临时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事情为点,阐发其意义。例如:

1952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雪莉·布丝莱在上颁奖台台阶时,由于跑得太急而绊了一下,差点摔倒。这个“差点摔倒”的小事故成了她致答谢词的生发点,她意味深长地说:“我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跋涉,才达到这事业的高峰。”

雪莉·布丝莱这段演说词,巧借差点摔倒进行即兴发挥,即运用夸张、象征等方式对自己的失态进行掩饰乃至美化,又真实地道出了自己平时刻苦探索与不懈追求。就事论理,很有启发意义。

3.以“景”为点

以“景”为点,即兴演说总是在特定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进行的,选取其中的某个要素为点,点明其象征意义,便可表现出特定的主题。例如:

在号称“海天佛国”的普陀风景区,一群游客登上当地最高的佛顶山,个个疲惫不堪,默默无语。这时,一位导游面对浩瀚无垠、海鸥轻翔的大海作了一番即兴导游演说:

“朋友们,脚下那锦鳞片片、白帆点点的水面就是东海。多少年来,这海拥抱着、冲刷着佛顶山,以它特有的英姿启迪着人们:海是辽阔的,胸怀无比宽广;海是厚实的,什么都能容纳;海是深沉的,永远那么谦逊稳健……常看大海,烦恼的人会开朗,狭隘的人会豁达,浮躁的人会沉稳……”

这位导游选取大海为点,在描述大海的同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做人特征:人的一生要像大海一样“胸怀无比宽广”“什么都能容纳”“永远那么谦逊稳健”……这种充满豪情和哲理的演讲,会令人感慨不已,情趣顿生。

4.以“话”为点

这种选点方法要求当场从前面演讲者的话语里,捕捉出话题,加以引申、发挥,讲出新意来,从而给人以启迪。例如:

年轻的朋友: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五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作“五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作你们的青春之舞泳。

我想了,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演讲:“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五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到五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当我听了刚才×先生两分钟的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来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五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人引申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靠着年纪轻,假如是单靠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实,他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彻底一切,这是年轻人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再年轻,而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

郭沫若先生在这篇即兴演讲中,以前者发言中提到的“年轻人”为点来引申发挥:从生理上的年轻说到了精神上的年轻,饱含激情地指出“年轻精神”的特征就是“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满怀敬意地呼吁:“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郭老用此法做成的富有哲理的精彩演讲,至今还在产生着激励作用。

(三)脱窘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者难免出现言行失误,说出不得体、不合时宜的话语,做出不得体、不合时宜的事情;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表达者也可能遭受无端的指责甚至恶意的侮辱;而更可能经常出现的情形则是,有人蓄意以言辞来加以嘲弄、讽刺、挖苦、奚落。在这些难堪的处境中,受窘者迫切需要运用巧智的语言对失误进行“合理”的解释,或报以有力的反击,从而摆脱尴尬的困境。这就需要学习和运用脱窘技巧。

所谓脱窘,就是从十分为难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讲,脱窘就是一种目的,运用脱窘技巧的言行就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言语活动。因此,有必要强调以下脱窘技巧运用的原则。

(1)沉着冷静,敏捷机智。出现对自己不利的窘迫情形,在一般情况下,是只能靠自己解脱的。这时,你的救星就是你自己,因此,在转瞬即逝的时刻里,一定要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同时更要敏捷思维,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予以解脱。之所以强调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是因为急则无智,躁则莽撞,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弄得更糟。只有沉着冷静、思维敏捷,才能把握时机,想出巧妙的对策。

(2)保持自尊,维护人格。无论运用什么脱窘技巧,即使是自嘲方式,也都必须做到不损害自尊,不自轻自贱,因为运用脱窘技巧的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如果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那就不仅仅是口语表达的失败,更可怕的是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3)融洽气氛,增进情谊。出现困窘情形,气氛往往不协调,甚至呈尴尬、凝重状态。这就需要运用脱窘技巧来协调,融洽气氛、谐和关系,增进友谊和感情。能够使气氛活跃、欢腾起来,困窘情形也就不复存在,大家也就能够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中领略和享受机智言语的情趣了。

(4)反戈一击,反困对方。对于蓄意或恶意的嘲讽与攻击,没有必要进行谦让、躲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巧妙的反击,反陷对方于困境之中。

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脱窘技巧主要有以下九种。

1.自我嘲讽

自我嘲讽,即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话语来嘲笑讽刺自己,以制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气氛,达到消除尴尬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过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长此以往容易变成“潜移状态”,很可能会“积郁成疾”。因此,对于业已形成的言行失误,要敢于在人前直言曝光,不仅坦率承认,更要机智地利用,从而在自嘲中表露心迹,树立形象,取得积极的交际效果。例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首次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同意出兵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英国物资支援。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白宫下榻。

一天清晨,丘吉尔躺在浴盆里津津有味地抽他那特大号雪茄烟,门开了,进来的是罗斯福总统。丘吉尔大腹便便,肚皮露出水面……两位伟大的人物,在这样的场合见面,彼此都觉得非常不自在。但丘吉尔很快就打破了尴尬的场面,他乐呵呵地说:“总统先生,我作为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开诚布公、毫无隐瞒了。”罗斯福也忍不住大笑起来,连说:“毫无隐瞒!毫无隐瞒!”

此后,谈判成功,英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

在上例中,丘吉尔的那句自嘲,语带双关:既描述了他本人当时裸露浴盆的处境,又反映出当时英美两国在外交上的要求,裸露窘态反而成了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真诚坦白的直接表示。在自嘲引起的笑声中,丘吉尔收获了外交的巨大成功。

自嘲自贬会引发开怀的笑声,这种笑不是讥笑愚笨,而是对机智聪明的肯定,是紧张心理冰释的外现,是脱窘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畅快轻松的最佳状态。

2.以退为进

面对对方的攻击、指责和刁难,不是直接回击,而是先作出必要的退让,承认其观点的正确或事实的可信,然后再分析和利用其观点或事实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从而积蓄力量,反戈一击,压倒对方,取得实际的主动权,这就叫以退为进。例如: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便获得巨大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萧伯纳上台见见大家,接受众人的祝贺。

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叫:“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大吃一惊,大家以为萧伯纳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用高声的抗议来回答这个人的挑衅。谁知道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着,他指着场内的其他观众说:“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演出吗?”两句话,引起全场一阵响亮的笑声,紧接着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在掌声中,那个故意挑衅的人灰溜溜地走出了剧场。

在上例中,萧伯纳面对当众的侮辱,从容镇定,雍容大度地同意对方“剧本糟透了,停演”的意见,然后用对比方式与对方商量:“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演出吗?”反过来置对方于跳梁小丑的位置上,并揭示出其观点的不得人心,荒唐可笑。

3.语意直解

语意直解,即置话语的深层意义或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于不顾,按照话语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取得消除难堪、困窘的效果。运用语意直解方式一定要与言语交际环境相协调,做到自然而趣雅,不唐突,不节外生枝。例如: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竞选演说中,遭到一个捣乱分子的挑衅。演说正在进行,捣乱分子突然高声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粪!”这些话不堪入耳,且造成难堪局面。可是,威尔逊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慰他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你提出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了。”听众中爆发出掌声笑声,为威尔逊的机智幽默喝彩。

在上例中,捣乱分子的话语本意十分明显,是骂威尔逊的演说臭不可闻,不值得听。威尔逊故意不理会其本意,而根据这几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引申出一个“环境脏乱差问题”,巧妙地避开了其锋芒,消除了窘迫,而且显露出令人钦佩的急智。

4.妙用岔题

岔题就是转移话题,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使自己为难或难堪的话题不接茬,而用别的话题来岔开,以避免出现尴尬或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例如:

1988年7月22日,中曾根首相和戈尔巴乔夫的会谈在克里姆林宫里紧张地进行着。

戈尔巴乔夫有一次竟用拳头将桌子敲得砰砰作响。他声称:“据说,在日本居然有人说什么‘今后只要日本持续不断地增加经济力量,苏联便将乖乖地屈服于日本的实力之下,与日本进行合作’。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苏联决不向日本屈服。”

中曾根也是毫不示弱,他以强硬的口气说:“尽管如此,两国加强交往也是重要的。阻挠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关键是北方的领土问题。造成这个历史问题的原因在于斯大林错误地向属于北海道的岛屿派遣了军队。”

他又接着说:“我毕业于东大法律系,你是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门槛里走出来的。同是法律专业毕业生,本应是了解国际法、条约、联合声明的。国际社会都承认日本的主张是正确的。”

“我当法律家亏了,所以变成了政治家。”

这时戈尔巴乔夫笑容可掬地接过话茬。此语一出,戈尔巴乔夫已顺利地下了台阶,避过中曾根话题的锋芒。

戈尔巴乔夫在自知理亏时,为自己解脱困境,采用的是“岔题”法,巧妙地避开了中曾根咄咄逼人的攻击。所以,在遇到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在没有更好的理由反驳对方时,要擅长于抓住时机,有意识地用一个新话题岔开原来的问题,使自己不感到难堪。如上述的例子,中曾根批驳戈尔巴乔夫是法律专业毕业,却不懂得法律,戈尔巴乔夫利用该话题,岔开并引出自己是“当法律家亏了,所以变成了政治家”,巧妙地下了台阶,还保持了和谐的气氛。

言语交际中,“岔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言语策略,比如交际对方单刀直入,脱口说出了一句你不想听的话,诸如“我爱你爱得都快发疯了”,你可以找一句毫不相干的话岔开,以示你对他的话毫无兴趣,例如,以关心的口吻问:“听说进口电冰箱又涨价了,你知道涨了百分之三十还是百分之四十?”

5.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最开始恐怕是一种军事策略,但现代社会中使用得较普遍,世界著名拳王阿里对此有着十分深切的体会,他说:“站稳了让别人去打,等他打累了,他自然就会倒下。”这就叫“以逸待劳”。借用在言语交际中,就是尽可能地让对方从喋喋不休到词穷语塞,自己则不“言”而胜。

“以逸待劳”的方法,可用来应付无聊的人。例如,有人想在公开的场合侵犯你的隐私权,好让你狼狈不堪、无地自容。如果你讳莫如深,竭力辩解,那正好中了对方的圈套。如果你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鼓励对方说下去,并让对方感到你听得“饶有兴趣”,对方很快就会“毫无兴趣”了。请看下面一则对话:

甲:我听说你与××小姐关系很密切?

乙:(饶有兴趣地)你大概还听到了别的什么了吧?

甲:当然,这都是别人传说,说你上周末整个晚上都和××小姐在一起。乙:说下去。

甲:你们在一起散了步……

乙:还有呢?

甲:还在一起跳舞……

乙:不会就这些吧?

甲:(词穷、语塞)……

别人以为你对此事一定会讳莫如深,而你却饶有兴趣地“鼓励”他说下去,这种出乎意料的态度,在心理上首先就给了对方“当头一棒”。对方原来打算用隐晦含糊的话语影射你的隐私,而你却“打破沙锅问(纹)到底”,逼他用赤裸裸的语言讲出一切事实,这对他反而是个难题了。那种道听途说、暗箭伤人的人,往往是不敢在阳光下真刀真枪地进行交锋的。

使用“以逸待劳”的方法有一个要诀:就是身心高度放松,超然世外,并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和双倍的耐心,无论对方说什么,你都能毫不动气。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战。如果听到中途,你就发起脾气来,那就全盘皆输了。

6.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计是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假象迷惑“敌人”,实现安全撤离的谋略。

人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直观地注意那些异乎寻常的迹象,而忽视原封不动的表象背后所发生的变化。“金蝉脱壳”就是利用这一思维定式,以貌似原形的假象麻痹对方的判断,掩护自己脱身而退。

言语交际中的“金蝉脱壳”,就是当处在或即将处在为难等种种不利情景时,运用巧妙的方法不动声色且安全地使自己抽身而退。“金蝉脱壳”往往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得以实现的,有时也用“推诿他人”的方式进行。例如: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常坐小汽车到各大学讲学。有一次在去讲课途中,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过你的课大约有二十次了,我已经记得很清楚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哩!”

“那么,好吧,我给你个机会。”爱因斯坦说,“我们现在要去的学校,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称为爱因斯坦去讲课了。”

司机准确无误地讲完了课。正当他准备离去时,一位教授请他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好吧,为了让您明白它是多么的容易,让我去叫我的司机来为您解释吧。”

在上例中,这位司机的聪明才智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他不仅可以代替爱因斯坦讲学,而且能成功运用“金蝉脱壳”的言语策略避免“出丑露乖”,可谓处变不惊,急中有智,是个人才。

7.提供台阶

在口语交际中有时出现的困窘场面,不仅“出洋相”者受窘,其他人也同样难堪,因此,任何人在社交活动中不仅应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不受伤害,而且要随机应变,帮助他人解脱困境。解脱困境的方式之一就是为对方提供一个台阶,让其言行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而消除尴尬,再创和谐。例如:

1953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中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翻译在翻译周总理的说话时,不慎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予以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十分意外,而在场的苏军驻军司令更是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场合下的失误丢了他的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翻译军官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异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清楚。”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的那段话,让翻译重新准确地译出内容,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这里,如果周总理不采取自责的方式给苏军“下台阶”,不仅场面可能进一步恶化,还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由于周总理及时引咎自责,既保住了苏军的面子与尊严,又展示出一位精明机智、宽厚仁慈的长者风范。

8.反戈回击

反戈回击就是掉转兵器的锋芒反击对方。在言语交际中,反戈回击就是将对方刻意污蔑、侮辱性的语言反过来用在他本人身上,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使其无法招架,无可辩脱。例如:

萧伯纳是伟大的戏剧家,他常在戏中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一次,有个资本家想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萧伯纳,他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萧伯纳笑了笑,随即回答道:“先生,我看你是最伟大的戏剧家。”

萧伯纳这个貌似恭维的反击十分巧妙,不仅委婉地将“白痴”桂冠戴在了这个资本家头上,而且机智地揭露了对方的无理、无知与无耻,从而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9.反唇相讥

反唇相讥,即面对对方故意表述的侮辱人格、有损尊严的话语,抓住对方相同、相近、相类或相反的弱点或问题,趁势反过来用恰当的话语戏谑、嘲讽或指责对方。反唇相讥应做到格调高雅,语言文明,不能演变成相互谩骂和人身攻击。运用反唇相讥的方式表述,要精练有力,一语制人,让对方接受理智与理性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升华。例如:

巴黎。联合国大会。

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激辩。由于罗慕洛在发言中讥刺维辛斯基的建议是“开玩笑”,于是惹恼了维辛斯基,他非常轻蔑地对罗慕洛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

罗慕洛的确是个矮个子,穿起鞋来也只有1.63米。但正是这个矮个子,做出了许多高个子都无可企及,因而更具有轰动效应的事情。所以他从不因矮而自卑,而“愿生生世世为矮人”。一旦他的国格人格受到污辱,就同苏联外长针尖对麦芒了。

一俟维辛斯基把话讲完,他就跳起来告诉联大代表说:“维辛斯基对我的形容是正确的。”接着话锋一转:“此时此地,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的行为检点些,是矮子的责任!”

在庄重的国际会议上,利用别人的生理条件构成的缺陷进行人身攻击,是十分不明智的,既无理,又失礼。菲律宾著名外交家罗慕洛身材矮小,穿起鞋来也只有1.63米。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竟在联合国大会上称其为“小国家的小人”,这是对其人格乃至国格的极不尊重,因此,罗慕洛必须予以反击。他从相反的生理条件、性格特征和自身责任等角度立论反唇相讥,要“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的行为检点些”,打击了维辛斯基的嚣张气焰,义正词严,有理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