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呼式

一、称呼式

(一)称呼语的作用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先锋官”,礼貌而恰当的称呼能沟通双方的感情,创造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交谈气氛,促使交际成功。

(二)称呼语的主要类型

称呼语揭开交际的序幕,一定的称呼语,表现出交谈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礼节的角度看,称呼语有尊称和泛称两大类型。

1.尊称表示法

尊称是指对人尊敬的称呼,常常用于长辈、长者或上级等。现代汉语常用的方式有以下一些。

(1)您——您好,请您等,是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称呼。

(2)贵——贵姓(问对方的姓);贵校(称对方的单位)。

(3)大——尊姓大名;大作(指别人的文章、著作)。

(4)老——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您+老——您老辛苦了!

②姓+老——叶圣陶——叶老;郭沫若——郭老;董必武——董老。

③姓+名的第一个字+老——赵朴初——赵朴老;钱学森——钱学老。

④双音节名字中的头一个字+老——陈望道——望老;阳翰笙——翰老。

(5)公——廖承志——廖公;茅盾——茅公。

(6)外事活动的尊称如下。

①陛下——称呼君主制国家国王、皇帝、皇后。

②殿下——称呼王子、公主、亲王。

③阁下——对外交往中,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是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对方国家情况可称“阁下”“先生”或职衔,如“部长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简称“阁下”。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则习惯称“先生”,不称“阁下”。

2.泛称

泛称是指对人的一般称呼。以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来划分,常用的称呼有以下几种方式。

(1)姓+职称/职业称——张教授、王厂长、冯医生

(2)姓名——张勇、李鹏飞。

(3)泛尊称或职业称+(部分)泛尊称——同志、先生、小姐或医生同志、大使先生。

(4)老/小+姓——老李、小王。

(5)姓+辈分称呼或辈分称呼——王伯伯或伯伯。

(6)名或名+同志——国华或国华同志。

上面几种泛称形式,(1)(2)一般在正式场合使用,(4)至(6)一般为非正式场合使用,(3)介乎这两种场合之间,均可使用。其中用(1)所示方式相称,通常意味着两个人之间有更为拘谨或事务性的关系;只用姓名来称呼,是一种介于亲密与拘谨之间关系的表示;运用第(4)(5)(6)方式相称的,在一般情况下,则标志着两人之间是一种毫无拘束、亲密无间的关系。

(三)使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1.称呼不仅要看对方的职业、年龄、辈分,还要考虑时代特点

解放初,称“同志”亲切、自豪;“文革”时,称“师傅”流行、时髦;现在大城市里又流行称“先生”“小姐”了。

2.称呼还因民族、国家不同,甚至同一民族的地域不同而有差异

如对已婚女子,西方国家称“夫人”,我国一般称“女士”;对年轻女子,我国南方多数地区称“姑娘”“小姐”,而北方有些地区称“大姐”。再如美国人除最常见的职业名衔称呼有法官、高级法官、军官、医生、教授和宗教领袖之外,其他职业不大注意头衔,如果总是一本正经地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或年龄在称呼中冠以头衔,大多数美国人反而感到不自在。一般美国人不论年龄,都喜欢以名字相称,以表示亲切友好。在一般情况下,可称“先生”“小姐”“太太”;如果在这些称呼前加上对方本人的姓名,则是很得体的。

3.称呼应注意体察心理

有的称呼,本来在一般情况下是完全可以使用的,但有时遇到某种特殊情况,这个称呼不适合对方的心理,就应及时体察,改换称呼,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如有的人姓“舒”,很可能忌讳人家称他“老舒(输)”;有的三十出头的“大男大女”,因为年龄偏大而苦于难找对象,如果在公众场合总是称呼其为“老×”,会影响其情绪的。

4.避免、杜绝变“专称”为“泛称”,变“贬称”为“褒称”的不当称呼语

例如“师傅”,本指工、商、戏剧曲艺等行业中向徒弟传授技艺的人,是对有手艺活儿的人的尊称,具有专指性,不可泛用。如果将老师、记者、医生等也称为“师傅”,恐怕会不伦不类,使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会引起不快情绪,那样是会影响交际效果的。又如称老年人,有“老头子、老东西、老家伙和老不死”等贬称,带有蔑视对方的感情色彩。如果将其作为“褒称”随意乱用,恐怕会给人不懂礼貌、缺乏教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