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寒暄式
(一)寒暄语的作用
寒暄语是以社会交往中双方见面时的天气冷暖、生活琐事及相互问候等为内容的应酬语。交际伊始的这些应酬语,主要是为了沟通双方感情,发掘双方的共同关心点,建立和谐融洽的交谈气氛。
(二)寒暄语的主要类型
1.问候式
问候式可分传统与新型两类。
(1)传统问候语——“吃了饭吗或饭吃过了吗?”“上哪儿去呀?”“到图书馆吧?”“上班啦?”这些貌似询问了解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踪,往往只表达说话人友好的态度,听话人可把它作交谈的起始语给予回答,也可把它当作招呼语不必一一作答。
(2)新型问候语——“您(你)好(早)!”“早上好!”“节日好!”“新年好!”这些是受外来语影响在近几十年流行起来的新型问候语,一般对对方有慰问与祝愿之意。
2.攀认式
在人际交往中,交谈双方常常具有这样那样如“同乡、同事、同学”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初次见面时,交谈确认这种关系往往立即能形成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甚至会成为加深了解默契配合的突破口。例如:
有一次,一名青年人被介绍去某县拜访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校长。老校长平日深居简出,加上年纪老迈,此时落落寡合,话兴淡漠。来访者偶然谈起学历问题,终于发现了突破口。他问:“您老德高望重,资历这么老,一定是哪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吧?”老校长答道:“我青年时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青年一听暗自欣喜,告诉校长:“先父早年也是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我是学法律的。”“真巧,先父也是学法律的。”再一细谈,他们原来是隔一级的校友。青年便说:“这样看来,您是老前辈了,今后还请您多多指教。”老校长听后脸上绽开了笑容,将藤椅又拉近了一些。
这位青年利用其先父与老校长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学这一“共同点”作为深入交谈的突破口,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因为“校友”这一特殊的关系在老校长心理上产生了“自己人”效应,既融洽了气氛,又为促膝长谈奠定了基础。攀认起了认同的作用。
3.敬慕式
与有成就的人碰面或会谈,表示敬重、仰慕,是一种热情有礼的表现。例如,“王先生,久闻大名!”“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得益匪浅!”“见到您,不胜荣幸!”等,彬彬有礼,可以形成良好印象,促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三)寒暄语的基本内容
寒暄语的内容非常广泛,并非有固定的话题与格式,应根据交际双方的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恰当选择,灵活运用,使之真正成为交际的媒介,促成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其基本内容如下。
1.从家乡、职业、家庭、阅历等方面找出有特殊联系的共同点,以引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人们对家乡一般都有一种亲切、热烈的情感;对职业感受最具体,经历最丰富;家庭是一般人精神寄托的一个主要支点;阅历则往往与人的经验、教训、思想、性格、心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些方面引入话题,往往容易找到对方的兴奋点和双方关心的共同点。
2.从性格、爱好、烦恼等谈起,使双方心灵产生“共聚”的变化
有了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切入点,就可以进入对方的心灵深处,窥见对方喜怒哀乐的发源点,并以自己的见解、感受去劝慰、开导,激发对方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相互了解,加强友谊与合作。
3.从交谈时的节令、气候、环境乃至时事、新闻等大家比较了解的客观情况谈起
从这些方面谈起可能会发现对方的兴趣点,从而引起双方交谈的兴致。
(四)运用寒暄语应注意的事项
(1)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选用什么内容来寒暄,都必须遵循诚恳自然、投其所好、谦虚谨慎、适可而止的原则,切忌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甚至口是心非,那样是不利于交谈的。
(2)一般的交谈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与主题的,运用寒暄语是为进入主题达到目的服务的,因此,寒暄到适当的时候就应因势利导,及时引入主题,不可喧宾夺主,赘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