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渊源

1.1.2 “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渊源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不是随便提出的,而是从历史思维角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等经典观念,从中共历届领导的对外宣传思想工作中总结了精彩结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成分。

1)“讲好中国故事”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等经典著作的相关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尤其是外交思想,对于“讲好故事”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共产党宣言》就明确地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了深度的分析,明确指出,世界各国,世界各民族在多个方面都应该是融合发展,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物质的生产还是精神的需求,世界各国都不能够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尤其是精神生活,更应该是各民族、世界各国共同享有的。在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中,也可以看出“讲好故事”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肯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并进一步指出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变革和发展,认为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不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这些财富是需要通过讲故事表达出来的。

列宁也对把握时代特征的重要性做了科学分析,他指出:只有把握时代特征,才能深刻认识这个国家更具体的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

习近平同志在吸收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的前提下,也深刻分析了中国在现阶段所处的国际形势,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对中国所处的地位也是看得十分透彻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他在深入分析当前发展趋势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协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传播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团结各民族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立足基层,人民群众的故事是最精彩、最有吸引力的故事,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多报道宣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及伟大奋斗,多讲述从他们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使宣传思想工作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在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论述。

2)“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继承了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结晶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过“加强国际宣传(电影、画册、报章、共同宣言、代表团等),取得各国的同情援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在七大的闭幕词中提到宣传工作不但要使先锋队提高思想觉悟,不怕牺牲,争取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宣传工作应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他们紧密团结,心甘情愿地加入奋斗的行列,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提出“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地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已经作为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实现、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摆在全党同志面前”。其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根据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分别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释。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说明,宣传工作就是要正确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说明,宣传思想工作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层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都要对新闻舆论有充分重要的认识,切实提高自身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借助媒体宣传的力量,热情支持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积极鼓励社会舆论监督,借力宣传媒体做好自身工作。

可以看出,中国历届领导都对“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中国历届领导的集体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并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深入分析中国的时代特点,继承历届领导人的精华思想,提出科学的论断,为中国全面更好地融入世界大舞台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3)“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好故事”的精彩成分

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是民族的记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如诗歌、小说、戏曲、舞蹈、美术、音乐、绘画等等。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代代发展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心的自豪与自信。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中,有着最基本、最深层和最优秀的文化软实力,孕育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歌、典籍、著作等中都有太多“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而故事究其根本,也是表现好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过往,是中国劳动人民凝聚而成的人生智慧,是中国几千年存下来的精华,这些精华需要被充分地挖掘,体现时代的精神。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出“参彼己”,“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司马迁批评当时官员不考虑匈奴独特的历史文化差异,为获一时恩宠尽献片面之词,从而导致汉武帝连年征战于匈奴的做法。随后,司马迁借汉朝史官与中行说的对话,进一步揭示出匈奴与汉朝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其“参彼己”的观点,而“参彼己”的观点也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考察中曾明确指出,很不赞成将中国古典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他曾多次在公开讲话或会议中提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各项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当前中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在了“讲好中国故事”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