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技术变革

2.2.1 技术变革

1)信息技术变革

5G、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可视化、VR、AR、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的出现,推动传媒行业转型升级,深刻影响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方式。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客观地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相对、动态发展的概念,这里提到5G,可能大家还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如果回过头来看曾经的3G、4G时代的变化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移动通信技术的巨大影响,也可以遐想5G应用成熟之后,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最典型的发展,就是手机的发展。第一代手机,俗称大哥大,有安装费,接打电话双向收费,只具有通话功能,到二代手机,三代手机,2G、3G、4G、5G等等,有通话、发短信、打游戏、登录QQ、上网、发微信、支付、娱乐等功能。手机的发展历史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2)社交媒体涌现

QQ是较早出现的即时通信软件,以前我们的通信方式是写信。千里之外,只能“鸿雁传书”,后来有了电报、电话,通信较为便捷,但这些只是简单的信息沟通,有了QQ、微博、微信,我们除了有多维的方式通信,还有虚拟的网上社交。在这里,有自己的虚拟名称(昵称)、身份(地区、年龄、性别等等属性)、人设(头像、个性签名、状态)、表达互动空间(上传你的美照和唱的歌、“晒”心情、分享自己的文章作品,还可以与各行各业的专家、媒体、明星互动),这是普通人对社交媒体的玩法。企业、明星会在社交媒体上引流,开拓粉丝、客户群,以实现盈利变现,这是另外一种玩法。

主体多元、玩法多样,有花样,也有花招,比如说像网上流行的“正能量鸡汤”,打着“正能量”的幌子,其实在灌“毒鸡汤”,借助微信等便利的媒介平台进行传播,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也说明,在“媒介深融”的行业生态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内容生产的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3)网络生态

不仅是社交媒介,影视创作、生活出行、购物、支付、看病等等,很多服务都依托于互联网,所以要了解网络生态。

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7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1年12月基本持平。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26.7%;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3.3%、32.6%和27.6%。

截至2022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2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42万,占网民整体的97.7%。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698万,占网民整体的75.0%。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这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其实,网吧是我国互联网经济及传媒行业发展的时代缩影。1996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网吧在上海出现,上网价格达40元/小时,当时猪肉也就3块钱1斤。当时的网吧叫电脑室,可以打局域游戏和休闲。2000年左右,网吧火爆之势开始显露苗头。在那里,聊天有QQ、ICQ,游戏有CS、魔兽,还有最新最快的电影,着实让人乐不思蜀。当时有句响亮的口号“要想发,开网吧”。2002年,《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

2009年前后,中国第一家网咖在上海诞生。它不再只是提供单纯的上网服务,还提供现磨咖啡、奶茶、西点、休息、办公等新服务。随着其他上网设备的普及,网吧没落,网咖兴起,但“网咖”能否走得长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