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全新“讲好中国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是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全新原创、大力推出的大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该节目通过多重创新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涵与价值。从内容呈现说,该节目以流传千古的“典籍”为切入口,聚焦《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典籍,讲述典籍里的中国故事;从节目形态说,该节目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过去走到现在与未来,以创新的节目形态,“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艺术表现方法,呈现融合式文化节目创新形态;从创作方式来说,该节目通过古今时空对话的互动体验,运用多元的科技手段、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视听影像,展现了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传的闪亮故事;从传播运营来说,该节目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多屏互动,台网联动,大小屏滚动,给当下文化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创新探索。
1)适应时代需求:历史与现实的同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影视艺术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正是传统媒体、新媒体,电视台、社会影视公司、自媒体平台等内容生产百花齐放的时期,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不管传播格局如何变化,电视节目政治引领的功能不能缺位,也呼唤更多高质量的主旋律电视节目创作。因此,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的时代需求,也是重要命题,创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电视节目,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是提升中国样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体现国家主流价值的“国家需求”。《典籍里的中国》通过“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主题”的呈现方式,以典为由,以史论今,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焕发光芒。
(1)从文字到视听的创新形态
客观地说,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是以文化教育目的为宗旨,通过电视传播为手段,以知识传播为目标的电视节目,因为文化类电视节目所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十分高,其创作和创新并不是很容易。
尤其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娱乐类的电视节目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收视率高,深受大众喜欢,相比之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因受需求、学历、兴趣、创作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只在高学历和文艺爱好者的圈层里受欢迎,并常被贴上枯燥、单调、无趣的标签,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破“只有高学历或文艺爱好者看并才能看懂”的怪圈,在新时代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时代使命。
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打开历史的大门,用典籍有效衔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纵观典籍,是古代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文献的总称,中国典籍博大精深,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但是,典籍作为文字形态,只是藏书馆里晦涩难懂的古文,《典籍里的中国》把这些难懂的古文字用视听的方式活化,将典籍通过创新的电视节目形态表现出来,正式展现了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这些典籍“主角”通过分类,在电视节目中塑造出一批古代先贤的视觉形象人物,又通过这些人物的典型事迹来梳理中华文明发展与传承的脉络,精炼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典籍里的中国》集语言、礼仪、动作、图像、声音要素为一体,通过舞台布置、戏剧表演和综艺节目相融合的形式,融合多种舞台形式、科技手段与传播方式,在现代化的舞台上,展示给现代人,整个节目从“古”而来,对“今”呼应,唤醒历史记忆,展现新时代精神。
(2)多场域演绎唤醒历史记忆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电视节目题材也越来越丰富,文化历史类的题材更不好驾驭,要打破瓶颈、突破桎梏,只有创新才能讲出鲜活和动人的故事。《典籍里的中国》用创新的实践告诉观众,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以典籍为内容本体,以电视媒介为形式载体,以文化专家的解读为主体,把经典文本的文字转向视听的沉浸,架起了传统经典的全新解读桥梁。
一方面,该档节目通过主持场、戏剧场、谈话场、影视场等不同话语场域呈现历史文化:节目第一部分,以戏剧演绎典籍相关的故事引人入境;第二部分,由专家品读会带领观众解读典籍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第三部分,主创人和演员嘉宾在典读会一同朗读并解读典籍;第四部分,当代读书人与典籍里的人物共同演绎古今跨越,赋予故事新的时代意义。通过四部分的演绎,节目构建起多元的话语场域,营造出交流沟通的情境,从而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该档节目舞台上用四大演出区域、三个舞台呈现了“历史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三大空间场域。三个舞台以甬道联通,一号舞台主舞台,大场面演绎;二号小舞台,精致;三号舞台,上下两层,延展空间。正是通过这些现代的舞台技术手段,才能形成时空穿越、戏剧表演、影视呈现、综艺表达、纪录片记录的融合性影像形式。这些不同场域的立体交互演绎,打造出文化典籍的内涵意义,历史与现实、情与景的融合,唤醒了历史记忆,让历史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也让典籍更加鲜活,实现了对典籍的符号解读,对典籍的活态传承。
(3)讲好适应时代的历史故事
新时代,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创作最好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文化历史故事,更要把文化历史与时代紧密结合,以古论今,启示当下。《典籍里的中国》把成为文物的典籍、枯燥的历史和走进新时代紧密结合:在节目定位方面,该档节目定位清晰,也更垂直精细,把主要焦点放在国学文化的古代文化的典籍上,“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讲的是古籍里的故事,传承的是中华文化;在节目特色方面,该档节目主要特色是跨时空对话,新颖独特,当代的读书人跨越时空对话先贤,先贤跨越时空再看当今时代,时代虽已变迁,过去虽已成为历史,但文化却永远传承;在文案创意上,该档节目遣词造句精心准备,比如第二集《天工开物》,一句“发展科学,利益民生”,跨越了300多年的鸿沟,300多年前有《天工开物》,300多年后亦有新的《天工开物》,上天入海,诠释了历史与现实的同行;第四集《本草纲目》,一句“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历经400余年,不仅书惠及后世,思想亦是至理名言。正是这些经典的创作,串联了历史与现实,回望历史,启示当下。
2)体现社会情感:受众与市场的同步
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产业升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以产业力量为逻辑,生产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受众需求的高质量作品。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事实证明,中国的综合实力、文化实力都在显著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价值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创作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文化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还应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出精品,上收视率,成为社会大众街谈巷议、有口碑、引领社会正能量话题的好作品。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虽然对古籍的接触、对古籍的阅读享有更大的便利性与丰富性,但是,再辉煌的文化,“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书写青史”“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等等,一旦失去传承,只会“活”在论著中,成为无人问津的“古”籍。《典籍里的中国》专注于古籍背后的故事、古籍里的故事、古籍传承的故事,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目标受众与消费市场的需求,引起共情共鸣,体现社会情感,走进社会大众心里。
(1)精准创作,满足受众的需求
从内容创作来说,《典籍里的中国》围绕受众的需求,以受众的选题兴趣点为基础,以受众的利益关注点为核心,以受众的情感共鸣点为方向,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该档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十分活跃,微博就有上亿的阅读量,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首先,《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点燃观众热情。该档节目舞台设计通过技术赋能,以现代科技复原,用影像呈现延展,借助环幕投屏、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时空交错、自由切换。舞台还设置真实的场景道具来营造影视化的表演空间,以灯光转换舞台来实现多舞台交叉表演,打破了空间的界限,让观众能跟随演绎空间的转换。复活的历史场景,复活的历史人物,观众就在历史场景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其次,《典籍里的中国》用值得回味的演绎,释放真心真情。在节目中,除表演形式丰富以外,细节的安排也十分巧妙,每次影视化表演之前,演员都会从画面缓缓走到镜子前,而镜子中又反射出演员古代角色的样子,演员今生的自己与历史的自己对视,再缓缓走出镜子,一眼千年,激活观众观看的欲望。
再次,《典籍里的中国》互动式演绎,直戳观众泪点。当代读书人回到古代见证典籍的生成与传承,典籍里的历史人物又来到现代,见证文化传承和当代文明成果,是文化传承的见证。第二集《天工开物》,宋应星来到现代,看到现代的“乃粒”,与袁隆平握手,这深深一握,让观众与典籍人物共享情感,共同感知“禾下乘凉”之梦。正是这些精彩的演绎,节目在观众心里唤起了一场文化共振,唤起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仪式感,让古籍不再是书斋的宝贝,让束之高阁的典籍以更加亲和的故事走入观众的心,让历史更加具有亲和力,让观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扩大了观众收看的覆盖面。
(2)创新运营,效益与口碑双赢
从节目运营来说,《典籍里的中国》自2021年2月12日开播以来,就不断被观众“催更”,对一月一更的模式,观众一方面大喊节奏太慢,另一方面也表示愿意等待。再好的影视作品,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共生的时代,都要用适应市场的玩法来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度和运营效果。该档节目的运营做法就十分接地气。
首先,《典籍里的中国》采用“电视+新媒体”线上线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运营,将大小屏的联动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现场舞台上,该档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真切体验感受。在新媒体平台上,该档节目也进行了深度开发,设计了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产品等多种内容产品,通过在不同平台发布,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在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屏幕的多屏合一,让大小屏联动发力,让观众能够不分时间、地点、场域随心随意观看节目,实现了“双重刷屏”。
其次,通过各大媒体网站和社交网站制造话题,快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单,得到观众的极大关注,观众在豆瓣上分享观后感,在B站上研究分析有关“典籍”来源传承的故事,在微博上探讨众多与节目相关的热门话题,充分拓展了话题的渠道,丰富了话题的内容。
再次,多途径实现跨圈层的大众传播,达到电视、网络、社交多平台的最大传播效果。纸媒、新媒、国内媒体,还有国外媒体,都对该档节目进行了报道和传播。国内媒体如《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国家级媒体盛赞;国外媒体如《京华中原》、《美国华尔街日报》、法国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等也纷纷点赞;官媒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也同步播出;社会媒体B站、抖音、快手、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等也形成了传播矩阵;自媒体观众更是自发把长视频剪辑成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正是在大小屏的传播和运营中,把小众的古籍变成了大众的传播,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构建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多屏共享、多平台运营的生态系统,在获取市场的同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3)彰显国家自信:责任与发展的同频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逐步从传统的两个不同的舆论场,一步步从“相争”“相加”走向“相融”,尤其伴随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走向了所有要素的融合、媒介功能的融合、传播手段的融合等等。事实上,长期以来,以电视媒体为核心的传统媒体,是主流媒体的代表。纵观历史与现实,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感召力与引导力都远远超过新媒体,仍然是国际、国内传播领域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影响舆论、维系传播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重构主流媒体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让主流媒体拥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的过程更加要求应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步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文化类电视节目连接文化与影视,把好的故事内容,用经典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应该主动肩负的责任。电视媒体明确自身主体责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创新节目类型,更是彰显国家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实现“文化中国”“现代中国”形象的主动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用文化感召力、文化公信力、文化创新力走向“全球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形式为外壳,以影视表演为表达,以纪录形式为依托,一步步从“创新讲故事”到“掌握话语权”走向“提升软实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智慧”。
(1)打造文化IP,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类电视节目全方位进行IP打造是增加电视节目“出圈”的有效方式,“典籍”本身就是独特的文化IP,《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是历史观、文化观的价值呈现。自节目开播以来,该档节目就已经显现了成熟的IP运营模式,以“典籍”为原点,节目迅速掀起了典籍热、文化热的浪潮。
从节目自身来说,节目在整体的宏伟叙事的框架下,对典籍进行了梳理,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逐次呈现,节目不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链接起来,同时让观众内心产生爱国热情,愿意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和题材打开了新的思路。
从节目带来的IP效应来说,节目的文化气息带动了与典籍相关的垂类领域发展,观众看完节目后自行购买典籍,在网上分享阅读笔记,去往与典籍相关的旅游地瞻仰文化遗迹,深入感受历史文化内涵。节目还带动了典籍IP的延伸方向,借由此创意点,系列线上线下的活动,比如过“典”不一样的元宵活动、猜“谜”学典、玩乐学“典”等,让大众全面参与其中。伴随媒体深度融合进程,典籍IP还将依托其优质的资源在融媒体创新产品上发力,不断探索产业多元化经营创新模式,深度开发典籍IP相关的各级产品,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实现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2)为时代数典,点燃青年激情
年轻一代是国之重心与希望,在这个技术和信息日新异的时代,当代青年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接受的文化也是多元,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走进青年,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项新挑战。电视节目想要吸引青年观众,就得在节目的策划、包装、制作上下功夫,如何让国家媒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就应该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创新的节目形态,探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渠道、新方式、新方法,点燃青年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选择在大年初一这个举国欢庆的重要日子推出,就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国家将会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节目运用更加多元的文化形式来呈现,以制作精良的节目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以“有风骨有血肉”的故事情节来感动众多青年人:让青年通过观看节目,对中国典籍产生兴趣;让青年接受、热爱、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从而推动青年内心、人格的健康发展;让青年理解典籍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接过去、传下去;让青年读典籍,知晓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何为今所用;让青年通过了解典籍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将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价值相链接,唤醒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树立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人。
(3)打好组合拳,构建“讲好中国故事”新玩法
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式,因此,电视节目的生产,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在题材选择、创作制作、运营传播等多方面要打好组合拳,尤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里,更要多样化地运用好各级各类媒体资源,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又会国际表达的优秀电视节目。一段时间,因为“客厅经济”,掀发了“客厅革命”,传统媒体一度被新媒体势头打压,但是,未来媒体发展趋势将会更智能、更良性,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单打独斗,如果市场被新媒体占了上风,传统媒体没有蛋糕可分,市场就不是良性循环的生态市场,这样的玩法就会崩盘。
因此,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应从融合走向融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电视节目的创作与运营,应以电视媒体制作为依托,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创新表达。电视节目的传播应以新媒体传播为切入,迎合平台、制造话题、设计热搜、带动互动、开发衍生,环环相扣,打造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展现新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坚持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成果,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提升传播效果贡献力量,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国内主旋律表达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