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创作方式: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外合作
新时代,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让世界各国必须参与到全球构建之中,这对电影的融资、拍摄、发行等流程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各国对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态和政治形态进行展示的需求和渴望,也促使兼具人类共同情感与民族文化经验的影视作品的制作出品。因此,作为展示和传播文化多元性重要载体之一的电影,必须在以本国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同时,从当下社会现实出发,寻求全球化时代中外合作的创作方式,以实现影片内容的国际共通。
对于中外合作拍摄电影而言,随着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有仅局限于华语范围的合拍片,如《晚秋》(中韩合拍)和《妖猫传》(中日合拍)等;有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拍摄,如《末代皇帝》《面纱》等跨越中西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合拍电影。到今天,合作拍摄已然成为中国影视制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大量影视作品通过中外合拍的方式在海外实现高收视率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在美国主流视频网站Netflix上投放,得到了海外观众的认可,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好评;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通过中外合作创作方式,由中国五洲传播中心、美国探索频道联合出品,英国子午线制作公司承制,探索出“自塑”与“他塑”的创新创作模式。
从实质上讲,中外合作拍摄根本上是文化的问题。合拍双方都必须在电影创作中共同面对与处理彼此间存在差异的文化问题,要基于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正确地理解文化折扣所引发的文化拼贴现象,走向文化融合,以不亢不卑的中国主体性传播中华文化。
1)秉持文化自信,直面文化拼贴
在中外合作拍摄影片过程中,首先要对自身文化秉持文化自信的原则,依循传播学中文化折扣的原理,直面合拍片中常见的文化拼贴现象。
现代传播学中的“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概念认为,一种文化在向另一种异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变形、磨损等,从而导致传播效果发生变异。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来说,影视是用现代化的影像转化和阐释语言、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中所含的精神意蕴和伦理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文化折扣现象已是自然;但在合作拍摄影片时,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参与,则会进一步让文化产生更大的折扣。换句话说,中外合拍片中的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内涵必然会发生变形、变异和稀释,想要原汁原味地呈现中国文化基本不可能。例如《长城》中对中国功夫、战争文化的符号化呈现。合拍片中的不同创作方,为吸引世界范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做出了投其所好的变形,产生大量文化拼贴和文化杂交的现象,甚至诞生出越来越多的“不明国籍”的影视作品。
现如今,在文化产业全球化中出现文化拼贴或杂交是一种常态,这是文化融合之前的必经过程。文化拼贴是在不同文化元素结合后所产生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联系,作为核心性文化产业的影视行业,影片中出现文化拼贴的现象更是自然。例如《英雄》中的秦兵如同罗马军阵的队列方式;《夜宴》中的士兵做出如同日本武士的切腹自杀行为;《功夫之王》中的“玉疆战神”角色在形象上融合了中国二郎神与西方战神的特点;等等。
虽然中西文化、外来与本土的矛盾对立是一直存在的客观现实,但在中外合拍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文化差异,正视文化折扣与文化贴现,在文化与影视艺术的相关碰撞和影响中,相互学习与交流互补,借以达到彼此的互融,将合拍片视为文化交融中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
2)追求文化主体,走向“文化间性”和融合
站在中国的立场和角度,我们对中外合拍片的希望自然而然是,作品以不亢不卑的中国主体性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和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想要在国际传播中完全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原汁原味,几乎不可能。严格意义上说,文化的本真意义具有不可复制性,而我们所认知和把握的文化其实是其在某种变体的意义。换句话说,在跨文化语境中追求文化主体的本真含义,完全不现实。因此,企图通过中外合拍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来实现在国际交流中话语权的主控,效果微乎其微。基于此,对于中外合拍片的制作,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第一,要寻找可共享的重合文化。人们在对世界的最根本的理解和解释方面具有普遍的共通性,这成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能够交往的前提与基础。这就是相同概念的共享性。例如《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在拍摄影片时,目的是讲述“一个类似《理智与情感》的带有全球感的故事,说的都是冲突,是家庭责任与自由意志的对抗。在家庭剧里是打嘴仗,在这里则是拳打脚踢”。实际上,李安就是成功找到了中美文化重合的部分,然后用中国武侠和东方奇观的影像表述了出来。
第二,以“文化间性”走向文化融合。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转化思维,借鉴文化传播的文化间性理论,不再单纯地强调一个文化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而是认可与接受其他的文化,承认文化可以互为主体。文化间性理论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割和共同存在,并且主张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两种不同文化会在不断沟通互动中融合。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过程,要以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为前提,以对话为手段,以沟通融合为目的。因此,中外合作拍摄影片要“选取一个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立足点,超越自身文化界限,或者说对自身文化赢得了‘距离感’,这样就会‘对其他的文化意义关联变得敏感’,就能够进入其他文化的‘意味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