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1.1.3 “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提出与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域都担当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率先垂范,与全世界民众分享能够听得懂,有共情、有共鸣的好故事。习近平同志早在2004年,在《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一文中的某些论述就体现了其“讲好中国故事”思想中的关键。他认为,新闻媒体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这一论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其“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思想来源。习近平同志在文中进一步强调:新闻报道工作应“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更多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生动性、可看性”。这些思想均与其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思想不谋而合。

“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他在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着“讲好中国故事”将会更系统、更明确地阐释。

自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后,习近平同志又在多个讲话及会议中提到“讲好中国故事”,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丰富了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2014年《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19年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既要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要充分认识到道路曲折、困难很多,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希望大家旗帜鲜明、勇于斗争,积极主动发声,理直气壮驳斥错误言论,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国正能量。”

2020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2021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