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内涵

1.1.4 “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内涵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与历史,有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发展逻辑,自己的民族精神,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中国灿烂的中华文化让中国人民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近现代,中国经历的苦难让中国人民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国情,知道实现中国梦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中国面对深刻变革,让中国人民更加明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完善更需要以改革为推动力;中国面对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和国际形势,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更应主动向世界各国展示自身的风采,并扎实回应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切。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要清楚“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要彰显文化实力,中国故事应该讲得有底气,其次是要增强国际话语权,中国故事应该走向世界,再次是要提升文化影响力,中国故事应该越讲越精彩。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重点是如何讲?怎么讲?在以前长期的对外宣传实践中,对国际社会宣传和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时候,宣传都更侧重于讲道理,形式较为单一,具有很明显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还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灌输。事实上,这样“宣传味儿”较重的宣传很难让受众产生愉悦感,也不容易让受众形成价值和影响力。只有改进方法和手段,以事实说话,通过“讲故事”才能去感染受众,从而“润物细无声”。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世界已经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一体。一方面,中国应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对世界各国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发展应及时关注,并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还应学会如何展现自己,增强自身的宣传自信,因而,“讲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要清楚“讲故事”需要“创新讲”。

“讲好中国故事”的手段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不仅影响“讲故事”的内容,也会影响“听故事”的效果。随着媒介发展,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讲故事”更需要“创新讲”。

首先,“讲故事”需要“小视角”,讲出来的故事需要具备可读性,以小见大,以细节打动人心,是“讲故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讲故事”的一种创新;其次,“讲故事”需要理念创新,在“讲故事”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敏锐性,对于“讲故事”的方法不拘于具体的思维形式,要让思想认识的创新来打开“讲故事”的新局面;再次,“讲故事”需要多元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优势,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要清楚“听故事”的人的“关切点”。

“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怎样讲?要把自己想讲的内容用受众想听的方式讲出去,要清楚“听故事”的人的“关切点”,共情共鸣是关键。

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传播的效果和传播的目的保持一致,二者必须相统一,不能割裂开来。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讲故事”的人要坚持党性,要站稳政治立场,要坚定不移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好的方式讲述出去,把中国人民的幸福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讲故事”的落脚点,讲贴合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好故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为了“讲好中国故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讲”的过程中,要清楚“听故事”的人的“关切点”,在主流价值观的舆论阵地下,“讲故事”的人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深入地研究传播的规律,不断提升自身“讲故事”的艺术,从贴近受众需求出发,避免空洞的说教宣传,挖掘赋予时代气息的好故事,挖掘受众广泛认同的好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