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影视传媒人才应增强“智媒”能力

5.3.2 影视传媒人才应增强“智媒”能力

从全媒到融媒再到智媒,技术发展全面影响着产业发展。未来,智能媒介将越来越回归自然,也就是越来越人性化,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将引领“人机新世代”;智能媒介将通过算法实现更精准推送,呈现高度个性化和定制化特点,延伸更大的价值,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媒介形态或将更多元化、个性化与小众化,并向特定场景的个体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内容+社交+基于同一场景的关联服务;在因媒介而虚拟化的时空中,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的“操作系统”或将发生持续变革,并将进一步带来基于社交网络的分布式信息生产与消费及情感、关系与信息、意见的交融与混合式全网传播。基于此,影视传媒人才应增强“智媒”能力。

1)基于智能化、“智能+”的兴起与应用,影视传媒人才应增强从“人”到“物”的智能采集力

信息爆炸时代,只有提供专属、个性化的信息消费,才能保证用户最终得到最佳体验。随着新一代智能化、“智能+”的兴起与应用,基于移动终端、传感器、社交媒体、大数据、定位系统提供的应用技术可以轻松地探测或描述人的空间位置、心理反应与内容需求等,要求影视传媒人才在收集、整理和归纳用户通用属性和特征属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洞察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和需求,并为其推荐所需的数字化、图像化、碎片化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获取注意力。

正是如此,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要点要有新的定位。智能化将借力高速网络、数据中心(如感知、汇聚、挖掘、决策、控制等)和智能感应能力协同构建全新的运营体系,对影视传媒人才提出新需求,要求影视传媒人才须具备智能采集能力。影视传媒人才须进一步掌握通过“物力”增强“人力”的手段与方法:通过智能筛选,加强“虚拟”增强“现实”的能力;通过智能处理,掌握信息传播的可视化追踪技能;通过智能识别,实现多面描摹人与社会,拓展智能信息采集边界;通过智能匹配,掌握个性化、极简化、极致化的“内容找人”,彻底解放人类众多体力劳动。

2)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与应用,影视传媒人才应增强从图文到音视频的智能加工力

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尽管“内容为王”一度被奉为行业圭臬,但优质内容的变现转换却已成为瓶颈。实际上,不仅是内容本身出了问题,还包括“内容的使用”。随着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与应用,内容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协同化的新模式,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等各项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新闻生产方式与传播渠道的变革。

正是如此,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有新的内涵。基于个体交互与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加工工具不断涌现,如“无人机新闻报道”“场景化新闻”“个性化新闻”和“人工智能”等,对影视传媒人才提出新需求,要求影视传媒人才须具备智能加工能力。影视传媒人才须了解传媒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加工向智能增强型加工发展,把握智能化加工催生新文本更新优化模式,具备智能传感器直接采集海量数据信息的能力,掌握即时编辑处理形成新的协同生产和传播的流程,提升自身的分析力、预测力与提炼力。

3)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兴起与应用,影视传媒人才应增强内容价值判断力

互联网是信息连接、虚拟连接的呈现,物联网是物物连接及设备、终端连接的体现,而未来的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或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事实上,通过固网、无线移动网、互联网、广电网、电力网、专网等各类融合网络,在大量的设备、多样性的电信技术、定位和感知系统、位置感知或上下文感知的应用等上泛在,从而实现了“人-机器-环境系统”之间按需的信息多维坐标关联服务。

正是如此,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有新的方向。智能分发已成为当仁不让的信息入口的控制者,使得媒体中心地位弱化,使得技术拥有者权利上升,使得信息“节点化”与信息源媒体化。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智能分发技术是决胜未来内容分发战场的关键点,对影视传媒人才提出新需求,要求影视传媒人才要具备内容价值判断力。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须严格把关内容底线,承担信息传播内容审查的责任,把控和把关内容的专业价值,这就要求影视传媒人才要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具备精准、准确鉴别信息的水平,具备能够全面、真实、客观反映事件全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