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实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有必要也有义务通过影视作品传播中国崛起的经验、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新时代,主客两方面的因素都在呼唤与促成更多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当前,国际社会对崛起的中国、“中国模式”、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日常具有浓厚的兴趣。影视作品可以以声画影音手段直接呈现与记录发展中国、文化中国与民生中国,能够满足当下国外受众认知中国的强烈需求。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在于“讲什么”的故事内容,更在于“怎么讲”的艺术形式。“叙事不仅仅重讲发生的事;它还给事件以形态和意义,论证其意义,宣告其结果。”换句话说,故事的“形态”和“意义”是由叙事形式赋予的,效果取决于叙述者的设计。严格说来,中国影视作品“如何讲”中国故事,同样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困境,涉及了影视艺术观的根本问题。当影视与故事相遇时,如何才能成为艺术?首先就得依赖“如何讲”的艺术技法。故事是否生动形象,既取决于和技术相关的表演、镜头、剪辑、后期效果,也包括如何讲的叙事策略。两者共同决定故事的基本形态。纵观世界电影史的发展,故事形态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事件到心理等系列变化,电影发展到现在,其故事与小说一样,已从外在的动作化、戏剧化深入到心理化、风格化。换句话说,影视艺术在诞生初期由于注重喜剧性表演而剧情简单;然后在声音介入后强调戏剧性形态,故事逐渐复杂;再到艺术形式多元,带来深入人物心理的变化。正如导演宁浩所说的那样,“真正凝聚一个东西的力量是每个人物的欲望,这是一个故事的核心和动力,也是传统叙事所讲的,一切的出发点源于人物的动作”。这句话中,宁浩所指的“人物的动作”指的是心理动机产生的紧张感。在影视中,由于人物心理能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因此显得十分重要。艺术的价值可以说就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只有影视人物心理能量足够强大时,才能够将外在事件纳入内在的心理世界,故事才会呈现形态各异的面貌及其对于个体的意义,产生出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