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让中国讲好本土故事
中国不同地方不同人物的小故事,汇聚在一起就是中国故事。因此,中国影视作品首先要发挥自身独特的国家优势,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优化机制,统筹把关,创作出优质的中国故事,进而助力中国声音从区域传播向国外传播。
1)立足本土:紧抓中国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中国故事选题视角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曾说过:“人们永远在思考哪些元素让一个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如何让故事具有吸引力并深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以此类推,在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立足在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故事题材,找准最具发言权的素材,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从而在差异化竞争中凸显优势。例如,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就要紧抓自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挖掘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制作专题类影视作品,讲好本民族本地区故事,以镜头展现当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植树造林、产业致富等的故事,以新角度新选题展现大美中国的一角。
2)把握时代:紧扣社会时代发展脉搏,以小窥大构建故事层次
5G时代,媒介深度融合使得中国各地政务、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传播面临速度、态度和尺度的新考验。基于此,影视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中,要以内容为抓手,力求多层次、立体化地讲述本土故事。换言之,这些故事并不仅仅是发生在某地的“小故事”,更寓含了与中国、时代、世界相关联的“大命题”。
总的来说,影视作品“以小窥大”的故事层次可归为两类:其一,是以英雄人物为视角切入的故事。例如,大型寻访纪实节目《寻找英雄》,以“走访纪实+青年观察”为观众讲述了为国效力的革命老兵、守护绿水青山的植树造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脱贫攻坚模范等时代英雄人物。故事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媒体服务理念,以贴近人民的亲切感、走访纪实的真实感、朴实生动的讲述感树立了时代楷模的形象,体现了影视作品在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传播鼓动性。其二,是以普通百姓为视角切入的故事。例如《我家有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了多个家庭的故事,旨在传承弘扬好家风,培育家国情怀。小人物大故事,折射出人民大众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深刻传递出个体、家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度和决心。
3)机制赋能: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把关,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交流
现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合作与竞争无处不在,因此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统筹把关。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抑或是网络新媒体传播阵地,都要善于整合现当代信息传播的经验和资源,突破新型媒介信息的传播技术,对外输出相关反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信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同时也要注重故事接受者,寻求与外国观众的有效对接,因为任何文化故事的异域叙述都存在异质文化的接受难度。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受众国民众的习惯和特点,把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入乡随俗的异域本土化故事讲述,完成异质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认同,逾越西方中心视角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偏见鸿沟。
面对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注重顶层设计,统揽全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为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本土故事”保驾护航。具体来说,应该致力于实现融合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要对内着力,努力提升内容质量,守住传统媒体阵地,并搭建新媒体矩阵平台,各管理层加强对节目和选题的组织策划、把关审核、协调调度,不断增加报道讲述的力度、广度、深度,把控全局、汇聚信息;第二,要对外延展,借助与央视“三网一平台”等联合合作促进媒体融合与资源共享;第三,还要利用好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地域优势,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由区域向国内、国外拓展,彰显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