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传统文化彰显动画电影中国价值
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在于“故事”本身,而故事实际上天然就植根于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前世界动画协会主席、著名动画导演及制片人尼尔森·申曾这样说过,真正好的动画片首先必须有一个好故事,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明白的好故事,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技术之类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天生与全人类的价值相通,体现了中国人民长久以来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对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故事和文化资源进行内容创新,创作出彰显中国特色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影视作品,传递中国的哲学深思与人性关切。立足于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动画电影,需要借创新的电影内容描绘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象,并超越传统文化的桎梏,融合现代的时代感和艺术表征,形成强穿透的感染力,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价值相通
自古以来,中国注重“和合”。从《周礼》的“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到《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再到墨子的“兼爱、非攻”,无一不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的最高价值追求。传统“和合”思想文化作为中国人最珍贵的道德秉性和核心理念,在千百年的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新阶段,时代新语境下的中国外交在传统“和合”基础上进一步诞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全球化下世界呈现出的日益相互依赖、命运与共的人类利益格局。一方面,中华传统“和合”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间蕴含着“天下为公”的价值共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存、社会和政治的“包容”价值观念。当代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多边主义外交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是对中华传统和平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为中华传统“和合”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经验文化表达深度契合的产物。
基于此,动画电影应该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价值相通之处,从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人类命运共同主题入手,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文本为内容依托,形成蕴含中国文化价值、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话语表达,在体现世界人民共同精神追求中完成对外传播。近年诸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的成功,就离不开影片中所蕴含着的世界“追求和谐”共同诉求相一致的主题内容表达,它们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话语表达实现了影片的跨文化传播,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内容
毋庸置疑,传递了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动画电影的内容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诗意的电影语言向世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人的人性关怀和哲学追思。《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和《小蝌蚪找妈妈》等曾获国际大奖的我国动画电影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展现;再看近年来市场与口碑双赢的中国动画电影,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可以说它们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电影符号下的创新再造。改编自《西游记》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济世救难和舍生取义的道德信念;来源于庄子《逍遥游》的《大鱼海棠》强调的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自然规律;而重新演绎神话哪吒故事情节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以富有现代感的“真实”展现出为亲情牺牲自我、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违抗天命”争取自己人生的价值观念。
从这一切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电影要发展,必须要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选取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价值的片段进行内容重现与演绎创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改编自中国经典传统文化IP的动画电影,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离不开神话传说、古代寓言、经典名著等“原生粉”的老一辈观众基础,更离不开电影本身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整合中所传达的创新价值观念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倾向,进而引发的讨论与传播扩散。
3)着力中国元素的民族性和渲染力
在电影中,所有具有民族符号和元素的内容和场景都属于民族文化的载体,能够给观众勾画出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直观的文化形象,具备强有力的感染力。以多年前的曾被誉为“中国民族风格动画里程碑”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为例,影片中无论是凌霄宝殿还是海底龙宫,都充满着中国诗意的元素,体现着中华民族风格的意境美,动画电影中的这些民族符号使影片的画面富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文化风格。例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着力于展现中国民族元素,电影中出现如《山海经》、福建土楼、传统服饰等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极具渲染力。除此之外,动画电影在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还常常综合各种中国民间美术和工艺的元素,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大闹天宫》中经典的孙悟空形象就融合了戏曲中的脸谱元素和民间传统版画的艺术精华。因此可以说,凝结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表现形式的中国典型元素被运用到动画电影中,赋予影片浓厚的别具一格的民族性和渲染力,能够在观众中引发共鸣,甚至产生超越国界的“美”的穿透力。
4)体现中国故事的时代感和社会性
除了要在历史与传统里面中寻找创作素材,集“艺术+技术”于一身的动画电影还应该做到“与时代交汇”,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撷取有价值的片段,并使之成为影片创作的内容。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对新形势下的文化文艺工作提出了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基于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要在传统文化创新过程中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特性,找寻其中能够与当今时代互相辉映的地方,将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国式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的精神诉求相衔接和关联,进而使得电影、观众、时代三方实现同频共振。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电影剧本创作是源于《哪吒闹海》和《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但在原故事基础上进行了“时代化”的改编。传统故事在现代化的演绎下,原本稀薄甚至仇恨的父子关系变成了深切的家人之爱和用心良苦。除此之外,影片强调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励志精神,更存在着哪吒与敖丙同被命运所左右的同病相怜和友情的惺惺相惜;而“烟熏妆”的哪吒更是映射出了现当下家长工作忙碌导致孩子缺失亲情陪伴成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这一切使该影片符合我国受众当前的文化诉求,能够在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中产生情感共鸣,让人感而入戏,感而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