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
1)概念的起源
“媒体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浦尔教授对“媒体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延续,并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到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会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从广义上来说,媒体融合的范围十分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2)媒介形态
要理解媒体融合抽象的概念,首先应该立足于媒介形态的认知。以传统媒体划分,传统的媒介形态包含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等,以新媒体划分,新媒介形态包含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等。
客观地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别,从共同点来说,基于媒介属性,二者都是媒介的类别,都承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并且二者都是媒介渠道。
从差别来说,其一,传统媒体是一种大众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是通过某种固定的机械装置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平台。传统的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属于文字传播,受固定的版面限制,受出版的时间限制,受发行的数量限制,受发行的地域限制;广播属于声音传播,缺乏视觉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广播是线性的传播方式,观众只能按照播出的顺序收听;电视,虽然是音画结合,但是也受固定的制作周期限制,有特定的播出时间。可以看出,传统媒体都有固定的制作周期和固定的收视观众。新媒体因为便捷、快速,所以节目十分迅速和随时随刻,新媒体发布内容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可以随意编排,形式多样。
其二,传统媒体是线性的传播方式,传播后不能反复收看,也是单向的传播方式,只能传给观众,而不能和观众互动。而新媒体是无线的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随时随刻、碎片化地传播,并且可以和受众互动,是双向传播。
其三,传统媒体是官方的渠道,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具有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而新媒体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其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远远不如传统媒体。
3)融合的媒介矩阵
新时代的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已经属于融合形式,因此融合的媒介矩阵逐步显现,媒介矩阵的呈现是媒介融合的表现,证明了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步消融。比如电视新闻的广播化倾向,广播的报载化倾向,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杂志的图书化倾向,电影的电视化倾向,出版的新闻化倾向,电视的视频化倾向,等等。
客观地说,媒介融合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步建立矩阵式的宣传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发扬了新媒体的优势,有机地把二者结合,拓宽了媒体渠道的优势。比如中央广播电视台采用“一网一端多平台”的媒体矩阵的方式进行媒体的布局,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等,既发挥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又充分运用了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充分地把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多渠道、多屏幕地传播出去。事实上,媒体矩阵的方式的出现,在媒介化时代,不仅是传媒人,政府、企事业单位也都在搭建自己的“媒体矩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媒体矩阵,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功能、传播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了运营上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