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动画片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3.5.2 动画片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拥有文化本质属性的电影的国际传播,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传播。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海外传播虽较过去已有进步和发展,但动画海外传播的受众评价褒贬不一、国际传播效果不甚明显仍是不可否认的问题。当下,应该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抓手,中国动画电影借影像媒介讲述中国故事,在满足目标观众的需求和愿望基础上,做好中国故事的情感营销;以跨文化价值观的话语表达“中国故事”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让世界聆听真实的中国声音;在动画电影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实现国际合作开发。

1)使用与满足理论下中国故事的情感共鸣

使用与满足理论始于20世纪40年代,着重于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理论强调与突出了受众的基本作用与地位,进以研究大众传播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受众为满足自身需求和愿望选择使用媒介,这一行为进而对媒介传播产生了制约。动画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考虑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受众为中心的概念,在故事内涵挖掘中充分考量各类目标观众的情感共鸣性。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进入电影院观看某一部电影,大多是由于该影片的营销与宣传所引发的、对动画电影的期待。但在观影之后,他们会依据自己对影片内容所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况,评判自己所收获的心理满足程度,进而形成或好或坏的评价,并借社交网络的互动形成二次传播,从而影响电影的后续吸引力与票房号召力。这也是当下大众特别愿意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影评高低的原因,并且绝大多数人会按照评分来选择是否观影。

就《哪吒之魔童降生》来说,其实际上就是一部裹挟在神话故事外衣下的合家欢电影,借暑期档的上映利好,迎来全家观影浪潮是自然。但其能够维系观众观影后的二次传播良好口碑,在于影片故事的精神内核:其一是“不认命”这一影片的独有标签,引发年轻人精神上的共鸣。当下年轻人现实中在遭遇冷嘲热讽和异样眼光时,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敢反抗,电影中哪吒的勇于抗争,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年轻观众的心理满足,给他们带来了情绪上的宣泄和释放。其二,影片里的敖丙,由于身份原因自出生就打上了“妖怪永远不能当好人”的标签,即使他性格温和谦虚。这极像一些在现实中被偏见所误解的当代青年群体。其三,说着一口四川普通话的太乙真人,胖胖的形象可爱而幽默,极具喜感……这样的单纯搞笑桥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吸引观众前往影院体验爆米花似的欢愉的原因。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初期,观众前往观影或许是由于电影宣传所产生的期待,但观影后影片故事情节所蕴含的价值让观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心理满足,甚至还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促使他们自发地为电影进行宣传,形成影片的良好口碑,进而使这一部动画电影火爆了整个暑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动画电影跨文化价值观的话语表达

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产品的动画电影,同时拥有媒介与传播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媒介属性赋予了电影文化载体的特性,使其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传播属性让电影成为对外输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符码和文化价值观的世界性跨文化话语表达。

由此可见,动画电影的对外传播,必须要重视其跨文化价值观的表达,以实现动画电影由纵向到横向的扩展。这一点,作为“动画强国”的美国在某些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借鉴和启发。美国在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杂糅性和融合性,因此,美国动画电影基本都是以美国价值观念所奉行的商业化的模式对其他各国历史文化进行的解读与呈现。例如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众所周知,“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形象,因此整部影片中都贯穿着浓郁的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传统服饰、风景、美食、武学、书法等物质环境,以及子承父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但在主人公熊猫阿宝身上,却在中国传统的外在表象之下融入了人物精神的“美国特性”,比如阿宝所疑惑的“为什么长子一定要继承父业?”“为什么贪生怕死的市井小人物就不能成为英雄?”等。换句话说,《功夫熊猫》实质上是借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给世界观众制作的美国“好莱坞”影片,电影在创作期间对原生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再一次的美国民族化,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塑造成为美国现代精神的代表,表达美国的民族性话语,进而收获大众情感、引发共鸣、获取认同,并在商业逻辑运作下的动画电影播出后,成功借中国元素输出了美国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来说,其关键功能是阐释民族精神、传递国家话语,再通过市场经济的推动进而在国家内部乃至世界范围实现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因此,中国动画电影要在创作与传播中主动对接国际,以优秀的“中国故事”内涵碰撞和融合格局千秋的民族文化,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和电影文化身份的根本上,以全球化视野对其他优秀文化元素进行短暂的时空沟通、再创和同化,从民族化迈向国际化,让中国动画电影形成超越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世界范围的共有情感特性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构建起文化层面多元并存的跨文化价值观的话语表达。

3)电影展现“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世界性伟大贡献。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在国际传播中,影视作品要将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视听内容呈现给世界观众,推动作品思想内容价值观念的传播;同时也要借助影响语言与世界沟通和对话,将中国故事积极融入人类共同命运之中,为世界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做法的智慧与方案。

因此,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对接当下。一方面,要在契合世界背景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故事的情节改编和人物塑造,将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和哲理意蕴讲给世界观众“听”,并以中国经验为他们提供思维和行动的方向指引,激发他们产生价值认同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从而促使他们愿意“听”、主动“听”。另一方面,要在电影创作中以开放和包容的多元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模式,将中国与世界不同文化相结合,寻找中国文化中与世界共同利益相关的题材与内容,制作出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适应跨文化传播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