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影视传媒人才应培养“智媒”思维
影视传媒人才在认知大数据、互联网、5G、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与智媒生态格局变革的前提下,在掌握相关“智媒”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在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智媒”思维,回应传媒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1)构建新文科视域下的融合型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培养“智媒”思维
2020年11月,为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这自然对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基础定位和目标任务提出新要求,倒逼人才培养的科学边界与架构形成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传媒行业的智能化要求相关专业服务定位、专业办学特色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突出智能化内涵,通过融合型发展,强化智能化学科理论建构与专业育人模式建设。融合型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科内部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未来,人工智能的终极发展意味着科技力量的膨胀与人的力量的弱化,而作为具有高度政治及人文关怀的行业,传媒行业人才培养不能丢失“人文”底线。
因此,强化培养影视传媒人才“智媒思维”,一是强化人文培养,构建融合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律学、心理学的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彰显影视传媒人才“智媒”思维培养的精神价值内涵。二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涉及文科、工科、理科的交叉融合知识,专业建设应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的发展视野、知识体系、培养方式,探索文化、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文科+工科+理科”的新文科建设之路。
2)构建融合型课程、师资、智能教学平台建设格局,培养“智媒”思维
在课程建设上,建设融合课程。通过打造学科融合、媒介融合以及学界与业界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方式,将智能编程、大数据、数据可视化、交互感应等专业知识,行业一线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产业及学科发展战略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在师资建设上,建设融合师资。通过打造跨学科、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为融合课程提供相应的师资支撑。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建设智能实验教学平台。根据智能化行业趋势,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影像工作坊、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智能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智能采集力、加工力与价值判断力。
身处新时代,对影视传媒人才而言,作为引领行业发展、倒逼传媒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简单的教学模式,自觉适应智媒时代,拥有认知媒介、解读媒介、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判断媒介的“智媒”思维,才能把媒介“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