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新主流电影全新“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艺术载体的电影,承担着传达和发扬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传播载体。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价值彰显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并涌现了《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Ⅱ》(2017)、《红海行动》(2018)等一大批新主流电影,逐步从小成本制作走向“新主流大片”的升级换代,既弘扬主流价值观,也收获了票房佳绩,并呈现了鲜明的特色。
从内容创作来说,新主流电影在创作上通过逻辑重组,既注重形式,也注重内容。其融合了主旋律电影(价值本质)、商业电影(娱乐)、艺术电影(导演风格)的表现方式,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商业性+艺术性”三者合一,既有商业大片的制作模式,又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从传播方式来说,新主流电影通过渗透推送,逐步突破刻板的宣教方式,融合全球化文化语境新需求,更加活跃于市场,观众接受度更高;从价值彰显来说,新主流通过实现主旋律电影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另一方面,这也积极推动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国际化表达,使“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迈入“深水区”。
1)新需求:新主流电影“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
放眼世界,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承载着美国主流价值观在全球市场上蓬勃发展,占据了全球电影产业半数以上的海外市场份额,这无疑对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起到了深思的启示。当下,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是新主流电影创新突破发展的新时代,也是新主流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更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用积极的状态、国际表达方式参与海外市场的竞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新主流电影契合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后,“讲好中国故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几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容题材和价值都蕴涵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两大元素,有“中国”也有“故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的现象级作品,一部分新主流电影在国内取得叫好叫座的票房的前提下,进一步适应时代需求,迈出了走向全球市场的步伐。
电影《八佰》(2020),国内票房31.1亿人民币,北美市场票房372755美元,韩国票房112900美元,阿联酋票房69154美元,全球票房461421559美元;《你好,李焕英》(2021),国内票房54.13亿人民币,澳洲市场票房552555美元,新西兰票房132470美元,全球票房822009764美元。近年大量新主流电影以国内票房数据和国际表达的实践,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时代要求。
(2)新主流电影“中国故事”承载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客观地说,新主流电影是电影产业发展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大众文化话语、国外文化话语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激发共情效应。在全球化语境中,新主流电影也逐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内容题材上着力于对人类命运、正义、和平等价值思考,构建融合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电影《战狼Ⅱ》(2017),国内票房56.94亿人民币,北美票房2721100美元,全球票房870325439美元,通过军事题材将“民族精神”融入全球语境,以跨境拍摄的方式,传达对“国际关系”的理解;电影《长津湖》(2021)国内票房57.75亿人民币,北美票房342411美元,全球票房902540935美元,在战争题材中展示了中国形象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反战争暴力的夙愿。如此贴近全球价值体系的呈现,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展现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时代使命。
(3)新主流电影“中国故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海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主流电影借助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的视听呈现,可以有效地对外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和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的海外影响力。一方面,新主流电影集“中国特色”的故事文本和价值观内核于一身,其“国际表达”的关键点是向世人展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和高水平的制作效果;另一方面,更是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寻找跨越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契合点,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壁垒,诉诸人类共同情感,以电影内涵构建对外传播的文化认同,推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
“军事+动作”的电影《红海行动》(2018),全球票房579330426美元,影片以“大场面、大制作、大调度”塑造了“主旋律动作大片典范”,用“艺术之美、音乐之美、人性之美”引领新时代新主流电影逐步向“好莱坞大片”转型;“主旋律+硬科幻”的电影《流浪地球》(2019),在北美上映仅11天便斩获3820000美元的票房,影片以“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中国式浪漫”和“安土重迁”的家园故土情怀,用“地球人”的移情策略展现了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扬。这些电影以良好的国际口碑,在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化表达中,建构起了属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提升了中国的海外影响力。
2)新基建:新主流电影“中国故事”的创新呈现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外受众对中国电影话语模式的接受程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有一定偏差,存在相应的“文化折扣”和“文化差异”。事实上,全球市场上也面临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发展之争,捍卫本国文化主权、坚守民族文化传统、维护并向外推广自己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之争。全球化语境下,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冲击并裹挟着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浪潮步步交融,资本汇集、跨国合作、命运共同体建立,伴随电影工业化的推进、布局与完善,一波一波红利与机遇,使之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内核的新主流电影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要实现新主流电影的“国际表达”,就要立足于新主流电影的价值主题,选取全球视野的内容题材,以制作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建设。
(1)价值主题:坚持人民中心,以“艺术真实”弥合“文化差异”
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众文化重要载体,伴随文化、艺术、技术与娱乐的融合,其根本属性是服务和娱乐大众的,但更重要的是为大众树立和传播价值观。在“以人民为中心”、吹响奋进号角的新时代,电影不仅要弘扬国家意识形态,更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新主流电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艺术真实弥合不同文化间所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新主流电影在内容创作上更要创新表达,树立全球视野,立足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获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实现高票房、好口碑的双赢。
因此,新主流电影在创作主题立意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只有这样,新主流电影才能以还原现实本质的创作完成符合观众认知、合乎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艺术真实,传达和表达为了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未来共同利益的真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完成国家表达过程中跨越种族与语言的障碍,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打破“文化折扣”“文化差异”的同时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影响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2019),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中选取题材,用平民英雄完成了个体发展的国家表达,也符合当前公众人民的心理期待,立时代之潮头,展时代之风采;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2021),将电影的创作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应时代之变迁,发时代之声音。
(2)内容题材:树立全球视野,立足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从电影《集结号》(2007)拉开新主流电影序幕,到电影《战狼Ⅱ》(2017)创造国内票房历史,电影《流浪地球》(2019)打开“宇宙硬科幻”大门,再到电影《长津湖》(2021)刷新国内票房新高,中国的新主流电影在一步步构建“中国形象”的影像语言过程中,主动承担起世界发展“主心骨”的角色,并越来越自信地通过“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来表达中国价值,在以展现强烈文化自信和主体意识的同时,用全球视野打开跨文化传播,实现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与传统主旋律电影主要取材于革命历史和“好人好事”不同,新主流电影聚焦中国现实,更从故事题材选择方面具备“全球视野”。新主流电影通过电影创作把国家性、民族性话题转换成世界性话题,立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人类共通的价值与情感契合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破跨文化传播壁垒,构建与世界共享、共情、共鸣的内容体系,在传递中国价值观的同时,成为传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最终实现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电影《中国机长》(2019)、《湄公河行动》(2020)都选取了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灾难突发”“毒品泛滥”问题,用真实感人的中国故事构建起全球视野下的共性内容,展现了中国故事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
(3)制作技术:技术赋能,创新电影表达与观影形式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在媒体深度融合大背景下,5G+4K/8K+AI的新型技术全面快速布局,各行各业在不断突破和创新的持续迭代中催生全新的需求,电影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电影的创作升级。对于电影产业来讲,需要与现代科技不断融合创新。一方面,要在传统的2D、3D、4D等的基础上,打造120帧+3D+4K影厅、RealD 6FL认证影厅、MediaMation MX4DTM影厅、ALPD激光高亮影厅、杜比全景声巨幕影厅、DTS:X临景声的影厅、4DX影厅、ScreenX影厅等融合现代科技的高端影厅,不断提升和增强观众们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电影的制作生产也在虚拟仿真、虚实交互、动作动捕等智媒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中被赋予了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影像表达新特征,以活跃于银幕之上的逼真角色与场景创造出电影以幻为真的视觉世界,进而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收获复杂的感官和审美体验。
由于电影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艺术与科技的叠加,因此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电影在创作中除了要具备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还需要融合技术和媒体创新表达方式。无论是前期拍摄过程中多机位的“推、拉、摇、移、俯、仰、跟、追”技法的互用,将场景和动作进行分解与记录,抑或是后期编辑创作中的内容剪辑、特技加工与声画合成等工序,都是为了以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电影的高品质创作,以图像、声音等电影基本要素呈现视觉形象和听觉系统的交织融合,在展现视听盛宴中引发共情共鸣。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也对电影产业价值链各环节造成巨大的变革与创新发展,各大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介的介质壁垒,突破了传统电影院不能适应当下越来越多样化的电影消费需求瓶颈,实现了同一电影内容的多介质化和电影产业的泛在化,延长了电影产业发行生命周期,丰富了受众观影的形式,增加了受众观影的渠道。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烈火英雄》(2019)等电影中,逼真的角色毛发系统还原、流体物理动力学解算和动画角色流畅行为,都是受益于电影制作技术的迭代发展,提升了观众感官体验的同时创新了电影内容叙事的表达。
3)新发展:新主流电影“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作为社会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大众文化的电影,其传播并非单纯地为了娱乐大众,更关乎着“国家形象”和“国家战略”。新时代新主流电影肩负着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满足时代新需求,创新电影表达,更需要秉承“语言共通,感情共鸣”的国际传播理念,同时“建设并用好”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以实现电影国际传播效益的提高和电影产业的新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力的加强。
(1)电影译介:贯穿创意到发行始终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因此电影翻译不仅是语言性活动,更是跨文化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活动。对于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对外传播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电影翻译问题,翻译质量会直接影响海外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优秀的电影翻译不仅可以让国际观众便捷、高效地欣赏跨文化、跨语言的电影作品,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一具备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一部电影从投拍到上映要经历剧本创作、建组拍摄、后期制作、预告宣传等一系列流程,对电影内容的翻译除了需要对片名、片头字幕、对白字幕、片尾字幕四大内容固有板块进行翻译之外,更需要将电影的宣传推广纳入翻译的考量。尤其是对于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来说,无论是要面向全球发行还是打算参加国际电影节或者是在国际电影市场售卖版权,电影翻译需要从创意开始,贯穿电影剧本创作、融资、制作、宣传到发行的全过程。
一方面,对于片名、片头字幕、对白字幕、片尾字幕四大板块的翻译而言,电影翻译首先必须遵循翻译的信、雅、达基本原则,还需要严格遵循电影行业规范和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要求。第一,电影的片名翻译,通常采用直译、意译、加减字的翻译方法,更要针对不同目标观众和国家的文化特点采取不同的译名,以区别化的翻译体现影片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第二,电影片头和片尾字幕的翻译。一部影片的片头字幕通常包括出品公司、出品人、监制、顾问、策划、制片人、摄影、美术、音乐、剪辑、主演、编剧、原著、导演等内容,片尾字幕通常包括演职人员表、制作公司、宣发公司、支持单位、鸣谢等。每项都有属于电影艺术的专有词汇,其翻译表达约定俗成,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更要遵循前后一致原则。例如,演员一词在英语中有actor与actress两种区分男女的表达,但电影片尾字幕的演员表则翻译为cast,以不区别男女,因此在片头字幕中的演员副导演(或者叫选角导演)也就要翻译为castingdirector,而不是vice director。第三,电影对白字幕翻译。除了语言内容转换必须准确,尊重目标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以外,更由于每一个电影画面的时间限制,对白字幕不能太长,原则上一个字幕条的字数不能超过40个字符。但有着表意的象形特点的汉语,在转换成属于表音文字的英语后,毫无疑问对白字幕会变长,因此在字幕制作时,必须要对翻译后的英语进行恰当的断行和断句处理,以避免观众因字幕内容过多而理解未跟上。
另一方面,对于要走向国际传播的中国电影,必须针对性地做好宣传与推广的翻译。现如今,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主要方式为全球各大电影节的参展、参赛以及国际电影市场的版权交易。因此,中国电影的“国际表达”,必须要深入了解每个电影节和电影市场的特点和规律,翻译水平会直接影响国际电影节评委、国际发行商及国外观众对中国影片的认知和理解。因此,电影推广者要针对不同电影节和国际市场的参赛规则和自有特点,对影片的国际推广进行周密的研究策划,制作符合要求的“物料”,实现精准化投放。配有中外文字幕或配音的影片成片和宣传片、影片基本信息的外文介绍、影片的外文故事梗概、外文宣传单页、观影手册、导演介绍、导演阐述、美术阐述、音乐阐述、摄影阐述、中外文海报等,都需要专业的电影翻译。
(2)国际表达:通过语言共通,实现感情共鸣
第一,构建国际传播的中国电影话语叙事体系。新时代的新主流电影要以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呈现更加核心的中国叙事,以叙事价值的建构实现文化价值的有效传导,在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实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保证“主体性”的同时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二,正视文化折扣,降低语言障碍。毋庸置疑,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特别是文言文,对于国外受众来说存在难以理解的困难。而语言作为“文化折扣”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势必会造成接受障碍。因此,新时代的新主流电影必须要正视语言障碍和文化折扣,以“语言共通”实现对外传播的更好发展。首先,在电影语种方面,要优先选择全球通用性的语言的英语为电影国际传播的工具,但也要根据目标受众因地制宜地选择其他语言,以降低文化折扣,增加文化贴近性。其次,在翻译方面,特别是字幕翻译时,要注重时代现实和文化符号的叠合性,重视语言的翻译风格与行文形式,减少语言翻译不当而导致的文化折扣。
第三,在电影类型融合中实现“感情共鸣”。“全球化”语境下,传统的纯粹传达主旋律思想的宣教类型电影已无法满足观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新时代的新主流电影需要以多种类型的融合增强商业性,拓宽发展空间。具体来说,就是将主流思想嫁接到动作片、战争片、历史片、科幻片等其他类型的影片之中,丰富新主流电影的元素场景,在满足主流意识思想的国内传达同时拓展表达方式,将中国的国家观念、国家形象和绚丽文化共同展现给世界观众。
(3)加强渠道:“自建”与“善用”同向同行
第一,树立国际传播的“平台化思维”。2019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阻碍物理空间人员流动的同时,却促使各类互联网平台不断渗透进入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推动国际传播加速迈进了平台化时代。基于技术与平台的赋权,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呈现出“人人参与”的全新特点。因此,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需要树立“平台化思维”,转变传统的媒体思维,合理布局海外媒体平台矩阵,既要“自建”媒体传播平台,推动“造船出海”,也要“善用”海外媒体平台,实现“借船出海”。
第二,通过“自建”推动“造船出海”。近年来,中国大量外宣媒体在平台经济的市场环境和运营逻辑影响下不断发展开辟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一方面,主流外宣媒体开设多语种的电视频道、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发行海外版报纸杂志,设立海外分台、分社等分支机构,建构起中国主流媒体海外平台矩阵,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传播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海外的社交媒体资源搭建海外社交媒体矩阵,并通过专业化营运不断加强粉丝数量和黏性,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对于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来说,需要用好自己国家所搭建的自有传播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系统和特征,将电影内容置于国际舆论场中进行展示,强化主流价值观点表达,以帮助国外观众理解与接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第三,通过“善用”实现“借船出海”。除了建设自有传播平台以外,还需要充分拓展与利用已有的海外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不断深化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一方面,新时代新主流电影把握国际传播的规律与技巧,主动借助长期占据国际信息传播优势地位的海外主流媒体影响力传递中国声音,获得国际声量,实现电影的“借船出海”。另一方面,平台化时代,国际传播呈现“人人参与”特点,新时代新主流电影要“借力打力”,“善用”海外媒体平台。首先,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能够以互动交流的传播方式形成民间舆论场域,协助电影新主流价值观念与内容的传播走向多元协作;其次,以视觉传播为核心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帮助电影的视觉内容呈现更大的传播影响力;最后,对于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来说,需要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也是中国新主流电影不断创新突破的新时代。新主流电影要直面科技创新与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全球化时代新需求,夯实电影内容表达新基建,进一步完善“中国形象”的影像语言,秉承以“语言共通,感情共鸣”的国际传播理念,立足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收获海外市场更好的认可,在国际传播的进程中昂首向前。
可以预见,在未来,新主流电影将会成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与民众需求的精神汇聚。在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市场的统一、价值观与商业性的融合中,促进“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进而推进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