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全面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影视传媒人才
1)培养影视传媒人才“艺术+技术”的内容创作能力
5G时代,数字媒体、互联网、VR、AI等新技术及其业务场景不断催生影视的新业态,催化影视行业发展的广阔平台,为影视的内容创作提供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全新的表现方式。数字技术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已然成为影视传媒人才完成拍摄、剪辑、后期等一系列创作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来支撑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理念表述。在影视内容的创作中,作者需具备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能力,将艺术转化为技术,用技术体现艺术,让作品兼具时代性与艺术性。
在此背景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该抓住新技术革命的契机,改造原有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与新媒介催生出的新内容。在建设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中适度打通艺术与技术,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同时,优化综合艺术综合素养,培养其借不同的叙事方法与影视拍摄技巧以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和个人理想的艺术表现力,即影视传媒人才“艺术+技术”的内容创作能力。
2)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影视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海外观众认可,因此,在实际过程中要对需要传播的影视内容进行语言转换,综合文化差异,让影视作品以海外受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清、理解得了的语言进行输出,这需要影视传媒人才拥有良好的语言转换能力,将影视作品中的高语境“意合”内容转换为低语境的“形合”形式,以提升作品的对外传播效果。鉴于此,影视教育需要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切实提高影视传媒人才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影视传媒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不止落在“如何讲”,更要理解“怎么用”;其次,为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应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不断改革与更新外语教学,将其充分与影视专业教学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外语功底;最后,巩固和强化外语类相关人文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以专业教育启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有机地融入文化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影视艺术人才的价值理念、文化底蕴、批判精神与思辨能力,提升语言与人文素养。
3)培养影视传媒人才创作主体意识
对于影视的外传播而言,其主要的受众群体为海外受众。以往主动迎合海外受众的收视偏好和审美趣味方式,让部分出口影视作品选择方向走入“猎奇”误区,例如以社会边缘人物和题材为主题的独立纪录片,十分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外人文交流,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意味着,中国对外传播需要在国际传播中突出中国自身的话语力量。具体到影视艺术作品的对外传播来说,从创作初始就要具备明确的主体意识,清楚自身定位与诉求,既不“自说自话”,也不一味迎合,而是以国际通用的话语方式来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和文化,收获国际市场的理解、接受与认可。
虽然我国已有不少影视作品大量在海外播出,但目前影视作品创作者在内容创作时并不会将作品是否会对外传播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往往仅是为中文作品配上英文字幕作为对外传播的“砝码”,这无疑是国内热映的影视作品在“海外遇冷”的原因。影视传媒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对其创作主体意识的强化,教会学生在内容创作时要将对外传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纳入考量,对于要进行国际传播的影视作品要针对海外观众的特点做好题材类型和叙述方式的选择与调整,这样才能促进作品在对外传播中打破文化壁垒,让海外观众喜闻乐见,发挥对外传播作用,实现对外传播目标。
4)培养影视传媒人才“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5 G时代,媒介融合不断加剧多元受众参与性,用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就是借优质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在世界范围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这离不开影视传媒人才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将高语境的中国文化顺利改造为低语境文化受众可以理解的内容,实现国际受众文化的内化和本质理解,助推着“中国文化”成为“全球文化”。而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造就影视的对外输出实际上就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传播者破除文化隔阂,构建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交际语境,满足跨文化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国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注重帮助学生熟稔中西文化差异,掌握弥合文化差异、开展跨文化活动的必要技巧与策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将其运用于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之中,建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叙事观与话语维度的受众叙事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将影视语境转变为跨文化交际通用语境,以贴近国外受众的叙事风格,以其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实现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