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引导坚定“四个自信”,为构建中国话语权奠基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提出继“三个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不仅奠定了中国自身内部发展的基础,更为中国在世界交往中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奠定了基础。
首先,“四个自信”为构建中国话语权提供了心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人民的智慧性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创造的一系列发展奇迹已经充分证明了其适用性和正确性。现如今,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也面临着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普遍问题。“四个自信”的提出,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坚持中国道路、创新治国理念、改革各项制度、复兴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以及中华民族信心满满、勇于革新的民族风气,体现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自信”心态,为构建中国话语权提供了心理支撑。
其次,“四个自信”为中国话语提供了政治准绳,为中国声音“定调”。“四个自信”阐述了中华民族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下,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为支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决心与信心。“四个自信”回答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根本问题,决定了中国声音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而发出的声音,不做附庸、不崇洋媚外,决定了中国话语的“定调权”及独立性。
再次,“四个自信”为构建中国话语权提供了实践支持。马克思强调,任何理论均源自实践并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扎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四个自信”,是中国数百年经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正确理论,必将鼓舞中国人民沿着正确道路奋勇前行,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从而为构建中国话语权提供实践基础。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国话语权的构建提供更多的鲜活案例及经典素材,从而为构建中国话语权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
最后,“文化自信”为中国话语权的构建提供深层的文化支撑。习近平在2014年12月到澳门大学考察,参加学生座谈时强调:“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国人民在文化的百年震荡中经历过傲慢到失落再回归自信,更加深刻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因此,中国话语权的构建必须植根中华优秀文化之中,这是保持中国话语权独立性的必须,更是中国话语创新发展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