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内容生产

2.2.2 内容生产

1)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作为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叙事行为及其结果的故事,在记录人类历史和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的同时,孕育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价值延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现实、中国文化、中国人生的故事,分享中国人的生命律动、心路历程与价值诉求,体现中国人在回应自然、社会、自我挑战中的所有积极努力以及面临的问题,是艺术地描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传达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气派的需求。

影视作品以故事和人的内容塑造,让观众在立体视听的审美熏陶中感受中国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强化对中国价值的认识与认同。中国故事应发挥其超越国度、超越民族的作用,使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通用语言。用影视作品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有所担当,而且能够大有作为,具有现实的内涵价值。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够向世界展示悠久精彩的中国历史文化,还可以向世界说明中国道路的中国选择,更能在回应国际社会共同关切中进一步促进中国故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

列夫·托尔斯泰曾这样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历史发展,从未断裂,绵延不绝,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能够为当代世界进步与发展提供思路。例如,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人与自然彼此对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能够为世界提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借鉴路径;又如,面对全球仍然猖獗的恐怖主义和持续不断的局部冲突,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可以为世界各种利益纠纷与冲突提供足以实现各得其所的选择。

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好奇。五千年中华历史赋予了中国人丰富的感受力和悠久深远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观、价值观,能够持久激发影视艺术创作者的创造力。影视创作要深入发掘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资源,寻找其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宝藏,与世界促膝谈心,才能推出更多被国际社会接受、理解、认同的中国好故事。

除此之外,影视创作更要正确记录和展示中华民族与国家成长的足迹,形象地告诉外部世界,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艺术地展示中国历史发展的真相与源流,消除外部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误解,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历史和传统的亲和力。特别是对于世界上仍然存在的一些歪曲历史、消解历史、重构历史等的错误思潮,以及丑化和矮化中国的乱象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可谓是最好的回应。

(2)向世界说明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现如今,中国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正如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所说:“全世界都将受到中国事务进展的重大影响,无论好坏,在今后两个世纪内,中国事务的进展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当代的中国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急遽变革,成就了大量需要展示和揭秘的当代中国故事。影视创作者不仅需要向世界说明当代中国变迁发展中的精彩与丰富,更需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是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进而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出思路和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每个中国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和成就告诉世界,在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要讲好中国人创新创造、坚韧勤劳的故事,更要讲好伴随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工调整,中国新社会群体、新社会阶层日益涌现的故事。既要描摹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要讲好自由职业者、打工者、创业者的精彩故事,向世界传达他们的心声,富于感召力地向世界说明当代中国人身上发生的奇迹和精神追求,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亲和力。

(3)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共同问题,要发挥好文艺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取代丛林法则成为世界潮流。但国际上仍存在许多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环境生态的不断恶化、局部战争的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的时有抬头等等。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个国家不能仅关注本国的利益和追求,更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的时代担当,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的世界历史意义。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中国故事要影响世界,就要关注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是自说自话,而是要让中国人在故事中在找到自我、看见未来的同时,消除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语言、文化、政治方面的隔阂,从而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故事中所传递的价值和确认的目标。

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打开创作视野,关心国际热点话题,把影视创作放在宏阔的世界大格局中加以审视,从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事物中建构新的存在题材与主题,重塑中国故事的叙述逻辑并利用好故事的普遍性效应,以面向世界的开阔胸襟书写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共同命运,书写全球化进程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可以与世界对话的作品,以真善美的体验引发观影者的共鸣,发挥好文艺作为世界语言的沟通作用。

2)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

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等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不断加深与世界的沟通,其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得益于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对优质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如此大背景下,作为立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视觉表演艺术形式的影视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有效作用于中国的文化输出。对影视作品来说,讲好中国故事要与时俱进,既要以国家民族特殊文化符号向世界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又要以中国样态的表达方式展现正确义利观的中国价值。

(1)体现丰富时代内涵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元素,因其高度凝练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价值观、信仰、情感等方面的特质。因此,中国文化符号就是在中华文明长期融合发展中形成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理念、价值信仰和情感生活的形象元素,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其对文化符号的运用和表现,能比任何其他视听媒介表现元素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文化内蕴、精神价值等的典型特征。同时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走向国际的影视作品,不同国家的观众能够在享受视觉繁荣的同时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这正如观看好莱坞影片来接触西方社会和生活方式、欣赏宝莱坞影片来感受印度魅力,外国观众也可以通过中国影视作品中显著的中国文化符号,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

一直以来,大量华语电影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其中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被世人所熟识。例如《英雄》《卧虎藏龙》等影片中,“中国功夫”“传统服饰”“京剧戏曲”“古老建筑”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集中呈现领域,这些电影的国际传播使得外国观众对中国形成了以符号为指称的具象化认知。基于此,海外电影中涉及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的中国文化符号随之日益增多。例如,好莱坞环球影片公司出品的科幻冒险电影《木乃伊3:龙帝之墓》以中国为故事背景,展现了大量以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和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符号,以喜马拉雅雪山和青藏高原为代表的中国自然景观符号,以及以弩、戟、枪、剑、战车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符号;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1》以中国古代和中国功夫为背景,从景观、布景、服装到食物均充满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八卦、气功、阴阳等文化符号;影片《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出现了《左传》《史记》等中国经典古籍的电子版本,以及“围魏救赵”的破敌良策,这些都是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良好展示和再现;等等。但也不难发现,华语电影及国际电影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符号都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传统典范及遗产的影响力,而缺乏文化符号所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系统吸引力、社会行为模式凝聚力和文化传播机制感染力。这导致大多数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印象依然是那个古老、保守而神秘的国家,缺乏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再加之国际社会上一些对中国的故意抹黑,杜撰出诸如“经济落后”“环境污染”“丧失人权”等不真实的文化符号,致使外国观众因文化符号误读而对当代中国形象形成了不完整甚至错误的认知。面对这样的误解,中国影视作品需要打破局限,展现更加丰富的当代中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更加立体、真实和全面的当代中国形象。

基于此,近年来随着《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红海行动》《战狼》等影片的上映,虽然文化符号的核心价值系统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视艺术展现的中国文化符号,但从新时代背景来讲,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仍十分有限,亟须继续丰富。事实上,当代中国还拥有许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时代命题的中国文化符号,能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例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脱贫攻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奉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环境污染,建设宜居和谐家园;加大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科研攻坚力度,为老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清洁绿色的用能方式和安全可靠的生活方式;加大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坚持文明互鉴、文化交融;等等。这些时代命题中所包含的追求美好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应该成为影视作品展现在国际社会和外国观众眼中的重点内容。

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要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在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立足新时代语境的世界意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挖掘体现时代内涵的文化符号,在体现社会行为模式凝聚力方面找寻阐释中国道路、展现中国价值的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机制感染力中发现民族审美传统、和而不同的文化符号,并借用影视艺术进行真实再现与推广传播,把代表着现实中国、发展中国、美丽中国、自信中国、活力中国的文化符号呈现给外国观众,让他们在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中增进对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形象的了解,进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外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印象,是国内外公众基于特定国家的客观存在和现实行为的一种认知与主观评价,其自我建构与海外传播有赖于媒介的编码与传达。作为一种视听性、通俗性、强感染力的跨文化交流重要媒介,影视作品可以通过故事叙述、人物刻画、镜头表现等手段巧妙地呈现出一个国家的独特风貌,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国际社会和外国观众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该国。正如美国电影工会曾在一份致白宫的备忘录中所阐述的那样:“电影可以成为以极小成本甚至零成本进行国家宣传的最佳方式。”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具备文化艺术形态天然优势的影视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肩负起塑造真实、立体、全面国家形象的重任。优秀的影视作品以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为形式,叠加现代科技支撑呈现,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一个国家客观的发展成就,还能以虚拟叙事的矛盾冲突唤起不同国家观众的内心共鸣,成为便捷的跨文化交流媒介。

但纵观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有部分影片为了“走出去”而有意在创作时选择西方电影节所喜欢的“猎奇”题材,例如贫困的乡村、华丽的古装、禁演的历史等,这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在影视作品的艺术层面出现失真的问题。再加之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形象的固有偏见和某些西方国家与媒体舆论的恶意误导,许多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并不真实、客观、全面。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无疑为影视作品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影视作品要主动承担起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构建国家形象的责任,在创作中要克服历史题材的局限、情感题材的负面情感以及现实题材中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不仅要展现有意识的、外在的、具体的中国文化视听元素和文化符号,还要注重挖掘和塑造无意识的、内在的、抽象的国家形象,从而展现真实的中国。塑造国家形象时,影视创作还要有意识地寻找那些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产生碰撞和共鸣的人类价值、道德情怀等核心理念,用叙事修辞、视听艺术手法让外国观众通过影视作品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在形象感知和情感共鸣中形成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文化实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成就来源于中国人民在与世界科技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不断奋斗,真实展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形象,也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勤劳朴实、奋斗不息的精神内涵,符合全人类社会普遍审美,足以引发世界精神情怀和价值取向的共鸣。又如,中国现代化发展始终秉持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宗旨,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因此,让外国观众从影视作品中感受美丽中国,无论是文化古迹抑或是城市景观,还是苏杭美景、川蜀风光、大漠戈壁、林海雪原等,这是跨文化中最为直接的沟通和表现形式,是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其中蕴含着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努力和愿望,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努力建设幸福家园的美好期盼相一致,可以成为中国影视作品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的发力点。

(3)提升中国样态的表达方式

现如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单向输出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盲从影视制作的西方逻辑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人民精神需求开展彰显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艺术创作,走出一条体现中国样态和中国原创的创新道路。

近年来,除了西方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外,影视作品的中国样态与中国原创还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式和开放的多元融资方式。其一,一批集文化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综艺类文化节目应时而生,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它们以多样化的形式将中国文化传统资源搬上荧屏,在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的同时更开创了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节目类型。其二,一批优秀纪录片相继推出,如《将改革进行到底》《长征》《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以展现客观发展成就、挖掘丰富影像资源、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修复稀世珍奇文物为题材,展现了中国特色的奋斗精神、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把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和全球价值结合起来,探索了一条引发人类情感共鸣的影视发展模式。其三,一批中式大片不断涌现,如《英雄》《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以或武侠或温情或幽默或悲剧的大制作和大场面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其四,一批新主流作品层出不穷,如《湄公河行动》《战狼Ⅱ》《流浪地球》,以中外结合电影制作方式将国际流行表现手法与中国价值相结合,创造了拥有中国风格的新主流影视作品。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无一不充分说明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现实的发展成就、成功的发展道路,这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素材,只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样态的表达方式就会以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代,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要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寻找中国文化的支撑点,不断丰富其人物、角色定位和故事样态,讲好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正确利益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的故事,运用文化冲突引发文明共鸣,展现中国文化内涵,形成拥有文化自信的原创风格,从而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稳固基石。

第一,在影视制作和传播中,要采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演绎中国故事。比如,由中国国内影视企业和迪士尼影业联合制作的动物剧情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以跨国团队的制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有的自然地貌和神奇物种,成为影视创作国际合作的新典范。

第二,在影视作品的国际交流合作中,要在信息传播、节目制作、内容创新方面进行融合。比如,反映中国现代家庭生活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和讲述中国悠久璀璨历史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在海外不同国家热播,在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开启了影视作品跨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语言传播的新纪元。

第三,在影视表达的中国样态上,要关注语言的传播效果。文化的交流互鉴离不开语言的传播,作为影视艺术重要艺术创作元素之一的语言,在叙事、表情、思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说、独白、画外音与画面的融合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影视人物形象、助推影视作品内容,更能够丰富影视表达情感,凸显中国样态。

(4)展现正确义利观的中国价值

全球化发展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题材都可以被采用,同一部影片中也可以集中展现不同文化的元素。而异质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会带来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因此影视作品要在符合人类共同追求的题材下寻求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正确的价值追求。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因此,影视创作要围绕中国特色、文化内核、中国精神和中国现实,在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故事中呈现中国价值,并且充分运用影视艺术的视听文化传播特点,将中国价值蕴含在能够体现时代内涵的中国文化符号、客观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具有中国样态的表现手法中,正视中西方存在的不同价值观差异,寻找能够引发人类社会情感共鸣的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达成文化共识,让中国价值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具体来说,“贡献”二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价值观中的“利他”性,中国要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中国价值观能与世界其他各国人民在情感上取得共鸣,在文化上获得认同。这样的价值追求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会在人类面对共同危机时刻带领世界一起走得更远、更好。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电影《2012》的结局是中国决策成为拯救人类脱离危机的关键因素;电影《钢铁侠3》中是中国医生为生死关头的钢铁侠进行了手术;电影《地心引力》中拯救女主角的是中国宇宙空间站和天宫一号;而电影《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和人类的不再是超级英雄的单一个体,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命运。影片在浓厚的亲情观念、奉献精神、故土情节中将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行为逻辑、集体主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既有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又在人类命运选择上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富有中国气质的创新表达中构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电影情节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利他的价值观形成一种统一,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递。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阐释中国价值。中国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国际传播,要寻找对外传播的题材契合点,即是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国价值的结合点,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价值精髓,在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中国价值与世界价值的融通互洽中创作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艺术精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材宝库,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源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又对人类社会发展何去何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课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发展观念上的合作共赢、发展方式上的包容兼顾、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存异、应对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支持,无不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代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人类思想与文明作着积极贡献。正是这样的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构建了新时代的中国价值,影视艺术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用艺术化的手法去呈现中国价值,是影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