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二元化的叙事话语

3.7.2 二元化的叙事话语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人类心智这一生物引擎是一种故事化的思维方式,人类心智的故事化机制是这样运行的:“每天我们的身体会吸收成千上万的原始感官刺激,在意识深层的某处,思维利用判定原则把海量信息分为相关与不相干两类,忽略其中99%的信息,集中在那引起注意的1%信息上。”那1%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呢?就一个具体故事作品而言,1%的关键信息就是不可替代的一组二元对立价值,即故事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标准决定了故事最根本的意义和情感。精彩的故事在讲述时总是围绕着充满情感负荷的一至多个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展开的,比如成功/失败,忠诚/背叛,爱/恨,生/死等。随着故事的发展,核心价值由负转正,或者由正转负。当故事在正负力量间来回摇摆时,就产生了故事的意义,受众的情感就会随之自然流淌。例如在迪士尼动画故事《寻梦环游记》中,主人公的核心价值由爱音乐到爱家人;在奥威尔的政治隐喻作品《1984》中,核心价值由自由转向专制。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之处,就是融合全球的故事资源作为文化产品的“共性”特征,再不动声色地植入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文化个性特征以及其他想象敌对国的“专制、暴政、愚昧”等对立话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输出美国价值观、提升美国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由此可见,讲故事是人类心智的运行机制,故事化思维是以核心价值为话语来解读每一个事件的。这些核心价值并不是成功、忠诚、爱、自由等单一概念,而是以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形态挑战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来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因此,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时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中国故事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威胁和挑战?”“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否发生了从正到负或者从负到正的转变?”对这些问题的巧妙构思与回答,可以转化为具有“开场白”功能的话语体系。纵观从远古神话到21世纪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其实都深藏着这样的价值观转化。换句话说,讲故事就是一种进化的心理机制,具有信息选择、转化并重新输出的功能。

因此,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话语二元化策略,就是要在中西价值观比较视域下,基于人类故事化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建构一套充满情感负荷的动态转化的二元价值观。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中,已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这些都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优秀的中国故事话语主题。但是在故事化的语境中,影视创作时需要把它们转化为诸如“创新/保守、仁爱/欺凌、诚信/欺骗、感恩/复仇、对话/对抗、合作/冲突、赋能者/侵略者、保护/毁灭”等等之类的二元话语,需要为每一个中国故事赋予具有文化异质性和交流友好性的“善意核心”,为目标受众建立一个移情的入口,为他们进入中国故事打开情感之门。这正如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故事具有不可磨损性,故事不会如此轻易地“耗散自己”,它在时过境迁后仍会“保持并凝聚其活力”。故事消逝后“留下的气息”,具有更胜一筹的指涉时代的能力。只有在影视作品中形成故事化的中国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人类追随的文明和信仰,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