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卞冬磊,张稀颖.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1):32-44.

[2]柏贵喜.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1):34-39.

[3]陈波,张金生,李元杰.市场营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4]陈林侠.孝:中国电影的文化个性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可能:基于儒家文化关键词的一种思路[J].人文杂志,2011(6):62-67.

[5]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40-46,52.

[6]程曼丽.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09—2017年)[J].新闻与写作,2017(8):5-9.

[7]张天莉,罗佳.CSM媒介研究.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J],传媒,2019(5):8-14.

[8]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M].方铁,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22.

[9]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0]董晓萍.当代民俗文化的“新精神性”建设[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1):123-130.

[11]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卷二[M].王文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2]樊浩.伦理道德:如何造就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J].江海学刊,2018(5):56-67.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14]费再丽,陈锦宣.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施“专业思政”的几个着力点[J].传媒,2020(11):87-89.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6]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郝雯婧,王雪梅.现代戏剧翻译新型转向研究[J].四川戏剧,2018(5):60-63.

[18]郝亚琳.讲好“中国故事”[J].传媒,2012(3):70-71.

[19]何飞,郭文亮.历史·范式与意义: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省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1):123-132.

[20]何舟,陈先红.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32(8):21-27.

[2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2]胡兴文,巫阿苗.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向受众的翻译出版路径[J].中国出版,2014(2):34-37.

[23]胡智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2):1-5.

[24]黄林昊.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5]黄友义.讲好中国故事 引领国际舆论[J].公共外交季刊,2015(1):48-52.

[26]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7]金海娜.粉丝翻译与中国影视的跨境传播:以Viki视频网站为例[J].电视研究,2017(10):85-88.

[28]冷凇,等.新形势下媒体国际传播与话语权竞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9]李俊.2000年以来华语电影的国际传播和影响[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0]李宇.“走出去”导向下的影视精品创作与译制[J].传媒,2017(9):43-45.

[31]李征.国产动画电影字幕英译研究:以《大闹天宫》(3D版)为例[J].当代电影,2014(10):191-194.

[32]李海东,许志强,别君华.5G时代广电的融合创新与价值创新[J].电视研究,2019(6):11-13.

[33]李海东,许志强.“数据价值+人工智能”双轮驱动下媒体智能化变革路径探析[J].中国出版,2019(20):46-50.

[34]李鹏.智媒体: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J].传媒,2019(4):12-13.

[35]刘洁.国际传播视阈下中国官方外宣文献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以“中国关键词”西译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2):109-113.

[36]刘彤.“四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媒人才培养[J].传媒,2019(11):81-84.

[37]刘彤,肖珊珊.在线音乐付费:版权消费中的权益平衡[J].当代传播,2019(3):76-79.

[38]刘颖洁.从哈布瓦赫到诺拉:历史书写中的集体记忆[J].史学月刊,2021(3):104-117.

[39]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0]罗志田.异化的保守者:梁漱溟与“东方文化派”[J].社会科学战线,2016(3):64-78.

[41]吕世生.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J].外语教学,2017,38(5):86-91.

[42]马云征.历史记忆 崇高之美 价值认同:《故事里的中国》传播策略探析[J].电视研究,2020(1):24-26.

[43]毛凌滢.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7(4):33-37.

[4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46]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7]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叶青,曾轶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8]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9]罗伯特·麦基,托马斯·格雷斯.故事经济学[M].陶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50]史蒂芬·罗.再看西方[M].林泽铨,刘景联,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2]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53]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M].2版.张箭飞,赵红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54]牟宜武,吴赟.企业超文本外宣翻译与中国企业形象提升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3):115-120.

[55]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6]宁浩,吴冠平,吴孟璋.讲故事是一门技术活儿:宁浩访谈[J].电影艺术,2009(2):72-77.

[57]蒲夏青,付筱茵.《长城》与中美合拍片路径探索[J].中国电影市场,2017(4):13-16.

[58]强晓.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J].上海翻译,2014(2):48-53.

[59]徐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6-07-02(1).

[60]让美丽乡村为美丽中国打底色[N].《人民日报》,2018-08-23.

[61]司长强,李艺谋.华语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J].电影文学,2016(6):7-9.

[62]邵鹏.新世界主义视域下国际传播新视野与策略[J].中国出版,2018(1):10-13.

[63]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4]向安玲,沈阳.全息、全知、全能: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出版,2016(2):3-7.

[65]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6]许纪霖.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J].文史哲,2013(3):128-135.

[67]王一川.当今中国故事及其文化软实力[J].创作与评论,2015(24):22-26,21.

[68]王雪梅,陈锦宣,谭丹.科技支撑条件下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90-191.

[69]王雪梅,许志强.“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J].传媒,2020(16):80-83.

[70]王雪梅,刘彤.本科院校转型与“创客文化”构建[J].青年记者,2016(11):115-116.

[71]王子铭,王鹏,高蕾,等.礼赞百年风华 谱写时代新篇:2021年宣传思想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22-01-05(1).

[72]吴赟.图书外译传播的公共外交实践研究:美国富兰克林图书项目的解析与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4):594-606.

[73]吴赟.媒介转向下的多模态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44(1):115-123.

[74]吴自选.对外传播翻译:思考与实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7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7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7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78]谢稚,孙茜.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受众接受度与传播效果:以中英合作纪录片BBC WildChina和CCTV《美丽中国》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0):91-94.

[79]许江.人民的思想,史诗的创造[N].人民日报,2015-10-15.

[80]许志强,徐瑾钰.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构建及用户体验优化策略[J].中国出版,2019(6):52-56.

[81]许志强.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6(12):17-21.

[82]卡坦.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3]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田瑞雪,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

[84]Mona Baker.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赵文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5]袁媛.智能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新媒介素养研究[J].编辑学刊,2018(5):115-120.

[86]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2):116-119.

[87]张华.5G技术引发的传媒生态变革[J].中国报业,2019(7):25-27.

[88]张昆.理想与现实:4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变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3):84-91.

[89]张书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J].传媒,2021(3):82-85.

[90]张梓轩.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国际文化贸易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91]赵志伟.当我们谈论电影与纪录片之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6-08-17(3).

[9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3]周星,任晟姝.瞩望新文科背景:艺术学科暨戏剧影视学科建设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5):174-184.

[94]朱一凡,唐佳颖.中国影视作品如何“走出去”?:西悉尼大学韩静博士访谈录[J].外语与翻译,2018,25(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