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创作理念:从硬性的宣讲到软性的讲故事

3.1.1 创作理念:从硬性的宣讲到软性的讲故事

我国长时间地以“对外宣传”的概念来实施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为国际社会宣传和介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也不例外。因此,为进行国际传播的影视作品在创作时期就已然具备了显著的政治性和教育性,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的意图灌输。这样生硬的内容表达方式与影视作品所具备的艺术属性十分不相符,不仅很难让观众产生愉悦感,更不要说在观众心中形成价值和行为的影响力了,这十分不利于我国影视作品的传播与发展。除此之外,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新兴媒介的迭代使得传播呈现了新的碎片化特性。在观众不断加重的信息超载和注意力割裂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要做到充分地被观众所接收、理解、分享和记忆,需要在内容创作理念方面实现转向:从硬性的宣讲变为软性的讲故事。

“生活即叙事”(life as narrative)。英国文学批评家芭芭拉·哈代曾这样描述生活,“我们以叙事的方式做梦、回忆、期待、希望、绝望、相信、怀疑、计划、修改、批评、建构、闲聊、学习、憎恨和热爱”。因此,讲故事和听故事都是人的本性。例如,时至今日,我们仍会为《史记》中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而感叹,更为《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悲凉身世而共鸣。“故事”以其隐藏在娱乐受众和陶冶性情的美学功能之下的叙事性,真实而生动地传递着信息和情感。对于影视创作来说,其根本实质就是在给观众“讲故事”,因此,怎么用影视语言讲好故事就成为创作的关键。影视创作者需要思考哪些元素能让作品的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什么样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模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怎么安排故事情节才能让影片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并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以避免影片本身成为“看过即忘”的碎片化信息。

美国传播学者瓦尔特·费舍尔曾指出,人类是“叙事性动物”,具有“叙事理性”。具有强烈主观成分的人的叙事实际上是个人根据自身需要而所作出的个体选择。影视作品之于观众,是一种“他人”的叙事,创作者以自己的观点完成了叙事,再“说”给观众听。在这时,处于被动接受内容的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依据自己的自身经历和文化背景,以“外部真实性”(与外部世界相互参照)和“内部连贯性”(故事内部各部分之间是否冲突)这两个标准对影视作品给予自己的判断。因此不难发现,在影视创作中,需要通过讲述真实的和连贯的故事,诉求于观众的“叙事理性”效果,才能真正收获观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情感共鸣中形成真实有效的传播效益。例如,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其创作理念就是在对“英雄之旅”叙事模式的运用,整个电影124分钟,用三个阶段诠释了英雄冒险之旅的升华,展开了主人公从被动成为英雄到主动成为英雄的叙述,层层递进,有效推进,从创作层面让观众获得情感的认同。

除此之外,在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中,更需要将一些原本中国文化中概念化、符号化的“硬”内容,转换成易于目标对象感知、深感亲近的文本,并佐以适当的影视仪式化修辞,有效降低国外观众的接受的不愉快感,提升其接受的主动性;再以诉诸共通情感下的精良的中国影视艺术自身的品质,展示出中国文化故事的天然吸引力和中国艺术思想的魅力,以收获国际同行和观众的敬重,进而实现扩大美誉度、提升影响力的目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适应海外观众的影视作品的“讲故事”,并不是要放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盲目地为适应对方而改变,而是要在创作中寻找相互的平衡的文化适应点,以推动不同文化的真正交流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