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参与国际对话与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文化主位传播观
多年来,中国影视作品积极开拓海外传播的通路,探索与海外观众进行对话的有效策略,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可以说,影视作品的海外传播业已成为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模式,成为中国文化自我呈现、自我界定、自我塑造的媒介手段,在当代全球跨文化传播与对话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更是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既是中国影视业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文化积极参与文明对话、不断锚定自身主体性的精神探索过程。立足于中华文化的主位意识,建设中国文化产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的对话,是中国影视作品在“出海”的历史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经验,这一经验不仅有利于电视行业自身,也必然惠及普遍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心态。
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传播,既是与外国文化相互观照、彼此对话的过程,也是在文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物我观”,实现对自身文化的主位建构的过程。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传播工具的革命,重构了传播格局,地球村的公民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读者。从对外传播视角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一种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传播术”,更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巧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连接体和居间者,具有整合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巧实力”特征: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接地气的话语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共享性的国际价值观话语。因此我们应把“讲好中国故事”从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战术层面,提升到“中国巧战略”层面,为理论研究提供“巧视角”,为应用研究和政策咨询建议提供“巧思路”。
1)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战略传播世界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及新型国际关系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领导人强调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倡导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也提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在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大背景和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强烈兴趣与需求,针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话语权逆差”以及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之间的“实力逆差”,“讲好中国故事”应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知识体系贡献“中国话语”“中国智慧”为学术追求,把共建、共治、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世界观,重点围绕“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创新。
2)以国际—民间—公共三重话语空间为战略传播对象
国际话语自不用说,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公民运用话语权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人们可以发表自由言论、传播信息,以达到沟通上下、促进社会信息流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话语实践存在着“话语权落差”,既有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之间的落差,如“想讲”与“想听”之间的落差,“应讲”与“能讲”之间的落差,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之间的落差,传播活动与传播效果之间的落差;也有政治经济国际话语权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落差。因此,要以国际—民间—公共三重话语空间为传播对象,针对线上线下的国际官方受众、国际民间受众、国际公共组织受众展开调查,以解决“我们想说的故事”与“国际社会想听的故事”之间的故事—话语落差,重点解决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问题,增强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
3)以传统中国的文化故事为切入点,探讨提升中国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和文化感召力的传播战略
文化中国的形象与故事在对外传播中是最具有文化吸引力的中国故事,我们要以文明国家理论、文化价值观话语权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等为指导思想,构建中华文化传统故事母题库、话语库、案例库,制定以“中国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提升”为传播内容的整合传播战略,尤其把中国文化感召力作为国际共享价值观进行叙事推广。
4)以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为切入点,探讨提升中国政治性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创造力的传播战略
现代化发展故事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和核心叙事,是抵御西方话语霸权、建立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生动案例。我们要以“民族国家”理论、现代性理论、国际政治传播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等为指导思想,建立“现代中国发展故事”的母题库、话语库、案例库,围绕政治性国际话语权的核心争辩点,如民主形式、政党制度、民族宗教、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国际关系等重大论题,建构以中国文化创造力为传播框架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和传播战略。
5)以讲好全球中国“一带一路”故事为切入点,探讨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公信力的传播战略
以国家共同体理论、国际传播理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文化公信力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计算传播学、大数据技术、案例研究法等,制定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话语权与文化公信力的传播战略,重点制定“全球中国故事、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与文化公信力的互文叙事”“讲好全球中国故事的三级议题设置”“全球中国故事中的国际公共话语生产”“中国国际公共话语的框架规范与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等国家传播战略。
6)以共享性的国际话语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核心价值的对外传播信度与效度,寻求能被国际社会所共同理解的世界共享话语,是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这为我们衡量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指明了方向。“文化感召力、文化创造力、文化公信力”是共享性的国际话语具有的特点,能够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认同,据此,要以“传统中国古老文明的文化感召力,现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造力和全球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文化公信力”为评价指标,积极主动地构建中国好故事传播指数战略。
总之,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为世界观,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的三类中国故事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演化机制,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通过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三级议题设置,选择“文化五元故事—五个现代化发展故事—‘一带一路’开放故事”作为代表性故事样本,构建中国好故事母题库;分别调查“国际官方受众—国际民间受众—国际公共组织受众”对这些故事母题的“认知—情感—态度”,筛选出最大公约数进行话语框架规范,以此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通过整合传播战略规划,进一步形构“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政治性国际话语权—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重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共享的三个文化软实力“文化感召力—文化创造力—文化公信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影视传播进一步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提供理论话语、成功案例、中国好故事等国际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