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传播渠道“多元化”
具有便捷性的新媒体已经全面渗透到了世界的角角落落。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单一媒体的传播模式,跨越了国家实体的边界。国内外的受众群体运用着类似的新媒体技术进行交流,这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感知和行为方式,也空前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对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维模式,人们与媒体接触的需求是多元的,增长知识绝不是观看影视作品的唯一目的,更多的是娱乐、社交、表达、通信、群体认同。影视作品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才能更有效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媒体渠道才使得中国故事的内容价值存在被传播的影响可能。
当下,中国影视作品在某种程度已然成为“地球村”主要叙述者之一。从“一带一路”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中国国家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到香港“占中”事件中微观层面的舆论引导,都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扩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回应世界的关切,以“中国观点、东方视角、国际化表达”传递中国声音。针对国内外受众运用最合适、最有效的媒体,努力创造接近目标受众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存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成见,但他们又牢牢掌握着国际舆论的话语权,这就加剧了这种国际舆论偏见,从而导致部分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不解乃至误读。一旦涉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西方媒体便通过框架、隐喻、议程设置等话语策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媒体渗透力度——香港“占中”事件中随处可见利用各种社交化媒体进行的境内外传播。这就要求主流媒体要重视运用国内“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和国外“GTFA”(即谷歌、Twitter、Facebook和亚马逊)所形成的内涵式的传播渠道,为多层面的受众群体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不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每一传播渠道的后面都有着多元化的受众在听着“中国故事”的讲述,体验着“中国故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