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中国道路是中国故事的实践基础

1.5.1 中国道路是中国故事的实践基础

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全球持续发展,各国必须齐心协力、共迎挑战,其间不仅需要科技经济等“硬”支撑,更加需要文化文明等“软”力量。作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者、参与者、贡献者,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思想实践、道路方案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与高度期待。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要注意,将中国故事讲得清楚明了、深入人心,必须注重夯实理论根基,强化智力供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中国在深刻变革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的改革发展并非一路坦途,其间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是世界共性的难题,回答和解决好这些难题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强烈,这使得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寻求发展之道与解题之策,特别对于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想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热切关注中国的发展,聚焦造就中国奇迹的伟大实践,更渴望了解推动奇迹发生的中国理论。因此,中国不仅要有本事做好自己的事情,更要有信心、有能力讲好中国的故事。

当前,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就必须讲清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揭示巨大成就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支撑。习近平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广大理论工作者应树立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用高质量的理论成果解答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从而进一步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常言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对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方案进行专业解读,通过系统科学的学理阐释讲明道理、消弭隔阂、拉近距离,为有效加深理解和彼此认同打好理论基础、作好先期准备。伴随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程度日益深入,方式不断丰富。然而,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些场域中,由于叙述主体对某些中国概念掌握得不够清楚透彻,表述不够细致严谨,致使讲述中产生碎片化、随意化的传播倾向,进而使得接受客体难以精准地对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核进行理解,也无法形成整体的把握,极易导致偏见和误解。特别是在部分西方舆论别有用心的鼓噪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常常被误读、曲解,甚至被妖魔化。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中国回击国际社会的恶意诋毁甚至霸凌的坚实有力的理论武器,运用相关专业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论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问题的深远意义,展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与信心,讲清楚“我们一直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中国梦不是‘霸权梦’”的做法,从而让“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邪说异论不攻自破。

话语是沟通的桥梁。但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信息流存在很大的“逆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仍有“反差”。这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较小、西方话语在世界话语体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起步较晚,很多学科体系是在西学东渐的浪潮影响下逐渐建立的,因此中国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等常常带有明显的西方烙印,原创性、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更无法用西方的既有理论和固定话语进行解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必须强化学理支撑,跳出西方理论与西方话语的窠臼,避免再以秉持西方价值体系、套用西方概念方法来分析判断中国实践。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要有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底气和信心,着力加强学术创新,形成具有持久影响力和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理论赋能,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加精准传神、影响深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是用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截至2022年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经出版4卷、37个语种版本,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极大地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步入新时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历史思维和全球视野做好理论研究,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根基,打造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并具有鲜明中国标识的话语体系,用理论和学术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