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影视传媒人才应深化“智媒”认知

5.3.1 影视传媒人才应深化“智媒”认知

媒体融合理念、科学性与价值认同的逐步深化,以及技术层面的产品持续影响着媒介形态和传媒业态的变迁,不仅给人们的感觉和感官带来了“新图像”“新内容”,并且助推人们迈入了一个全方位感官体验综合延伸的全景化时代。影视传媒人才要准确理解时代内涵,深刻认知当下媒体融合和媒介智能化发展进程,积极主动融入“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的智媒时代,把握大众传媒业态变化中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1)认知媒体融合的嬗变

过去十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从被动融合、做新如新、点线带动、借船出海的初级整合阶段(主要是形式、内容、网络、移动、个体等领域的融合),步入到主动作为、做旧如新、全面突破、造船出海的深度融合阶段(主要是体制、机制、区域、市场、整体等领域的融合),呈现出技术化与全能化、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跨界合作与反向融合、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等四大特点和趋势。

从物理层面变化来看,在媒体融合初期产生的“全媒体”,“全”是媒介内容、形态、地域、种类、时空的“全”;从化学层面来看,在媒介技术变革中产生“融媒体”,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方法,将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嫁接,通过创新形成合力;从基因层面的深度变化来看,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在智能化的媒介生态中无缝融合,成就了智能媒介,使信息传播在媒体融合中实现双向互动,信息传播也从“功能型”向“智能型”转变。

因此,影视传媒人才要拥抱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主动顺应“资源共享、集中处理与分发”的传媒业界整合作业新潮流;更要注重服务平台、用户体验和云计算影响下的媒介实践变迁,积极应对“全时空”“所有人—所有人”的信息开放传播新局面。

2)认知被智能重新定义的媒介及其产业边界

如果在“数字域”时代,媒介还局限于人体的延伸,那么在“智能域”融合创新的当下及未来,媒介或将成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媒体融合的高级阶段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或智能媒介的简单汇流与平台整合,而是新型传媒生态环境中人与媒介的“传媒重组”,强调的是基于“智能+”技术与传媒产业的重新组合(包括专业维度和管理维度两个层面)与全面变革。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加强认知媒体融合所呈现出的六大新型特征,即在线化、数据化、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和万物皆媒。当下,“智能”与“融合”正逐步演化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媒介平台的核心特征。在这种变迁的暗流涌动之上,所有介入其中的节点(包括机构、用户、物体、事件和流程等)都将具备媒介的基本属性和服务功能,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视域下的传者定位、内容打造、渠道选择、受众需求、效果呈现都将要持续“融合”与“细分”,而且预示着以往少数机构拥有的媒介权力将流向多数人并引发传播的民主化,这将是传统大众传播业态的分崩离析与组合重构,未来“智能+”技术的内在逻辑与思维必将助推传媒生态、用户行为、商业模式的重塑。

因此,影视传媒人才要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资源重组,吸纳、采用“智能+”技术,优化其培养架构与课程体系,同时借助外力,构建垂直化、细分化、场景化和个性化的智能应用场景,提升影视传媒人才联网智媒思维能力和数字化“全触点”能力。

3)认知智能媒介的开启

伴随智能媒介的开启,传者定位、内容打造、渠道选择、受众需求、效果呈现等多方面都开启了新的场景,智能媒介在不断的“融合”与“细分”中,也为用户创造了更多文化交融、感官愉悦、价值共享、新知及便利。因此,作为媒体转型升级的产物,智能媒介会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能力,并延伸人类的创新与创意价值,正依靠技术效应从“感知”走向“认知”,使得媒体系统逐步具备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算智能、运动智能等能力,极大拓展了以往由人所主导的媒体空间,重塑着传媒生态的基本范式,并表现在渠道、生产与连接三个方面。在渠道上,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重构信息渠道,传媒空间边界逐渐扩张;在生产上,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正在升级生产运营模式;在链接上,智能互联、推荐算法、感知计算等更加精准匹配链接,激活多样化的内容消费市场。

因此,影视传媒人才要正视智能媒介所赋予的全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强化互联网基因培育,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发挥互联网传播潜能,推进基于“智媒+”平台尝试提供内容的“无极缩放”(如高、精、快、深、广等),实现内容的重组、重构、创意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