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智媒时代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困境
技术催生我国影视产业快速发展与传播,但其对外传播能力却仍然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影视产业的对外传播“赤字”明显。尽管我国拥有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资本应该较为雄厚。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国内外的影视文化双向传输相差悬殊,呈现极大的贸易逆差,我国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远远落后于他国影视的输入。仅以票房为例,大多数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不超过国内票房1/10;中国每年数以百亿、千亿的票房中超过1/3,甚至一半都是外国电影,而北美市场中国影片的票房一年加起来不过几百万美金。这与我国影视传媒人才的能力不足不无关联。
一方面,影视传媒人才综合艺术素养不高,人才培养“过剩”和“欠缺”并存。尽管看似目前我国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高校较多、培养渠道较为多元,但大部分高校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均是依托自身艺术类优势学科(如美术、戏剧、音乐、传播学、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等)资源,设置影视类专业和课程,培养过程偏重理论,注重学生的影视传媒基础理论知识、艺术创作能力、学术研究及行业管理能力培养,而对学生的影视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塑造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宽而不专。
另一方面,人才“传播+外语”国际化能力欠缺,影视行业对外传播的供需失配。5G时代,随着我国影视行业迈入产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影视生态链不断扩展和细分,对影视传媒人才的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影视的对外传播更涉及创作生产、营销推广、语言文化转换等方面,目前的影视艺术人才在“传播+外语”的综合性能力呈现供需失衡和错配困局。
首先,缺少对外传播能力。5G技术突破了传播速度和广度、传播时间和空间,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国际化传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影视传媒人才在影视内容制作、艺术角度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缺乏对外传播的服务意识与能力,致使其影视作品无法在国际传播,局限于暂时、简单交集,无法形成持久、深入的精神共享。
其次,缺乏语言转换能力。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的翻译。在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中,良好的语言转换能力是关键。借语言转换将我国优秀的影视作品推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以符合西方逻辑的表述讲清中国故事,契合受众的接收心理,实现影视内容的软着陆,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传播效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大多以影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为主,相对忽略学生英语基础等人文通识教育的知识储备,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影视艺术人才严重缺乏语言转换能力,更不用说培养出高端的应用型复合影视传媒人才。
另外,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毋庸置疑,影视行业已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产业,国际间的合作制作与拍摄已是常态化,这要求影视艺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大多受限于影视学科专业目录,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内容,致使学生无法及时吸收全球影视前沿动态和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