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传播内容“包容化”

4.3.2 传播内容“包容化”

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国际传播归根到底是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输入的融合与平衡。这需要面向国内介绍国际通行的标准与价值,也要面向国外阐释中国人的天地情怀、仁义礼智信等,淡化传播宣讲意识形态浓厚的国际新闻,避免过度强调国家正面形象的塑造等,在包容与认同中建立畅通有效的交流平台。

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不同文化观念的包容,向中国介绍世界,让中国了解世界、融入世界;二是促进中国文化观念的国际认同,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让世界理解中国、接受中国。这不仅仅是技术上、资金上的充分支持,更需要在故事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展现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和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底蕴,从而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内在地传递出中国价值观。在涉及国家形象构建的影视内容中,美国的ABC、CNN,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无不内在地包含着传播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浓厚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因此,影视作品对外传播所体现出的包容和认同不是消极迎合国外对中国的想象性印象,而是通过自身的大国文化自信的展示,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全面展现了人、物、思想、精神融合,彰显中国文化积淀和思想厚度,传递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生活哲学与世界的融通之处,展现中国人的勤劳和善良;以柔性价值传播策略,在中国故事的接触与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促进世界对中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中国主流媒体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本身,就是世界故事的有机构成部分,尤其是当下中国发展变化的故事更需要讲述给全球各国的民众,在互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影视作品在传播价值内涵的嵌入性和情感影响的潜移默化中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走出去——融入落地区域,打动当地的受众,又要引进来——打通国内外的沟通理解,在诸如“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流互动中,发挥平台作用,实现“中国故事”意义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