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亟待“再定位”

5.2.3 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亟待“再定位”

智媒时代,传统的传媒教育体制机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评估、考评体系、教材编写及教学方式等,都很难适应现有的传媒运作要求,而过往的“传播渠道”“频道频率”“栏目节目”“题材视角”“主题表达”“叙述层次”已跃升为“平台与连接”“赋能与共生”“解构与重构”“激活与重组”。智媒时代,现代影视传媒人才应全面具备高度社会化(分工与组织)、高度现代化(技术与智慧)与高度专业化(道德与规范)的属性,应成为“人文、专业、技术”三位一体的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全流程”“跨媒体”“兼备型”的融合人才。

1)拥抱智媒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时至今日,在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中尚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媒体行业人才配置尚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在教育语境、行业领域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在内容、导向、管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建设一支具有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的智媒教学人才队伍,全面推动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一是影视传媒人才培养要在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培养教育模式中提升认知;二是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有针对性、分层次地以案例分享、产品设计竞赛、讨论互动、网络化知识体系等培训方式,让影视传媒人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快速成长,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强调配合、突出协作的全媒体模拟记者团队;三是支持和鼓励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开展“产教融合”“订单式”“N+1培养”“学用交替”“跨媒体工作坊”“实训—科研—就业”“走出去,请进来”等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协调创新、能力导向为路径,通过具体实践拓展影视传媒人才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四是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可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发挥互联网传播潜能,如场景化新闻、机器新闻、传感器新闻、众筹新闻和众智新闻,并基于“互联网+”媒介平台向生产者和用户尝试提供高、精、快、深、广等内容的“无极缩放”,实现内容的重组、重构、创意和创新,并逐步将其从战术操作层面转向战略设计层面。

2)融入智媒时代,提高智媒内容运营能力

在多维融合的智媒时代,“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相得益彰,这要求强化影视传媒人才的互联网基因培育,推进“互联网+内容”生产方式创新,提升影视传媒人才智媒内容的运营能力。

(1)提高新型内容策划与生产能力

新型内容策划与生产能力是指影视传媒人才突破传统思维并对内容信息资源进行方法创新的能力。第一,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在全面了解社会大众表达心声的过程中,提升其与大局意识相关联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第二,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其在策划与生产内容时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开拓性创造思维;第三,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通过产教融合以及各种实训实践,把以前纯粹的内容生产转变为用户、入口、变现等问题,以培养其在内容创作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策划风格与传播特征。

(2)提高影视传媒人才智媒技术及工具的运用与创新能力

智能技术及相关工具的运用与创新能力是指影视传媒人才使用与信息传播有关的“智能+”技术与工具的能力。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也应融会贯通,运用全媒体手段“上云”“用数”“赋智”进行采编工作,成为同时熟练掌握多种报道技术(AR、VR、AI、无人机航拍等),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媒介融合意识的全媒化创新能力人才。

(3)提升影视传媒人才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用户需求洞察力

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用户需求洞察力是指影视传媒人才通过“智能+”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并不断更新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用户行为精准预判用户的内容需求。第一,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加强其对用户行为数据采集能力。智媒时代的数据来源已不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还包括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这些设备极大地拓展了影视传媒人才获取、加工、选择内容信息的渠道。第二,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提升其对用户行为数据挖掘与处理能力。任何媒介内容或形态的研发都应根据用户数据来开发,提升内容产品与用户偏好的相关性。第三,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增强其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判断能力。智媒时代,内容消费的动因不再是生活所需,而是进化到了品质、审美,这要求内容产品要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从精英媒体向精准媒体转变,从而促使信息生产传播的用户化。

3)拓展课程内涵,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指以追求媒介素养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是新闻传播学、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要求影视传媒人才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并具备对媒介信息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实际上,当前人们摆脱不了媒介,媒介环境几乎无所不在。唯有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才能赋予影视传媒人才对媒介影响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和解读的能力,从而培养其正确使用媒介、发挥媒介效用、抵御媒介不良影响的能力。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结合智媒时代的技术特点,这对影视传媒人才接触、辨识、解读、使用智能媒介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媒介素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回顾、反思信息传播中的瑕疵、失误甚至失实,认真吸取教训,完善工作流程,从而维护媒体公信力。基于此,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拓展课程内涵,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在纠正技术偏差中的作用,以此帮助影视传媒人才提升其信息的批判意识及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掌握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的方式,间接培养用户的媒介识读能力。

综上,智能传播不仅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媒介功能,形成了新的智能化“传播生态环境”,而且使媒介价值实现了从“内容”到“关系”再到“服务”的过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应尽快理顺新时代媒体生产的各种关系,积极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行业市场竞争,在“变局”中实现教育创新,重新定位教育教学中的人才定位、课程体系与课程内涵,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培养具有创新型、复合型、全媒化、高素质和全球视野等特质的卓越影视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