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缪尔吉到哈斯

从塞缪尔吉到哈斯

谈到SCD,不得不从乳糜泻开始说起。

早在公元300年,罗马医生泰乌斯就曾经描述过一种腹泻状况,听起来很像今天所说的乳糜泻。病人长期腹泻,粪便中可见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颜色偏淡,气味难闻,并伴有胀气。而且病人日渐消瘦,有生命之忧。当时医生发现,用断食疗法和饮用大蕉汁(香蕉的一种)可以治愈这种疾病。

1888年,塞缪尔吉医生详细描述了乳糜泻的症状,并建立了诊断标准。他还制定了成功治疗乳糜泻的饮食方案。其主要观点有两个:①牛奶是肠胃病人最不适合的食物,而高淀粉食物(大米、玉米、土豆、谷物)次之;②如果人体摄入了超出其消化能力的食物,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1908年,霍尔特和赫脱医生在对乳糜泻研究了7年之后,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核心观点是:①乳糜泻患者的粪便被油性物质所覆盖,表明患者的脂肪代谢和吸收紊乱;②乳糜泻患者大便粘液增多,而且伴有大量脱落肠壁细胞;③乳糜泻患者一般发育不良,生长迟缓;④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产生的毒素,是导致肠道炎症、引发乳糜泻的主要原因;⑤患者很容易复发,而复发通常发生在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之后;⑥患者对于蛋白耐受度很高,对于脂肪也可以耐受良好,但是对于碳水化合物却非常敏感;⑦碳水化合物与消化紊乱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腹泻和胀气。

霍尔特当时有两名年轻助理——霍兰德和哈斯,霍尔特的研究和观点深深地影响了这两名年轻医生。

1921年,霍兰德在美国儿科学会做了一次主题演讲,题目是《碳水化合物的长期不耐受》。霍兰德指出:从临床经验来看,碳水化合物是所有宏观营养素中必须被严格排除的。而且当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后,其他营养素的消化问题也都随之解决。虽然霍兰德的饮食方案很有效,也被一些医生成功应用在自己的患者身上,但是多数医生还是纠结于粪便中出现的脂肪,认为脂肪才是罪魁祸首。也因为这些人,使得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功的饮食疗法经过了这么多年才又重新被人关注,而在此期间,很多患者因为这个疾病失去了生活质量,甚至丧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