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青年人发病率高,多在18~35岁,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性脓血便;克罗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除了消化道的症状外,炎症性肠病还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问题,如关节炎、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发热、虹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

在生活中,腹痛、腹泻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多数人都抱着忍忍或者吃几片抗生素试试的心态,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因为长期吃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反而使病情加重。假如腹泻、腹痛持续了1~2个月,或者在接受抗生素等正规治疗后,仍反复腹泻、腹痛、便血,甚至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镜等相关检查。而克罗恩病以青少年为主,很多儿童患上这种病,除了经常腹痛、腹泻,还会有明显的发育迟缓。

炎症性肠病曾被认为是“西方人的疾病” ,然而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发病率在我国和亚洲呈上升的趋势。近10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逐步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原本的罕见病如今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增长率达248%,克罗恩病增长更为迅速,高达1574%。

炎症性肠病在临床属于病因不明、不可治愈的疾病,而且并发症多,患者会出现反复的腹痛、腹泻,有时还有血便或者肠梗阻,非常痛苦。有的患者甚至说“宁可得癌症,也不想得炎症性肠病”,因此炎症性肠病又有“绿色癌症”之称。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治疗。药物能对部分患者的病情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长期使用药物存在各种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药物只是控制症状,并不能解决疾病的根源。很多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病情恶化,不得不采用手术治疗,大大影响之后的生活品质。伊莱恩的女儿朱迪就是在采用药物治疗3年无效、面临手术治疗的选择时,有幸遇到了哈斯。

炎症性肠病与糖的摄入

炎症性肠病的致病机理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很大进展。当时有两篇重要的医学研究文章发表。第一篇论文的研究发现,20名克罗恩病患者在禁食了含有精制碳水化合物 (主要是蔗糖和淀粉)的食物和饮料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第二篇论文则发现20名克罗恩病患者在改变饮食 (去除特定食物,尤其是谷物和乳制品)后,症状得到持续缓解。

1990年,希顿等人出版的《饮食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生中的作用》综合了来自20个国家的数据,列举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在症状开始前的饮食模式。根据书中的报道,克罗恩病患者的蔗糖摄入量远高于普通人。克罗恩病和高糖饮食之间的关联毋庸置疑。

炎症性肠病相关基因

十多年前,科学家们致力于炎症性肠病致病基因的研究。其中NOD2是最为热门的一个。在2002年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发现,483名克罗恩病患者无一不携带NOD2基因。而到了2012年,已经发现了200多个与克罗恩病有关的基因。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克罗恩病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通过药物可以控制症状,但修复肠道损伤才是根本治疗方向。于是,SCD食疗开始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流行开来。

SCD饮食

REDCap(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应用程序,用于创建和管理网上调查和研究项目)做了一个在线调查,以了解SCD饮食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有帮助。结果收到了417份问卷,平均年龄在34.9岁,70%为女性。其中47%的人有克罗恩病,43%有溃疡性结肠炎,10%的人为不明原因导致的结肠炎。调查发现,食疗对于这些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13%的人在实行SCD食疗后,不到2周的时间症状就有所缓解,17%是在2周~1个月的时间内有改善,36%是在1~3个月的时候,而34%则反馈说在采用食疗后3个月才出现好转。另外,47%的人不仅症状改善,而且实验室数据也有改变。

西雅图儿童医院的医生则评估了7名患有克罗恩病的儿童使用SCD食疗后的改变。这些儿童都有常见的克罗恩病症状,包括腹痛、体重减轻、疲劳、腹泻和血液异常。他们从7岁到16岁不等,没有人服用过免疫抑制药物。活检显示有2例严重病例,3例中度病例,2例轻微的克罗恩病,医生在他们的病例中写道:所有症状在开始饮食干预后的3个月,可以从常规就诊看出病情明显好转。

另外一项2016年进行的临床试验对26名儿童(20名患有克罗恩病,6名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SCD饮食的时间为3~48个月不等。结果发现在6个月时,克罗恩病SCD食疗组的PCDAI值从32.8±13.2降到了8.8±8.5,溃疡性结肠炎SCD食疗组的PCDAI值从28.3±10.3降到了18.3±31.7。说明SCD食疗对改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