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最主要的表现为腹痛、腹胀在排便后缓解,具体如下:

◆ 腹痛、腹部不适 :排气排便后缓解。有些食物,如粗纤维蔬菜水果、冷饮等可诱发腹痛,但腹痛不时加重,睡眠时不时发作。

◆ 腹胀: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一般腹围不增大。

◆ 腹泻或不成形便:常于餐后排便,偶尔大便最多可达10次以上。但每次大便量少。有时大便仅1~2次,但不成形。

◆ 便秘:每周排便1~2次,偶尔10余天1次。早期多间断性,后期因持续性需服用泻药。

◆ 排便过程异常:患者常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便急等症状。

◆ 粘液便:大便常带有少量粘液。但偶有大量粘液或粘液管型排出。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不像炎症性肠病那样危险,但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不适,应尽早干预。近些年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相关因素如下:

其一是精神、神经因素。肠易激综合征充分体现了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相互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容易出现精神异常,如焦虑、抑郁等。而焦虑又会引发或者加剧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症状。研究发现,焦虑可以引起肠动力紊乱。而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对于张力和多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加。

其二是饮食因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在摄入某些特定食物(如高纤维食物)后症状出现或者加剧。

其三是其他疾病引发。研究发现,50%~8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问题。其他还有肠动力不足等问题。

与炎症性肠病不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很清楚地知道特定食物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因此很多人都会主动采用某种形式的排除饮食法来缓解症状。

曾经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饮食主要有以下几种:

◆ 无麸质饮食: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于麸质高度敏感,在采用无麸质饮食后,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是这种饮食只适用于部分患者,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低发漫饮食:这是目前肠易激综合征干预方法中临床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2014年澳大利亚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30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采用低发漫饮食21天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SCD饮食:研究发现,50%~8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问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很可能是根源所在。因此,SCD饮食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应该也有不错的效果。与低发漫饮食相比,因为实践的时间长,所以更多的案例证实SCD饮食可以疗愈肠道,而不仅仅是缓解症状。临床实验一般在1~3个月,评估标准一般是症状改善,并非最终的疗愈。2017年6月,意大利发表了一项研究,把60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低发漫饮食,一组采用SCD饮食,三个月之后评估结果发现,低发漫饮食一组的症状改善比SCD一组更为显著。这项临床试验意义重大,它让我们认识到传统的SCD饮食对于特定的群体来说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以整合低发漫饮食与SCD饮食,相信会比单纯的低发漫饮食效果更好。

除了食疗之外,还可以直接使用益生菌来缓解症状。2012年的一项双盲随机试验发现:214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植物乳杆菌4周后,腹痛、胀气等症状明显改善。不过2014年使用同样的菌株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则没有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

肠易激综合征与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活动关系很大。采用一些疏解压力的方法有助于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