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麸质饮食

无麸质饮食

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乳糜泻”,会发现很多人建议患者进行无麸质饮食。可无麸质饮食对于修复肠道的作用如何?它基于的原理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我们来看一下。

20世纪70年代技术进步,可以将小麦中的麸质和淀粉进一步细分,从而可以更细致地研究到底是小麦中的什么成分对肠道造成了伤害。结果发现,其中的α-醇溶蛋白可能是伤害小肠细胞的真正原因。当时最流行的学说是,α-醇溶蛋白可以穿透小肠黏膜,接触到内层的白细胞,引发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会造成小肠细胞功能异常。之后的研究发现,结合到α-醇溶蛋白上的分子是真正的毒素来源。如果把二者分离,则α-醇溶蛋白分子不再造成伤害。近期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无法消化大量的小麦淀粉,而未被消化的淀粉会引起肠道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腹胀。小麦淀粉是由麸质蛋白包围着的颗粒,而无麸质或者低麸质面粉就是通过技术去除了其中的麸质蛋白,结果发现这种情况下的淀粉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因此,科学家认为,麸质和淀粉之间的综合作用,是导致不完全消化和吸收的原因。

有的患者在采用无麸质饮食之后症状得到改善,但是活检(金标准)结果发现小肠黏膜仍处于异常状态。有的患者却对无麸质饮食没有反应。此外,有的患者发现他们对无麸质饮食的反应在不同情况下会发生改变。比方说有时会缓解症状,有时却又会导致症状恶化。因此,乳糜泻患者对于无麸质饮食的反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而另外一些研究发现,除了麸质之外的其他蛋白质,如大豆蛋白,也会对肠道造成致命伤害。一些患者在食用大豆蛋白后出现疾病复发和肠道损伤。燕麦和大麦中的某些物质对于乳糜泻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还有报道发现大米对于肠道细胞可能造成伤害。

换个角度想一下,人体对于麸质产生的敏感性以及由此受到的伤害,是否仅是结果,而非原因?

一些研究者一直认为,无法消化双糖是造成麸质敏感的原因。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肠道菌群紊乱,或者肠道黏膜受损,使小肠吸收细胞分泌双糖酶的能力降低,造成双糖的消化无法顺利完成,结果导致异常发酵,对肠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很多研究者发现,乳糜泻患者的双糖降解能力,尤其是乳糖代谢受到严重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双糖或者淀粉的摄入都是一种挑战,而非麸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采用无麸质饮食无效的人群在实行SCD饮食后,获得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