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营养

负营养

简单来说,“负营养”指的是食材中对健康不利的物质。说到这里,很多人想到的可能会是化学农药,可事实上却远不止于此。

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之中的化学农药是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替代。比化学农药更难以解决的,而且没有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环境污染给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雾霾

通常一谈到粮食或者蔬菜重金属超标,人们往往立刻联想到土壤污染。但奇怪的是,一些生长在几乎没有人为污染的种植区的茶叶却会查出重金属超标,这是为什么?

多项统计分析表明,植物根茎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土壤,而叶中的微量元素大多源于空气。如果所处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叶菜类作物中多项重金属元素有可能超标,特别是铅、铬和镉。如果人类摄入这类食材制作出来的饮食,食材中的重金属元素也会随之进入人体内。因此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远不止于呼吸系统。

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严峻,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有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其余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水污染

您可曾想过我们赖以生存的水里面有什么吗?

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关于地下水污染的新闻。有的人会提到重金属的问题。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曾了解过,我国水环境中频繁检出高浓度抗生素,其中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的检出频率更高。

随着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人们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谨慎,知道滥用抗生素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还会出现抗药性,这是好消息。可另外一方面,复旦大学的一项报告却告诉我们,抗生素已经无处不在了。

复旦大学研究课题组从2012年起,每年收集江浙沪三地学龄儿童的尿样,共约1500人份,一直持续到2014年。结果在尿中检测出多种抗生素,其中包含了部分兽用抗生素。

兽用抗生素是如何跑到孩子体内的?

研究人员认为,兽用抗生素的环境来源,主要通过污染水及食物进入人体。2015年6月,一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单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使用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复旦大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兽用抗生素已经进入了人体,而且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兽用抗生素的浓度与日益增长的儿童期肥胖有着密切关系。研究人员按照尿中兽用抗生素浓度将儿童由低到高分为3个组。经过分析发现:与低浓度组的儿童相比,中、高浓度组的儿童肥胖风险是低浓度组的1.99至3倍。

通过食品安全公众教育,相信人用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会得到重视和解决,而兽用抗生素通过环境和肉类制品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的影响却很少被提及,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

美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达80%的抗生素被使用在畜牧业养殖上,从此残留在鸡、猪、牛和其他动物的体内。如果人食用这些动物肉,可能会因此摄入兽用抗生素,给健康带来危害。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很多农场主就发现,经常给牛、猪或者鸡喂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不仅可以降低饲料喂养量,还能加速它们增加体重,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我们承受不起的。

在今天的传染病领域,人类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在迅速增加,每年大约有2.3万美国人因此而死亡。一方面是因人类滥用抗生素所致,另一方面,来自于畜牧业的兽用抗生素。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决定从2014年开始,用3年时间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此外,在鱼、蟹、虾等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水产品生病,一般也会在水中投放抗生素,从而对整个水域造成污染。而且为了加速它们的生长,还会投放激素在饲料里。

杀虫剂

人类制造出杀虫剂,本来只是用来杀死害虫的。但实际上,杀虫剂的杀伤力并不仅仅针对某一个物种,它们通常也会杀死或伤害除害虫以外的生物,包括人类。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300万起农药中毒事件,造成多达22万人死亡。儿童或其他任何发育中的有机体,特别容易受到杀虫剂的有害影响。即使是非常低的暴露水平,在儿童或其他有机体的发育过程中,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农药暴露可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效应,如记忆丧失、协调丧失、对刺激反应的速度减慢、视觉能力下降、情绪改变或无法控制情绪,一般行为以及运动技能降低。这些症状通常比较隐匿,可能不会被医学界确认为临床典型症状。其他可能的不良影响包括哮喘、过敏和超敏反应。农药暴露也与癌症、激素紊乱以及生殖和胎儿发育有关。

农药配方有活性和惰性成分。活性成分会杀死害虫,惰性成分则帮助活性成分更有效地工作。惰性成分不会像活性成分那样被彻底检测,因此很少在产品标签上公开。溶剂是许多农药制剂中的惰性成分,通常含低毒或微毒,如果经口鼻吸入或经皮肤吸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儿童接触农药的风险更大,因为他们的身体器官生长得很快,身体抵抗力较低,使他们更易受感染。事实上,即使在子宫里,胎儿也可能受到农药的影响。

除草剂——草甘膦

◆ 草甘膦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除草剂。

◆ 中国是世界上草甘膦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 草甘膦在中国的使用量可能已经超过了杀虫剂。

◆ 草甘膦被认为是低毒和安全的。

◆ 草甘膦非常高效,因此受到农业从事者的广泛欢迎。

既然草甘膦既安全又有效,那与现代疾病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呢?致病机理又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与现在流行的草甘膦对人体相对无害的错误观点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草甘膦是导致如今多种慢性疾病和症状的重要因素。除了自闭症外,这些疾病包括肠炎、慢性腹泻、结肠炎、克罗恩病、肥胖、心血管疾病、抑郁、癌症、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以及其他一些疾病。当然,草甘膦并非导致这些疾病的唯一环境毒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可以有效避免的风险因素。

人们在对待草甘膦问题上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既然草甘膦对动物细胞没有作用,那它就是安全的。

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有问题,可如果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相信您就会弄明白为什么对动物细胞“无害”的一种除草剂,却与现代流行病有关。

草甘膦之所以可以有效除草,机理是它可以干扰植物中的莽草酸代谢途径,影响苯丙氨酸、酪氨酸与色氨酸这些关键氨基酸的合成。而人和其他动物中不存在莽草酸代谢途径,因此草甘膦对人类或者其他哺乳动物无害。

可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中也有莽草酸代谢途径,也就是说草甘膦可以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而且研究发现,肠道的有害菌对于草甘膦的抗性很高,而常见的益生菌却很敏感。可想而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草甘膦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导致肠道细菌过量合成氨,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如肥胖、肠道炎症、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草甘膦还会引起色氨酸、酪氨酸等神经递质合成所需物质耗竭,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同时,草甘膦会导致维生素D3的耗竭、硫酸盐合成受到干预而引发的硫酸盐耗竭,这些都能导致多种大脑疾病,包括自闭症、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儿童多动症、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病。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草甘膦的致病机理逐渐清晰。专业人士开始达成共识,并发表在2016年的《环境健康》杂志上。共识内容如下:①GBHs(以草甘膦为基础的除草剂)的用量持续增加;②GBHs通常会污染饮用水源、降雨和空气,尤其是在农业区;③草甘膦在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比预计的要长;④草甘膦和它的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全球大豆供应链中;⑤人类的草甘膦暴露持续增加;⑥草甘膦被官方定义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如何弥补和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呢?如果您处于特殊时期:手术后康复期、免疫力低下;如果您是特殊人群: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如果您已经出现肠道菌群紊乱、严重的肠道疾病或者神经系统问题;如果您决定尝试SCD食疗,来修复您的肠道——首先要避免农药对肠道菌群的再次破坏。尤其是当您属于以上4种群体时,请您一定尽量避免草甘膦的摄入。如果可以选择有机食材,那请首选有机食材。如果没有,那请选择不使用草甘膦和杀虫剂的食材。

其次,我们的身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研究曾发现自闭症患者尿液中的草甘膦含量较高。但是他们在食用有机食材6周后,尿液中的草甘膦降低了94%,相关的行为症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